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鏡像|唯有適合,成其發展——開羅!

埃及以興建衛星城和再造一個“新開羅”之舉來解決首都開羅的無序發展與“大城市病”難題,諸多中國企業參與

其間,優良質量與嚴格工期成為中企在非洲要地彰顯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因為地處遠距離貿易要道,開羅很早就成為國際化都市,如今這座橫跨尼羅河兩岸的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人口早已超過2000萬,大城市的種種頑疾不斷顯現。

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埃及推行的改革為包括開羅在內的城市面貌烙上了深刻的市場化印記,古老的舊城老開羅與新興的新開羅相輔相成,協力向著現代名城的道路上一路推演。

城市鏡像|唯有適合,成其發展——開羅!

融匯歷史與現代的開羅1

咖啡館與地鐵,城市更新的故事

世人慣以將埃及分個上下,“如果將尼羅河看做一片銀杏葉,尼羅河河谷所在部分如葉莖,是為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所在區域則是葉片,是為下埃及”,上下埃及各有名城盧克索與開羅,讓到訪者陷入兩難,無法輕易放棄其中一座不去探究。

1988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及作家馬赫福茲嘗試用巴爾扎克、狄更斯的方式來描述自己心中的開羅。

在他筆下,現代開羅從來不只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而是充滿了各種希望與變革中的小細節,而其中的關鍵詞之一是“咖啡館”。

在當地人眼裡,咖啡館才是最能代表開羅精神的建築物,這座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因為,“(咖啡館)是開羅人休息、發呆、歡笑、閒言碎語、談論信仰與國家,忘記個人孤獨的地方。”

18世紀末期,甫到此地的拿破崙試圖弄清楚埃及歷史與民俗風情,1350家咖啡館被列入統計名單, 這個數值讓法國皇帝都為之驚訝,而據現代數據評估,開羅每250人就有一家咖啡館,毫不誇張地說,或老或新、或大或小、千姿百態的咖啡館是開羅乃至所有埃及城市最為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承載著複雜多樣的功能,無論是在文化、生活還是經濟層面都是如此。

坐在咖啡館裡的馬赫福茲,抽著水煙,蘸著靈感,將世間種種逐一記錄。


長期以來開羅每年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埃及的三分之一,主要產業為石化工業、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以及一直為支柱產業的旅遊業,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是其優勢所在,這裡是埃及的交通樞紐,全國主要公路和鐵路在此交匯,傍依水運要道尼羅河,自然成為最重要的旅遊集散地。

此外,時尚業與紡織業這兩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產業比重日增,影響力越來越大的開羅時尚與紡織展就致力於在這兩個新、老產業之間建立“姻緣”,讓更多的生產商可在這裡找到所需原材料,銷售商可發現所需的商品。


城市南端的科普特開羅、城市東部的中世紀開羅與以圓形解放廣場為中心的近現代開羅……

一眾古典型、歐洲型和現代型建築構成了當代開羅的城市面貌,以致於人們於各個街區遊走,好似在時光隧道里穿梭,不同歷史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亦有人因此稱開羅“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小城市的集合體”,因為那些特點鮮明的建築與生活方式,它們俱都以歷史相通,當然,現代城市的標配之一地鐵也讓距離感進一步被消弭。

埃及是中東與非洲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國家, 1987年即開始運營的開羅地鐵每天運送乘客數量達近300萬人次,大為緩解了開羅繁忙而擁擠的城市交通狀況,也讓各個城區通行更為便利。

城市鏡像|唯有適合,成其發展——開羅!

融匯歷史與現代的開羅2

地緣與水系,三洲樞紐的進擊

倘若步出開羅行遊埃及,從黃沙大漠到蔚藍紅海,縱貫千里,上下千年,此時最應景的音樂應是19 世紀俄羅斯音樂大師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這組取材於阿拉伯神話的同名樂曲似將此間奇景娓娓道來。

有人說,“古埃及人為他們的來生打造了一個瑰麗的彼岸世界,卻讓此岸的我們為之激動不已。”其實,我們更應關注黃金歲月裡古代埃及人的生存智慧與不俗作為:先進的太陽曆、貓的豢養、紙莎草紙的發明、香草的培植、麵包的烘烤、畜力水車的運用……

開羅的吉薩金字塔群和盧克索的帝王谷法老墓群是屬於法老時代的榮光,近現代埃及的成就同樣傲人。


地緣是埃及發展及確立對外關係的基礎,古埃及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農業文明,古埃及北臨地中海、東臨紅海、南抵大險灘、西至利比亞,一度是主導地中海和紅海海洋貿易的霸主,“三洲樞紐”之稱至今響亮,是亞非之間的陸地交通要衝、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所在。

古埃及的輝煌文明源於尼羅河,當代埃及的發展受益於尼羅河,當地人的生產、生活與之息息相關。

作為“大河饋贈的禮物”,埃及的歷史總是與水相關。到了近代,蘇伊士運河和阿斯旺大壩成為埃及新的驕傲,作為世界知名的水利工程,代表埃及一起出現。

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 承擔著世界運輸量的百分之十,成為埃及經濟第一大支柱。

1858年,蘇伊士開始挖掘時,埃及全國500萬人口中先後有220萬人參加修建,即便如此,還是因惡劣的氣候與施工設備的簡陋比原計劃晚完工數年,又在通航數年後陷入漫長的控制權之爭,直至1956年才成功收回,為埃及經濟發展貢獻不菲。

至於阿斯旺水壩,業界爭論頗多,支持者認為其為現代埃及提供了額外的耕地面積、能源和穩定的水源,助力埃及復興所需。

而從建築學角度看,長3600 米、海拔高度為196 米的阿斯旺水壩是重力壩,體量驚人,儼然是古埃及建築的現代翻版。

其所使用的花崗岩比胡夫金字塔用掉的多出十餘倍,高壩攔截尼羅河後蓄水形成的巨大湖泊面積達5000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工湖;這個以控制尼羅河水量,集灌溉、發電、防洪等各項功效為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裝置12 座發電機,可供應埃及電力的百分之六十,還有餘電供應他國。


一前一後兩大現代文明技術的具現,讓埃及汲取了再次騰飛的動力。

但現代埃及並未停止行進的腳步,其傾舉國之力建設的“新蘇伊士運河”通航後,被認為是埃及繼吉薩金字塔和阿斯旺水壩之後的“第三個國家工程”,為近年來有些萎靡的埃及經濟注入了活力,而位列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的重建計劃的提出,更顯示出其鞏固非洲第三大經濟體、以圖進一步發展的野望。

喜歡就關注產城雜誌

分享城市經濟發展建設方略與細節

來源丨《產城》雜誌十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