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背面哪個點?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背面哪個點?

■段江山 張 新 鄒維榮

千百年來,月亮帶給人們無盡想象,寄託著人們的“悲歡離合”。人們嘗試通過肉眼或者機械鏡頭接近它,美國人甚至成功踏上了它的領地,但“月之暗面”的謎底從未有人揭曉。

由於月球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鎖定,地球強大的引力讓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背面總是看不見。

雖然難以看到,月球背面的科學探測意義卻很重大。那裡避開了來自地球的大量電磁干擾,處於一種電磁波“寧靜區”。在這樣“乾淨”的電磁環境中,探測器可以接收到更多微弱信號,例如宇宙形成早期發出的短波。

人類通過多次環月探測發現,月球背面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天體撞擊坑。這片神秘區域到底經歷過怎樣的天體活動?

科學家分析,這些撞擊坑有的在幾十億年前生成。能否通過它們找到宇宙起源的蛛絲馬跡?

嫦娥四號在月背成功著陸後,有望為解開這些謎題邁出關鍵一步。

月球的背面有什麼

至今,還沒有宇航員或月球車登上月球的背面。對於月球背面的情況,我們只能通過蘇聯和美國探測器傳回的照片進行推斷。

無論從物質成分、形貌構造,還是岩石年齡上對比,月球正面和背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把月球背面比作人的“面孔”,那這張“面孔”並不漂亮——那是一張“麻子臉”。月球背面隕石坑的數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放眼望去隨處可見。

從形貌構造上看,月球背面隕石撞擊坑的密度明顯大於正面。密密麻麻的隕石坑似乎能夠說明,月球背面由於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太空裡,因而遭遇了大量天體的直接撞擊。

經年累月,月球就像一個“盾牌”,為地球擋住隕石,“守護”地球的安全。

月球正面相對平坦,地勢起伏主要以綿延的山巒為主。相比之下,月背的“皺紋”更多,佈滿了溝壑、峽谷和懸崖,地勢更加複雜險峻。

這張“面孔”還有幾處比較大的“痤瘡”。暗斑中的物質與月面的普通物質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至於這些物質的成分,正是嫦娥四號此次探測的任務之一。

月球背面還是個“厚臉皮”。它的月殼從整體來講比正面要厚。導致月殼厚度不一樣的原因眾說紛紜,目前還是天文學界的未解之謎。

不過,“厚臉皮”為月球背面的“白膚色”提供了佐證。照片顯示,月球背面巨大的隕石坑都呈現出白色,好像從來沒有暗色的熔岩從上面流過。

科學家研究認為,月球正面的月殼很薄,暗色的熔岩很容易破縫流淌在表面。由於月球背面的月殼很厚,熔岩無法溢出,所以顏色比正面要“白皙”得多。

月球上共有 22 個月海。其中 19 個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 ,只有莫斯科海、智海、東海這 3 個很小的月海分佈在背面。

從成分上看,月球正面的月海玄武岩覆蓋面積約佔正面的 60%,而背面幾乎都是高地斜長巖。從地質年齡上看,月球背面也比月球正面要古老。月球背面的古老地層中,也許蘊藏了月球、地球甚至太陽系形成的秘密。

此外,月球背面還具有獨特的電磁環境。由於受到月球本身的遮擋,月球背面幾乎不受來自地球的磁干擾。這使得月背處於一種非常“乾淨”的磁環境中。

與此同時,月球背面也完全暴露在太陽風和各種宇宙射線之下。這既是對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的巨大考驗,也是未來太空觀測所需要的獨特觀測環境。

著陸月球背面將面臨哪些挑戰

由於月球背面的獨特性,著陸月球背面並非易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向月球發射了100多次探測器,但還從沒有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開展就位探測。

1962年4月26日 ,美國“徘徊者4號”探測器撞擊月球背面。它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硬著陸的探測器,但並未傳回任何數據。

嫦娥四號將面臨比以往探月任務更大的挑戰。由於月球背面山峰林立,隕石坑密佈,很難找出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

