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清倉”,“野蠻生長”終結!電商法元旦實施,“正規軍“入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將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電商領域首部綜合性法律。按照相關規定未來所有電商活動需要進行註冊登記,並依法繳納稅款,業內認為受影響最大的無非是曾野蠻生長的微商。那麼朋友圈裡的微商又該何去何從呢?記者進行了調查。

“灰色地帶”下的微商野蠻生長

微商源於2013年的微信朋友圈,發展於2014年,爆於2015年。有數據顯示,2016年微商從業者已經達到3000萬人,2017微商品牌銷售額達到8000多億元。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2018(第十七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發佈了《2018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預計突破萬億元,社交電商從業者規模預計達到3032.6萬人。

打開微信,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賣化妝品、保健品、包包衣服的微商,由於長期沒有相關法律監管,微商這個行業一直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

微商“清仓”,“野蛮生长”终结!电商法元旦实施,“正规军“入场

做了4年微商的王女士說:“前兩年微商勢頭正好的時候,身邊的姐妹都在做微商,那時候自己月收入可達到十萬元以上。”

微商自發展以來,低水準的門檻,高回報的收入,不受法律法規的約束,促使微商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讓更多的人走上微商的道路。

但同時微商也帶來各種各種的問題和糾紛,很多微商無實體店、無營業執照、無信用擔保,消費者在和微商進行交易時也無需信用評價,質量不合格和假冒偽劣就成了微商中最突出的兩大問題。在售後方面,也會出現微商為逃避責任直接刪除好友或更換賬號的行為。

而對於微商的這些違法亂紀行為,以前並沒有相關的監管法規。

新法對電子商務主體進行規範

對於即將實施的《電商法》,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沈紅兵表示,這並不是為了打擊削弱微商代購,而是為了促進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保護整個微商群體的健康發展,對電子商務主體進行規範。

《電商法》中明確規定“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均為電商經營者,必須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由此看來,微商、從事個人代購的人屬於商務經營者,也須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取得相關行政許可,並依法納稅。

記者瞭解到,《電商法》實施後,微商代購可通過網上申報電子營業執照的方式進行主體登記,登記後才可進行電子商務經營活動,但應注意經營許可範圍,不能抱有僥倖的心理,一旦發生違法行為,最高罰款可高達200萬。“這個規範是很有必要的,不是說任何沒有市場主體資格的人都可以從事電商交易活動,這肯定是違法的。”沈紅兵說。

《電商法》第十條指出“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不需要進行市場主體登記。許多小微商家對“零星小額”非常關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長助理王青說:“‘零星小額交易活動’暫時未作出界定,要看《電商法》落地後的具體實施。”

關於納稅,傳統的有提供票據、自行申報等方式,微商環境下,這些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全流程一站式的網上申報網上納稅,線上線下統一,不會出現重複收稅的情況。

個人代購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無論是微商還是代購,作為一個經營主體,應該按照政策來規範自己,要滿足消費者對於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王青告訴記者,《電商法》的落地實施,將對規範當前網絡消費中大量存在的假冒偽劣產品、刷單炒信、售後服務較差、物流滯緩以及隱私洩露等問題,起到關鍵作用。對於電商平臺刷好評、刪差評的行為也指明其違法性,《電商法》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微商“清仓”,“野蛮生长”终结!电商法元旦实施,“正规军“入场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記者,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不得進入國內市場再次銷售,基本對跨境電商行業不會產生新的影響,不過對個人代購或會產生“浴火重生”的影響。不管是個人名義,還是以公司為單位運作的代購公司都處於“灰色地帶”,以後運作更難。

微商紛紛發佈“清倉處理”

《電商法》實施前,微商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交易,沒有主體登記也不用納稅,但《電商法》明確規定後,要求微商代購辦理主體登記及依法納稅,成本自然就上去了,價格也會相應的上調,其優勢也會減少。

在外留學的邱同學告訴記者,他已經不再代購了,其身邊代購的同學數量還是較多,並坦承有的同學之前在過海關時確實存在僥倖心理,對於《電商法》的實施,多數同學知道會產生影響,持觀望態度。

從事微商3年多的林女士表示:“我們的牌子是正規的,是有營業執照和證書的,產品是經過合格驗證的,《電商法》對我們沒什麼影響,還更有利於我們發展。”

隨著《電商法》實施的日子即將來臨,很多微商的發朋友圈的頻率不斷提高,從日均8條到20多條,都是發佈關於“清倉處理”“以後不做了”等信息,紛紛表示退出。王青說:“現在有很多正規的微商代購是有正常電商交易資格的,能保證到銷售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質量,《電商法》對於他們沒什麼影響。但對於非正規的微商和代購的影響會非常大,他們要想發展的話,就應該根據政策走,嚴格規範自己。”

■專家建議

拼服務拼產品 合法的電商更有優勢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沈紅兵表示,只要做了市場主體登記,有了自己的商標、營業執照,有了自己的住址,微商代購在《電商法》實施以後,在規範的基礎上,它的優勢會很快呈現出來,以後電商的優勢比實體店更明顯,質量會極大提高,交易主體的素質會提高,更加的注重服務、注重質量和注重綜合成本的優化。

不合法的微商必須按照法規進行調整,才能正常從事電商活動,互聯網全流程一站式的科技手段解決了原來微商登記難、註冊難、年審難的問題,《電商法》其實是保護了合法經營的人,保護了擁有優質產品的生產主體,非常有利於電商這個行業做大做強。在利益導向上,不會促使線下的企業急劇進入電商行業,剩下的就是要一拼服務,誰的服務更好更優質,誰就勝出;二拼產品,誰的產品質量更過硬更優質,誰就勝出;三拼綜合成本控制,包括稅負成本、研發成本、物流成本、銷售成本,誰能控制好誰就能勝出。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張宇 實習生 李夢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