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陝西曆史博物館 趙培(秋水平湖)

我們正處於中國歷史上經濟前所未有的發達時期。在經濟發展起來以後,人們對於文化的需求自然也就有了空前發展,因此推動了考古與博物館的火熱,文化也處於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們的文物意識也遠勝以前的任何時代。

文物的出土,絕不是近現代的事,在考古的時候,經常可以發現早於坑口年代的器物,這些器物在我們對於文物年代及文化歸屬認知不足的時候,都會簡單的歸為坑口同時代,當認知進步以後,讓我們對這些器物的年代及文化歸屬有了新的認知,從而積累起了對於古人對於文物的觀念資料。

那麼歷史上對於文物的認識和理解又是什麼樣的呢?就讓我們依據考古資料,來梳理一下,中國人文物觀念的變遷。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物出土或者流傳,至遲可以追溯至新時期時代。比如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和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就出土有屬於湖北荊門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史前時代各文化雖然有類似的祭祀體系和交流,但相對獨立,差異非常明顯。這些長江流域的玉器出現在陝北和晉東南,就是當時已經有了交流的證據,至於交流的具體細節,我們現在還無法獲悉。此時的石峁人和陶寺人,應該是不知道或者說不準確知道石家河的玉器所具有的文化含義。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石峁出土石家河玉鷹

二里頭以前,中國各地文化可以說是滿天繁星,到了二里頭時代,則是皓月當空,月朗星稀。我們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和安陽殷墟婦好墓也看到屬於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特別是婦好墓,她生前收藏了大量的古玉,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屬於石家河的玉鳳,商對鴞崇拜有加,而婦好墓及殷墟出土的鳳凰僅此一例,這件玉鳳優雅靈動,以至於婦好生前並不在意有殘缺依舊珍愛有加,經常把玩,鳳頭因此有明顯的磨損和出漿,相對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婦好墓同樣可以看到龍山時代玉牙璧改制的玉璜,以及玉琮改制的神面。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婦好玉鳳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婦好墓玉琮改神面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婦好墓玉琮改神面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婦好墓玉牙璧改璜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婦好墓玉牙璧改璜

婦好玉鳳的存在,說明有些藝術創作可以跨越時空的距離,文化與文明的界線,成為永恆的不朽,婦好玉鳳之所以未被改制,也正是這個原因。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良渚玉琮,金沙時間上距離良渚消亡已有千年之久,空間上距離上千公里。玉琮在金沙也是重要禮器,但是金沙的玉琮與良渚玉琮已經有了巨大的差異,所以該玉琮在金沙時代被改制,器壁變薄,射口加刻了圖案。由此看來,因為形似的原因,金沙知道這是什麼,但使用和方式和良渚已有不同,也不再重視良渚玉琮本來的文化內涵。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金沙出土良渚玉琮

山西曲沃羊舌晉侯家族墓地,出土有屬於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玉琮出土在墓主腿根位置,極有可能是和西漢中山靖王墓的玉衣一樣,依據外形稍加改制做了生殖器罩盒用。

1976年,寶雞扶風發現莊白一號窖藏,是建國後在周原發現最大的窖藏,出土青銅器103件,時代跨度從西周早期(比如商尊商卣)甚至商晚期(比如陵罍)到西周中期晚段(比如墻盤墻爵),從青銅器銘文可以獲知這些青銅器來自為周王寫史書的微氏家族。周原經常發現這類青銅器窖藏,窖藏中的青銅器,可以跨越從商晚期到窖藏坑口的時期,這些青銅器大多屬於同一個家族,它們都應該是家族宗廟的禮器,在周幽王時候犬戎入侵,來不及帶走又不想被搶,匆匆掩埋,等回來後再挖出來,但沒有想到再也沒有回來,直到被後世無意發現。因為是家傳,且有銘文,所以窖藏主人都知道這些器物是哪位先祖的。這些器物在窖藏主人看來,是家族財產,與文物無關。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莊白一號窖藏折觥

