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最大懸案:《黃帝外經》到底存不存在?

《黃帝外經》,絕對是中醫歷史上最大的一樁懸案。

儘管《漢書》中有關於《黃帝外經》的記載,但是這部書存在與否仍然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

即便假設《黃帝外經》存在,它的內容也存在廣泛的猜測。由於這個「外」字,談到《黃帝外經》,大家首先會想到中醫的外科手術,然後就會想起那位擅長外科手術的古代醫生華佗。

那麼問題來了,《黃帝外經》(下文簡稱《外經》)這部書,真的只是一部外科著作嗎?

中醫最大懸案:《黃帝外經》到底存不存在?

古人寫書,分內外篇是一個常有的寫作方式。這裡的內外,內容上其實是有很鮮明的差別的,比如我們熟悉的《莊子》,就分為內外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著,外篇是弟子所寫。還有《晏子春秋》等書,也是分為內外篇。分內外篇一個原則,就是「事理有別」,內篇主要講理論,外篇主要講具體的事,或者技術。比如《黃帝內經》(下文簡稱《內經》)就是以理論闡述為主的,用藥方面只有十三張方子,《靈樞》中提到那麼多關於針刺的內容,也是以理論為主的。

所以,假如《外經》存在,而且卷數是《內經》的一倍,很可能並不是單純講外科的,儘管外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所說的中醫十三科,都是技術層面的,或許都在外經的涉及範圍內。

換句話說,這兩本書的命名方式,可能「內」指理論,「外」指實踐。

我們來看看華佗的故事,也許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中醫最大懸案:《黃帝外經》到底存不存在?

關於華佗,我們知道的故事基本上是兩個版本,一個來自《三國演義》,另一個來自《三國志》和《後漢書》。

在《三國演義》中,華佗有兩場重頭戲,先是為關羽刮骨療毒,然後在準備給曹操做頭顱手術時,被生性多疑的曹操殺害。因為是演義,加上成書年代距離東漢久遠,所以不足為據。

相比之下,《後漢書》和《三國志》的可信度要高很多(兩本書的記載大同小異)。書中提到大量華佗神乎其神的醫術,而且絕不僅僅是外科手術,藥、針、灸的使用無不得心應手,而且斷人生死,無不應驗。曹操長期受頭風眩困擾,華佗用針治療,針到病除。所以曹操把華佗留在身邊,專門給他看病。

然後的情節,就跟我們熟悉的故事出入比較大了。說華佗此人脾氣比較差,而且因為當時醫生的地位低,華佗本是讀書人,恥於做醫生。曹操政務繁忙,又病了,但華佗藉口妻子生病,多次延長假期不回來(所以有人斷定華佗想以看病為跳板走仕途)。後來被曹操抓回來,臨死前把一卷書給獄卒,想流傳下去,但獄卒不敢接受,於是華佗取火焚燒,然後被曹操所殺。

這本書,被認為是《外經》的重要傳承,甚至有可能就是《外經》。

如前所述,華佗擅長的,絕不僅僅是外科手術,他對針、灸、藥都極為精通。所以,他留下的書,未必是純粹的外科書吧?

中醫最大懸案:《黃帝外經》到底存不存在?

另一個思考,就是如果《外經》存在,有沒有可能它有一套獨立於《內經》的另一套理論體系?

凡是大概讀過《內經》的人都知道,《內經》的理論體系已經相當完美和完善了,同一個文化體系下,既不大可能出現另一套平行關係的理論體系,也不大可能出現這麼大規模的補充,所以《外經》的內容,也就不難推測了。

按照這個邏輯,《外經》全書的內容,很可能比《內經》更多。

我們從《靈樞》,乃至《傷寒論》這些倖存下來的經典的曲折傳承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如果《外經》存在並失傳,對於這麼大部頭的書來說,是多麼順理成章的事情。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災難最為深重的時代: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想來這些時代丟掉的經典不計其數。其中《靈樞》經,在五代十國那半個多世紀的兵荒馬亂之後,在趙宋政府整理醫學典籍的時候發現佚失,幸好這部書在高麗國存有善本。後來宋神宗不顧蘇軾等人的強烈反對,用大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冊府元龜》換來了《靈樞》,我們今天才可以讀到完整的《內經》。

《傷寒論》的傳承更是曲折,在張仲景仙逝僅僅幾十年後世間就難得一窺了,多虧魏晉名醫王叔和收集整理,才算逃過一劫。到了唐代,仍然流傳不廣,連孫思邈都讀不到,非常遺憾地說「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一直到晚年,孫思邈才看到部分《傷寒論》,大為讚歎,將其收入自己的《千金翼方》中。到了北宋整理醫學典籍的時候,發現十六卷《傷寒論》,傳世的只有十卷了。翰林學士王洙在故紙堆中偶然發現全本的《傷寒論》,經校正醫書局林億等的整理校對,加之明代趙開美整理刻印,我們今天才能讀到比較接近原著的《傷寒論》。

經典傳承之坎坷,命運之多舛,可見一斑。

有時候晚上讀罷書暢想的時候,也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從廣義上說,既然《外經》是指導臨床的書,那麼《傷寒論》、《針灸甲乙經》這些經典,不也可以看做《黃帝外經》的一部分嗎?更何況《傷寒論》被認為是繼承了伊尹的《湯液經法》,《針灸甲乙經》更被稱作《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經》、《黃帝針灸甲乙經》等。這麼一想,似乎《外經》的佚失,遺憾會稍微少一點點。

那麼回過頭來再看,我們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道主觀題呢?

因為這道題沒有正確答案,所以也是為了給自己、給大家一個獨立思考、深入思考的機會。

同時,在讀那些經過千年傳承的經典時,也許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讀到的每一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