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L3自動駕駛開始逐步落地量產,多個車企也相繼公佈了其量產時間表,但對於激光雷達供應商而言,戰爭正在白熱化。價格戰、技術戰,各個供應商誰也不捅破最後一張窗戶紙,僅僅通過車企見招拆招,坐在後臺的供應商們看似西裝革履儀態翩翩,但內心的焦灼是寫在臉上的。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的提及了激光雷達的應用落地情況,而在本章,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激光雷達的發展路線以及供應商之間的桌底競爭,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僅能粗略的為大家進行簡要的介紹。

激光雷達的落地量產

激光雷達的落地應用不僅僅是價格的問題,其探測距離以及探測精度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以Velodyne的16線產品為例,VLS-16探測距離為100米左右,精度為3釐米左右,看似已經足夠車輛的採用,但其限制還是比較大的。以車速120Km/h為例,車輛每秒行駛33米,如果前方有障礙物,留給車輛反應時間僅為70米。而64線產品探測距離雖然高達150米,但其50萬元的售價,在當前市場下,顯然是不具備量產的條件。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另外一個就是精度問題,以16線激光雷達為例,其具備2°角分辨率,如果在50米開外的行人,其身上所受到的激光脈衝線僅為1條,僅靠1條線顯然是不具備辨別行人的輪廓的。而在白天,還可由攝像頭協同辨別,如若在夜間,僅靠激光雷達辨別顯然就強人所難了,而毫米波雷達僅能識別障礙物,對於行人辨別更是無能為力。

而性能與價格的綜合因素才是導致激光雷達落地問題,即使落地量產之後,對於L3自動駕駛的場景限制也非常之多。由此來看,性能的突破與成本的下降是激光雷達走向大規模量產的主要途徑。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以當前唯一走向量產的奧迪A8為例,雖然奧迪尚未透露其激光雷達的供應商,但業界都猜測是法雷奧(Valeo)提供的產品,該產品很有可能是法雷奧與德國IBEO公司一同研發的4線激光雷達ScaLa。由於其採用的線程較少,因此對於其自動駕駛性能會有所限制,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奧迪A8之所以採用4線程激光雷達,是與美國激光安全法規限制有關,對於激光探測距離的限制(30~40米),是導致奧迪A8巡航速度不超過60Km/h的原因。

不過,不少激光雷達供應商正在調整激光脈動的頻率,但現階段發展仍沒有形成產業化。從奧迪A8性能可以看出,激光雷達價格已經嚴重影響了量產落地的問題,即使百萬級豪華車也不得不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性能還是價格,激光雷達面臨的十字路口

為了降低激光雷達的價格,不少激光雷達供應商開始轉向了固態激光雷達,以降低其成本,與機械掃描雷達不同,固態雷達採用的是相控陣的掃描方式。其原理就在通過控制各光源發射的時間差,形成合成的角度與精密性高,並且可控的主光束。與機械掃描雷達相比,固態激光雷達非常小巧,性價比較高、測量精度相對低一些,可以集成在汽車內部。而機械掃描雷達激光雷達體積比較大,測量精度與角度都非常高,但只能放置在車頂等位置。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固態激光雷達優勢非常明顯,最為主要的就是價格低廉,以固態雷達的代表Quanergy公司,其單面相控陣最大角度為120度,旗下S3激光雷達大規模量產後,其價格可能低於100美元。但由於其角度限制,固態雷達不能對整車進行360度的掃描,不過勝在便宜,想要得到360度的視野,多配置幾個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就可以了。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並且在當下的L3自動駕駛環境中,固態激光雷達已經足以應付需求,雖然其測量精度相對稍差一些,但從激光雷達工作原理來看,激光雷達獲取的的數據可以進行障礙物識別、動態物體檢測及定位,但精度太差就無法有效辨別物體,但精度太高也會有大問題,高精度對於AI計算機硬件要求更高,在L3自動駕駛中,還有空出部分運算冗餘,其成本壓力急劇上升。也就是說,固態激光雷達以其性價比和精度問題,已經達到了L3自動駕駛市場的使用需求。

桌底下的暗戰

隨著L3自動駕駛時間表的到來,激光雷達開始迎來了機遇期,據悉,到2020年,激光雷達產業可以達到上億美元,面對這麼一塊大蛋糕,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及研究所扎堆湧入。除了業界霸主Velodyne,如美國的Quanergy、TriLumina,德國的IBEO,以色列的 Innoviz,荷蘭的 Innoluce,以及加拿大的 Leddartech都已經進入了市場。而百度、蘋果、英特爾、三星等知名企業也開始介入,榜單越來越長,玩家越來越跨界。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而在國內,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思嵐科技、鐳神智能等公司也異軍突起,這些企業之前的產品多用於地形測繪、掃地機器人等領域,但受限於核心技術等方面,其發展仍稍顯落後。

當前國產品牌最強的還只是禾賽科技的混合固態40線激光雷達,該雷達重量1.05kg,150米有效距離,最小角分辨率達到了0.33度。在之前的百度Apollo開發的一款自動駕駛套件Pandora,就應用了禾賽科技的40線激光雷達。但在技術上,與國外品牌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隨著L3級以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時間節點的到來,激光雷達供應商爭奪戰開始顯現。業內激光雷達巨頭Velodyne在16年接受了福特就和百度的1.5億美元投資,但也一度買斷了Velodyne的64線激光雷達產品,使整個行業都陷入了雷達荒的境地,而在當時,由於製造工藝以及精度的問題,Velodyne一週也僅能生產兩臺64線激光雷達成品。

陷入雷達荒的市場,為國內新興激光雷達公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而隨著Velodyne生產工藝以及新工廠的建立,年產能10000個激光傳感器的“巨型工廠”完全可以滿足當下市場的需求,並且Velodyne宣稱,如果市場需求過大,每年可以製造出一百萬激光雷達。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而騰出手來的Velodyne開始了一波降價操作,首先是2018年1月1日,Velodyne旗下16線激光雷達VLP-16的價格從7999美元變更為3999美元,顯然這種腰斬式的降價,對於國內新興的激光雷達企業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對此,國內激光雷達供應商也心照不宣的紛紛降價。

Velodyne亞太區總監翁煒曾表示,整個亞太區只有9個人,與國內的一些公司相比,規模確實非常小,並且有些公司按照Velodyne價格的50%進行價格戰。而國內的一些初創公司則表示,價格戰在商業世界非常正常,但惡意的針對Velodyne則不存在。

不管惡意價格戰存在與否,激光雷達行業的競爭白熱化是切實存在的,但面對公眾,激光雷達供應商都在淡化價格戰這一問題,但從暗流湧動的市場來看,競爭在持續加碼,但大家都默契的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

桌底下的暗戰,自主激光雷達供應商發起的阻擊戰

把持高端市場,白菜化低端市場,Velodyne的這一波降價將掀開激光雷達行業的激烈大戰,對於國內市場而言,對於低端市場的高度需求將使這張商業暗戰更加的激烈,從各家車企的表現來看,顯然還為捅破那層薄薄的窗戶紙,但西裝革履、優雅談吐的表象下,桌底的搏鬥更為激烈,這張桌子何時掀翻,就要看L3自動駕駛規模化的時間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