西周晚期不少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古玉。比如三門峽虢國M2009虢仲墓和曲沃晉侯家族墓地M63晉穆侯次夫人墓。

虢仲墓裡出土了屬於紅山文化的玉龍和屬於商晚期的玉戈。這件紅山玉龍有自上而下的隧穿,雖然紅山時期的穿孔還在,但是虢仲還是按照西周晚期的使用佩戴習慣進行了改制;玉戈雖然整體保留了本有的狀態,但在闌的位置有意加刻龍鳳紋。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虢國M009玉龍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虢國M009玉戈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虢國M009玉戈 特寫

晉穆侯次夫人墓裡同樣出土的大量屬於商代晚期的玉器,玉鴞玉戈等等。其中一件玉戈,也是在闌的位置加刻了神人與龍紋,從神人和龍紋的方向和位置看,此時的玉戈使用方式和商代也不同。在M63和M8還有玉戈是放置在墓主的胸前位置,和璧疊壓在一起。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晉穆侯次夫人玉戈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晉穆侯次夫人玉鴞

從這些玉戈在墓葬中出土位置,和其他玉器的組合,改動情況看,已經不是商晚期的文化內涵了。

隨州葉家山曽侯墓出土了紅山的勾雲紋珮,這件勾雲紋珮也依據當時的使用習慣進行了改制。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葉家山出土紅山勾雲紋佩

在春秋早期的韓城梁代村芮國墓葬,還出現了一種情況,有意把西周時期的玉器,沿中線切割成兩半,這種切割切斷了原有的紋樣,這麼做具體原因尚不確定,但這種做法也說明了當時這種玉器的使用已經不在依據原本的文化含義了。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梁代村芮國改制玉器

虢國墓地和芮國墓地還出土了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仿古青銅器。西周中期開始,青銅器走向粗糙,紋樣簡化抽象,西周晚期到春秋,可能已經遺忘西周早期青銅器紋樣的含義,但這些青銅器雖然可以看出仿製時有原型參考,外形和紋樣表現出強烈的“贗品”氣息。這種“贗品”氣息應該是對於商晚期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瞭解已經模糊所導致。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芮國尊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芮國角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虢國爵

春秋時期的孔子,感慨於禮崩樂壞,提出“克己復禮”。春秋時代出現的復古,與孔子的主張,當互為因果關係,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看到一些器物,內壁是商周紋樣,器形卻是春秋樣式的原因所在。在侯馬鑄銅作坊,一些陶範上,出現商晚期西周早期的紋樣,可能也是這樣的原因。此時的復古,應該還是出於對禮制的需求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春秋仿古青銅盤

在河南光山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一對人首蛇身的玉珮,是將原本一件的石家河人頭蛇身的玉器對剖改製為一對,並且在原本素面的蛇身位置加刻了春秋時期的龍首紋。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黃君孟夫婦墓對人玉珮

戰國早期的湖北隨州曽侯乙墓,出土也有前代的玉器,比如玉琮,其中一件玉琮加刻了春秋晚期戰國早期獸面紋。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曽侯乙墓玉琮

湖北棗陽九連墩二號墓,出土了一件對鳳鳥珮,從外形看,該鳳鳥珮是對石家河文化玉神面的隨形設紋的改制,可謂中國古代舊玉改制最佳實例。楚人崇拜鳳鳥,可能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把原本的簡單外形加刻了紋樣,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從崇古到考古,中國人文物意識的嬗變(一)

九連墩鳳鳥珮

很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此時的墓葬出土的前代遺物幾乎都是玉器,而沒有陶器或者非家族財產性質的青銅器。青銅器可以被回爐重鑄,陶器是易製作也易破損丟棄的消耗品,但玉料稀缺且玉器雕刻相對於熔鑄青銅器難度較大。中國有著極為久遠的尚玉傳統,玉作為通神的禮器,材質本身是有價值的,這些古玉被留存,當是因為材質本身,而非文化內涵,墓葬的主人甚至都不知道這些玉器在他們的時代已經是古物了,所以這些古玉,多有依據當時人的需求被改制的情況。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