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上為什麼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考古學是跟歷史緊密相聯繫的一門現代學科。兩者既有區分,又有聯繫。考古為表,歷史為裡。考古學依託歷史的線索用現代方式進行研究,又為古老的歷史學提供新的發現。我國以前是沒有考古這門學科的。直到1923年,李濟先生從國外學成歸來,主持發掘了仰韶遺址,是為我國現代考古學的開端。所以說,我國的考古史,是從1923年開始的。1923年是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是個分水嶺。1923年之前的挖墓,都是為了金銀珠寶。1923年之後的古墓葬,遺址發掘,方才帶上了科學研究的性質。此後到解放前的重大考古發現,最主要的是對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人對安陽殷墟遺址的十五次發掘,裴文中等人對北京周口店遺址的發掘,以及吳金鼎在山東歷城城子崖發現龍山文化,衛聚賢在南京和山西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崗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文化三迭層等等。由於日軍侵華的影響,在1937年之後,田野考古就開展很少了。直到解放後,有了安定和平的國內環境,我國的田野考古又逐漸開展,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發現。隨便列舉幾個,都很了不起。比如1950年發現丁村人遺址,填補了距今10萬年前的古人類歷史空白。又比如發掘定陵,發現河北滿城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陝西秦陵兵馬俑,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等等。伴隨著這些重大的發現,隨之出土了許許多多重要的國寶級文物。

考古學上為什麼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考古專家們在發掘這些墓葬,取得文物的過程中,也總結出了許多經驗。比如,考古界那句著名的“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發掘古代墓葬,遺址的時候,根據古墓葬,遺址所處的環境,就能大概知道其中文物的保存完好程度。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背後蘊含的發掘經歷,涉及的經驗教訓,可說是驚心動魄。

考古學上為什麼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比如,當年發現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時候,因為先前墓室有水,所以黑乎乎的竹簡無人識得,以為是古代的竹筐子,所以折斷了一些。直到工作人員偶然發現這些竹片上有字,才知道是發現了竹簡。再後來,經過專家釋讀,方知是失傳千年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考古學上為什麼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又比如,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剛剛發現,揭開之後, 整個墓室全部都是水,簡直是個魚池子。當時考古專家都認為,不會有啥好東西存在了。因為被水泡個幾千年,啥東西還能存下來?只是後來的結果出乎專家意料,開始抽水之後,水下的寶藏就開始顯露,成套的編鐘保存千年,無一損壞,保存之完好,音質之精美,簡直是讓人萬分佩服。反而是專家們缺乏經驗,抽水抽太快了,編鐘的木架折斷了一根。(因為長期在水裡泡,水對編鐘有浮力,長期水泡的木樑也已經適應了,驟然抽水,隨著水位下降,編鐘暴露出水面,浮力減少,而木樑受力增加,故而折斷)。又比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的隨侯夫人辛追,屍體保存完好。這可是2000多年的溼屍,全世界就這一件。埃及倒是有木乃伊,可那全部都是乾屍。辛追能夠保存完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保存在一個溼的環境中。

考古學上為什麼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考古學上為什麼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所以,通過這些發現,考古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了文物保存環境對於文物保存完好規律的影響。那就是,保存在恆定的相對幹或者相對溼的環境中的文物,保存時間可以非常長。而且,相對溼的環境,保存得更好。因為水環境可以隔絕氧氣,竹木類,紙張類,青銅類,紡織類文物,可以保存得非常好。而處於乾溼不恆定環境的文物,則會由於反覆水浸,反覆乾燥,造成竹木紙張紡織類文物的破壞。用最通俗的說法來表達,那就是“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了。最後,補充一點,凡事無絕對,有種常見東西,不管是幹環境,溼環境,還是不幹不溼環境,都難以保存。那就是鐵器。所以漢代以後的神兵利器,鐵劍鋼刀,保存到現在的,非常少。鐵器埋藏幾年,就鏽成一團糟啦。哈哈!!!親愛的讀者,如果您看到這裡的話,歡迎點擊關注本號;或者在評論區發表評論,寫下您的寶貴意見;喜歡文章的話,就點贊或者收藏吧。 碼字不易,年輪小編在此謝謝大家了!(本文文字由百家號作者年輪歷史原創,配圖來自網絡。配圖如果有侵權之處,請聯繫小編刪除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