相對於嫦娥三號著陸的虹灣地區,嫦娥四號著陸器在凹凸不平、面積狹小的地方著陸,需要具有比嫦娥三號更準確的著陸精度。

精準著陸需要快速高效的深空測控通信系統。由於月球正面的遮擋,月球背面沒有通信信號,無法與地球實時通信。因此,嫦娥四號與地面的通信聯絡要由“鵲橋”中繼衛星擔任,藉助“架設”在地月拉格朗日 L2 點的中繼衛星,實施與地面的通信信號“接力”。

落月過程,地球上無法直接看見,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在中繼星“鵲橋”的中轉下完成傳輸,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落月任務的風險。因為整個落月過程由我國航天器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自主操控,加之回傳畫面的延遲,所以對地面人員來說,嫦娥四號的著陸過程近乎是“盲降”。

由於月球背面崎嶇不平,嫦娥四號著陸成功後,巡視器行進過程中同樣將要面對很多挑戰。

據瞭解,嫦娥三號月球正面著陸區地形起伏僅 800 米,而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區地形起伏達到了 6000 米。簡單來說,嫦娥三號落的是平原,嫦娥四號去的是山區。

為了使嫦娥四號巡視器能在月球背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科研團隊在嫦娥三號的基礎上,對巡視器移動能力進行了強化。

特別是在巡視器應對意外狀況方面,科研人員開展了多項系統試驗,並把每一個試驗變化分解成多個環節,逐一開展詳細驗證。他們對石塊落入車輪內部、驅動機構頻繁啟停,以及巡視器極限移動等狀況均進行了逐一測試,對巡視器的移動速度、距離、越障能力等狀態和參數,進行充分的地面力學分析和驗證,並形成了應對方案。

為了提升嫦娥四號巡視器的通過性、機動性以及地形適應性,科研人員還提升了巡視器的“智能”水平和“自主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障礙識別和自主避障能力。

此外,嫦娥四號還將面對月球背面更加猛烈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衝擊。為使嫦娥四號經受住這些考驗,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的相關電子元器件都進行了強化。

為什麼要選擇在艾特肯盆地著陸

此次嫦娥四號任務,將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著陸區域——艾特肯盆地,是月球背面一座巨大的撞擊隕石坑。

科研人員正是出於一系列精密的科學研究考慮,將嫦娥四號的著陸地點選在艾特肯盆地。歐洲人很早就提出想去艾特肯盆地進行就位探測的設想,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實施。

根據目前的劃分,月球分為三大地體,即克里普巖地體、斜長高地巖地體、艾特肯盆地地體。前兩個地體,美國、蘇聯都著陸巡視探測過,只有艾特肯盆地地體沒有人類探測器近距離就位探測過。

因此,就近距離巡視探測而言,這塊區域目前屬於“處女地”。嫦娥四號著陸在這一區域,在科學上必然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在整個太陽系固體天體中,艾特肯盆地是最大最深的盆地。這個盆地直徑大概 2500 公里,深度約 12 公里。

一個深度約 12 公里的地質剖面,是非常好的研究對象。嫦娥四號在艾特肯盆地開展探測,就可以獲取月球深部物質的信息,相信會在科學上有很大的驚喜。

總體上,月球背面的岩石更加古老。從時間維度上,若我們獲取更古老的岩石樣本,對我們瞭解月球的演化過程會有很大的幫助。

天文學家一直夢想能夠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奧秘。然而,由於地球磁場和大氣的屏蔽作用,在地面上無法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在月球正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也受到地球磁環境的干擾,觀測效果不佳。而磁環境非常“乾淨”的月球背面,則是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絕佳區域。

嫦娥四號著陸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後,將開展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研究,預期還可以獲得一批原創性、領先世界的科學成果。這些成果將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促進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對研究地球的早期歷史也有重要價值,從而推動月球天文觀測科學研究的深入。

我們都知道,月球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是人類進行月球探測的源動力之一。

雖然月球背面與正面一樣,都存在著含量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由於地球遮擋了侵襲月球正面的太陽風,月球背面毫無遮攔。因此,科學家估計月球背面的月海中,可能會有比正面濃度更高的核聚變材料氦-3。

通過嫦娥四號對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地貌、礦物組份、巡視區淺層結構、地幔物質等進行科學探測與研究,將為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推動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進程。

任務艱鉅,使命光榮。嫦娥四號實現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將是中國航天創造的又一個人類首次。任務的成功將為建設航天強國邁出重要一步,同時也將把我國航天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背面哪個點?

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背面哪個點?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