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腐敗亞文化”影響 提高職務違法犯罪成本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後,社會公眾看到,改革強化了黨委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監察全覆蓋所有行使公權力人員,懲治腐敗的力度不斷加大,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腐敗滋生的土壤不斷減少,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入,幹部作風明顯改善。

然而,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研情況來看,腐敗和不正之風在一些地方和單位仍時有發生,公眾對引發腐敗的深層次原因甚為擔憂,對一些頑風痼疾和身邊腐敗尤為關注,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期盼甚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扭曲的財富觀念令人擔憂。問卷調查顯示,18.5%的城鄉居民認為“錢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所有時間都用在想方設法拼命賺錢”。受這種觀念的影響,貪腐犯罪出現年輕化趨勢。二是社會對腐敗的容忍度比較高。問卷調查顯示,71.7%的人對腐敗零容忍,但仍有28.3%的人對腐敗行為不同程度地表示容忍。三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化。雖然改革取得了成效,但仍有不少現實性的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予以解決。四是“四風”頑疾仍難根除。“四風”之中,形式主義最為突出,其次是官僚主義。隱形“四風”仍然存在,反彈壓力仍然較大。五是群眾身邊的“微腐敗”仍然較多。從近年來查處的案件來看,站長、所長、校長、院長、村幹部成為“微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群體。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廉政研究中心課題組提出如下建議:

將“清廉中國”建設列為國家戰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要從壓倒性態勢轉變為壓倒性勝利,需要在戰略上再一次發出“動員令”,從深層次改變人們的觀念和辦事方式。有必要制定並推行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推動廉潔行動成為國家戰略行動,在未來5年至10年時間將腐敗發生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中國道路”的吸引力。

積極培育健康的財富觀念。各類宣傳教育和培訓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成功不能僅看從社會獲得多少財富,更重要的是看回報社會多少,積極引導“錢多錢少”的社會傾向向為社會奉獻多少轉變。

減弱或消除“腐敗亞文化”的影響。一方面,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放管服”和司法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從源頭上減少腐敗發生的機會,讓辦事不必腐、不用找關係成為常態;另一方面,要旗幟鮮明抵制“腐敗亞文化”,針對辦事請客送禮、找關係、尋門路等現象開展專門治理,強力扭轉民求官辦事送“禮”(錢)理所應當、官為民辦事收“禮”(錢)合情合理的錯誤認識。

將職務違法犯罪行為納入誠信體系。領導幹部要帶頭講誠信。有必要將涉嫌腐敗受到政務處分和刑事處罰的職務違法犯罪人員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將職務違法犯罪與個人信用信譽掛鉤,大幅提高腐敗的成本。

建立並加強廉政學學科建設。在科研院校開設廉政學專業,編寫廉政學教材,設立廉政學學位,為反腐敗職能部門培養政治可靠、業務素質高、廉潔意識強的後備人才。同時,通過廣大青年學生將廉潔理念向全社會滲透擴散,提高整個社會的廉潔意識。

加快制定監察官法。創設監察官職業體系,調動監察干部工作積極性,提高監察業務的規範化和專業化水平。實行監察官分層管理體制,監察官與非監察官待遇分開。嚴格監察官的准入門檻,建立專門的監察官遴選、培養、考核、獎懲等機制。

有針對性地繼續治理“四風”。繼續採取明察暗訪、通報曝光的方式保持對“四風”問題的查處力度。暢通信訪舉報途徑,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合理安排信訪舉報處置力量,加大網絡輿情的跟蹤、蒐集、分析和研判,及時查處網民反映的“四風”問題。

繼續專項治理群眾身邊的腐敗。各地除了按黨中央要求加大查處教育醫療、生態環保、扶貧攻堅、民生資金、“三資”管理、徵地拆遷、工程建設等領域的違紀違法行為,基層幹部吃拿卡要、盤剝剋扣、優親厚友等問題的力度外,還要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及時進行篩查,對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精準治理。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秘書長,本文節選自《反腐倡廉藍皮書NO.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