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十二樣本#分類監管 創新轉型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提速

#國企改革十二樣本#分類監管 創新轉型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提速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219.52億元、利潤總額1490.45億元、實現生產總值1383.87億元、上繳稅金943.03億元,增幅均超過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平均水平。

“今年1到6月,上海地方國有企業以‘速度穩健、結構優化、風險可控’為重點,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精益化、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實現了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的目標。”對於上海國企“半年報”的表現,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總結道。

事實上,能夠取得“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不俗成績,與上海近年來不斷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密不可分——2013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發布首個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共20條,拉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序幕,也成為本輪國改中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的排頭兵。

分類施策,全方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作為競爭類企業的上港集團,目前已順利實施了第一期的員工持股方案,共有1.6萬名員工自籌資金參與認購,占上港集團員工總人數的72%,認購金額超過18億元;

而作為公共服務類企業的久事公司,則深入推動公交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乘客滿意度指數連續5年排名行業第一。

“分類定責、分類改革、分類考核、分類激勵、分類發展”,在此輪上海國企改革中,“分類施策”成為關鍵詞。

根據改革方案,上海國企分為競爭類企業、功能類企業、公共服務類企業三大類型。分類突出國有企業的企業屬性,並綜合考慮國有企業承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根據企業的產業特徵、行業特點、股權結構和發展階段,通過分類定責,全方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

其中,競爭類企業是上海地方國有企業的主體,企業戶數佔72%、資產總額佔89%、從業人員佔86%、利潤總額和營業收入均達到96%。此類企業在改革中以公眾公司為主要實現形式,積極推進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2013年以來,先後完成綠地集團、現代設計集團、上海城建整體上市,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企業已佔競爭類產業集團總數的2/3。

針對功能類企業,則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2014年以來,國際集團、國盛集團完成改組轉型,劃轉股權項目資產總額約800億元,盤活存量資金近400億元,資本運作80億元。申迪集團、臨港集團、申虹公司、同盛集團等承擔的國際旅遊度假區、虹橋商務開發區、臨港先進製造業裝備基地、洋山深水港區等重大城市功能區域建設按節點進展順利。

對於如久事公司此類的公共服務類企業,則進一步理順與政府關係,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等市場化運營模式,公共服務效率不斷提高。

2015年,上海市對14家企業42項跨類業務進行了認定,並實行分業考核。根據企業發展實際,著眼促進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動態調整分類,對競爭類企業要求調整為功能類或公共服務類嚴格把關,對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要求調整為競爭類積極支持。2015年,將申能集團由公共服務類企業調整為競爭類企業,並確立其面向全國發展的綜合性能源企業目標。

創新轉型,多措並舉促進科創中心建設

2015年5月25日,被稱為科創“22條”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正式發佈,這是新形勢下中央對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面向未來的根本舉措和發展機遇。

而在本輪上海國企改革的路徑中,“科創”二字同樣至關重要——出臺《關於鼓勵和支持本市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若干措施》,通過建立健全一整套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發展活力的考核、激勵和評價機制,促進國有企業成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市場主體。

在考核評價體系中,讓創新成為導向。上海通過制發《市管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創新轉型專項評價實施方案》,在全面推行企業領導人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創新指標權重。

其中,競爭類企業創新轉型考核的權重佔30%-35%,轉制科研院所創新轉型考核的權重佔50%。27家競爭類企業編制與法定代表人任期相一致的創新轉型專項規劃,實施創新轉型專項評價,結果與任期激勵掛鉤。目前第一批任期屆滿的6家企業已啟動創新轉型評價工作。二是深化“三個視同於和一個單列”政策。對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跨國經營等費用視同於考核利潤,對尚未實現回報的境外投資在考核中予以單列。近年來30家市管企業近360億元創新研發等費用視同於考核利潤。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投入機制,是鼓勵國企加大科創力度的又一重要舉措。上海率先發揮國資收益資金支持的槓桿作用,每年安排不低於30%的國資收益資金,重點支持主動承接國家或部市級重大專項的企業,帶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目前,累計安排48.36億元國資收益資金支持了大飛機、燃氣輪機、集成電路、硅材料集團等5個國家和市級重大項目、95個企業重大創新轉型項目。市管企業已連續保持每年約3000億元的增量投資,其中研發投入累計約1100億元。

鼓勵國企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發揮“人”的作用,加大引才力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為上海國企改革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上海以“千人計劃”為重點,鼓勵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市國資委系統共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0餘名,入選中央、本市“千人計劃”共19人,在企業關鍵崗位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還鼓勵企業積極探索人才晉升雙通道機制、加快系統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通過重大項目平臺集聚各類創新人才。

完善以長效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以分享為重點的成果轉化機制、以容錯為關鍵的寬容寬鬆機制,同樣成為本輪上海國企改革的關鍵環節。

截至目前,已有10餘家二、三級企業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上海建工、光明食品集團、華虹集團等先後實施各類股權激勵43例。上海電氣制定中長期激勵管理辦法,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方式。上汽集團、上海紡織等企業將容錯機制寫入了公司章程或制定個性化、流程式、可操作的創新容錯細則,從企業層面落實營造支持改革、鼓勵創新的氛圍環境。

創新資本運作,上海國企改革駛上“快車道”

對於下一步的上海國企改革,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表示,將緊緊圍繞上海自貿區和科創中心建設,通過“五個著力、五個堅定不移”即:著力服務國家戰略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著力優化佈局調整結構,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方針;著力降成本、補短板、防風險,堅定不移實施提質增效穩增長措施;著力推動國資管理創新,堅定不移落實資本監管服務企業宗旨;著力加強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堅定不移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力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發展。

同時金興明強調,其中將重點做好5個方面工作,即以金融企業國資統一監管為契機,加快推動產融結合;以提高國有企業活力競爭力為目標,加快推進市場化選聘和管理企業經營者;以國資佈局結構調整為抓手,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以創新資本運作為突破,加快國有資本有序流動;以管好資本服務企業為導向,優化完善國資監管方式。

2016年6月,上海市屬金融企業召開統一監管工作會議,明確了對市屬金融企業終止委託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從原來的上海市金融辦調整至上海國資委,並對市屬金融企業實施統一監管。

據瞭解,此次調整旨在通過“實體經濟(產業)+虛擬經濟(金融)+技術經濟(互聯網)”的多層次融合,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打造一批核心主業突出、創新能力持久、服務和效益良好,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

改革帶來活力,更給國企的後續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劉信義表示,2014年浦發銀行啟動了收購上海信託控股權的計劃,並於2016年3月實施完成。此次整合不僅加快了集團化建設的進程,更有效加快了國際化經營進程,取得了顯著的整合成效——2015年上海信託年末信託存續規模為6033億元,較上年增長57.3%。在信託行業整體效益下滑的情況下,2016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6.81億元。截至2015年末,浦發銀行資產總額達到5.04萬億元,實現淨利潤510億元。按照最新排名,浦發銀行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227位,較去年大幅上升69位。

記者還了解到,今後上海將跟蹤“上海國企指數”、“上海國企ETF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提升國企整體形象,提高國資整體收益。根據公開的信息披露,上海城投和久事集團日前分別將其所持有的上港集團和交運股份的部分股份換購上海國企ETF份額。

在打造了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兩大國資流動平臺後,上海國企ETF有望成為上海國資流動平臺的一種新形式。今後或將有更多的國企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施“股份換購ETF份額”,上海國企改革的步伐也將進一步加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