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三年,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效率?

對於碩士真正能用來做研究的,掐頭去尾,滿打滿算只能有兩年時間。而且這還只是名義上的,學碩因為臨床佔據的時間太久,真正能有效用來科研的時間,非常少。面對這樣的困境,要怎麼辦呢?

硕士三年,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效率?

即便是錦鯉,學碩的科研煩惱又有誰知道......

——老談

以下文字為音頻內容節選,要聽全部內容,請點擊上方的音頻按鈕或掃文末二維碼到千聊收聽。

上週,老談和酸菜一起去了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做了兩場報告。其實,我們還有另一個目的,和錦鯉小司同學一起吃飯,並探討科研學術上的問題。

錦鯉小司同學,目前在南方醫讀學術碩士二年級。他目前剛剛開題,實驗還沒有太大的進展。他主要研究之前實驗室師姐留下的幾個miRNA 分子,希望能進行一些機制研究。

當時,我心裡就在盤算,碩士三年,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課加上在科室裡幫忙,很快就過去了。第三年,該考博的準備考博,該工作的準備找工作,該寫畢業論文的寫畢業論文了。

而現在這個時間點,連碩士二年級都已經將近過去一半了。滿打滿算,能用來構思課題,做實驗,寫論文,投稿,最後論文發表的時間,只有一年。

因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醫學碩士三年,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提高研究效率呢?

目前國內醫學碩士分為專業型(專碩)和學術型(學碩),培養時間大多是三年。基本都要經過半年時間的學校專業課程學習,在半年的專業課結束之後,都要選導師……到了碩士第三年,各自忙的焦頭爛額……

所以,真正能用來做研究的,掐頭去尾,滿打滿算只能有兩年時間。

然而,學碩名義上可以有兩年的時間用來做研究,但是因為臨床佔據的時間太久,真正能有效用來科研的時間,非常少。面對這樣的困境,要怎麼辦呢?

1. 儘快建立起科學的基礎科研觀念和方法論。這件事情一定要在碩士的第一學期做完。碩士第一學期,主要還是學課本知識。但是課本知識和實驗室的科研技能之間,依然隔著一條馬裡亞納海溝。很多學碩讀完了一個學期的課程,依然對於科研是門外漢。

所以,在你們學課本知識的同時,需要儘可能多地去實驗室,跟著師兄和師姐學習基礎的實驗操作和實驗技能。除此之外,建立對於科研的整體認知能力,和學習實驗技能一樣的重要。

2. 提高工作的通量。不要在研究的時候,一次只研究一兩個基因。因為科研存在風險。研究的通量太低,很容易導致陰性結果。所以,在實驗的時候,同時驗證3個甚至5個基因,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為同時操作,工作量只提高1.5倍,但是效率可以提高3倍甚至更多。

3. 學會“借力打力”。有些研究的工作量比較大,單個學生完成課題的研究有困難。這時大家應該充分發揮團結互助的精神,兩個人共同合作完成一項課題,也是很常見的。等到發文章的時候,兩個人採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方式,認可彼此對於研究工作的貢獻。

4. 學會相互協作。亨利福特發明了流水線,讓汽車的生產能力呈幾何級數上升。現在流水線已經成為了現代工廠的基本特徵之一。很多專業做科研的實驗室內部,早已實現了科研平臺的流水線化工作。不僅保證了實驗的高效率,還保證了實驗的穩定性。

因此,在實驗室內部,可以找幾個研究方向相似的小夥伴,大家可以在內部做到小範圍內的分工協作,這也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實驗的效率。

5. 學習生物信息學。隨著高通量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通量數據。而且這些數據都可以從網站上公開獲取。這些公開的高通量數據,猶如寶山等人來挖掘。

如果實驗室有條件,將獲得的生信結果再加以實驗驗證,如果實驗驗證結果和數據分析的預期結果,相一致,往往能發高分的文章。

在下一期的《會談》節目中,老談會和幾位已經通過生信分析,發表了SCI 論文的小夥伴進行訪談,讓他們談談做生信挖掘的體會和經驗。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收聽下一期的《會談》節目。

《會談》節目同步上傳千聊平臺,詳見下方的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