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春天?為什麼各大媒體吹爆新零售?

電商這個行業紅紅火火了這麼多年,不少實體店在一開始都被電商搶去了大部分的客源,那個時候對於實體店而言可算是真正的寒冬。

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在經歷了多年的低基數高增長,電商的客戶群裡體量已經很大,擴張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將變得非常高。而且在市場份額的爭奪戰已經大致底定的今天,目前電商企業開始越來越注重利潤。電商獲取的90%的客戶群體,可能只貢獻了10%的利潤,而剩下的90%,仍然被線下的10%高消費能力的群體佔據。所以巨頭們開始重新把目光轉移到線下。

線下時隔多年終於又能掌握商場的主要陣地 ,對於實體店而言無疑是一個春天的到來,然而是春天還是倒春寒,就要看新零售此次發展到趨勢如何?

實體店春天?為什麼各大媒體吹爆新零售?

新零售的最大特點便是能夠利用科技和數據的力量,進一步提高用戶的購買體驗。隨著科技、大數據應用、智能零售、移動支付和物流網絡的發展壯大,這些新技術都逐漸被運用到零售領域。

我們在此先插一個題外話,零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縱觀零售業演變歷史上所有的變革,零售業在演進上的邏輯,從根本上還是沒有突破“貨、場、人”這三個核心要素。商品生產需要批量化,解決流通上的問題,所以最開始零售的由來與關注焦點就是貨物;大家需要把貨物組織起來拿到一個地方賣,然後貨物的批量化生產越來越大,賣場也越來越大,就有了“場”的變化。

從最開始是百貨零售,到後面的品類賣場:國美、蘇寧、沃爾瑪,以及今天火爆的便利店,這一系列的發展與變化實際上都是“場”的變化。中國在舊零售上一直都是以商品的整合調配為核心,包括今天依然有一些很優秀的零售公司,是以組貨作為運營核心,而不以消費者集合為運營核心。

實體店春天?為什麼各大媒體吹爆新零售?

用戶需求無限多元、極致個性、快速迭代,呈現長尾趨勢,開始追求商品的附加值,品質、審美,甚至是人格認同,都已成為消費的動因的豐饒經濟時代。消費更加註重個性化、情感化和社交化,“冷冰冰”的標準化的產品逐步被“有溫度”的訂製化的“非準”產品所替代。

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如何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讓消費者為體驗買單,絞盡腦汁想獲取更多的消費大數據,以便深入窺探消費者的內心,以提供可以讓其拍案叫絕、從內心認同點贊並願意買單的體驗。

利用數字技術千變萬化的創造力,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並圍繞消費者需求重構人貨場。如此看來,零售企業要關注的不再是貨、店、人等單方面因素,而是要重構每一個環節,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

而用戶體驗好的模式,如果還存在商業危機,就毫無道理可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