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鄭國、宋國、魯國這幾個春秋初期版圖相對較大、地位也很高的國家到春秋後期乃至戰國卻成了弱國?

張鐔月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鄭國、宋國和魯國都沒有地緣優勢。

雖然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但是,這說的是一個國家雄霸中原的情況。

如果幾個國家,都擠在中原發展,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試想,這幾個國家都擁擠在中原地區,彼此的文明程度、人口和國力水平都差不多。誰要想吞併另一家,必然受到其他國家的攻擊,往往很難成長起來。

因為在四戰之地,你要面臨的對手有很多。往往就在你快要成功的時候,背後就有諸侯國出手捅刀子了!

反倒是在當時看來偏遠的晉國、齊國、秦國和燕國,擁有地緣政治優勢。

一方面,這些國家可以享受中原文明的優越性。創造出比周邊野蠻部族更高的生產力。比如晉國,可以充分憑藉華夏的先進農耕技術,利用臨汾谷地和太原盆地的優越自然條件,發展它的農業,同時還可以利用當時先進的冶金技術,打造自己的先進軍事裝備,從而征服周邊的落後部落,幹掉赤狄和中山國,擴大自己的版圖。

圍棋裡面講“金邊銀角草肚皮”。可以說,秦國、晉國、齊國等是真正意義上的“金邊”。背靠中原,可以藉助中原文明的優勢,穩步向外擴張,當力量集聚過後,反過來又可以向中原擴張自己的勢力,並逐步滅掉中原的這些小國家。

而鄭國、宋國和魯國,則是處在“草肚皮”裡面。他們彼此混戰,互相放血,難以向外擴張。

長此以往,“草肚皮”國家和“金邊”國家此消彼長,佔據“金邊”地緣優勢的秦國、晉國等國都逐漸成為了強國,而中原的這幾個“草肚皮”小國,都在彼此的爭戰中,互相消耗,削弱了自己。

等到“草肚皮”國某一天醒來,發現自己當年看不起的邊遠小國成長為強國,而自己則變成了弱國。最終,“草肚皮”小國們被各個大國所吞併。

所以說,要想成為強國,光靠自身的努力還不夠,必須佔據擁有地緣優勢的戰略位置,才能謀求持續的發展。


一丹流青



縱觀整個春秋時期,第一強國無疑是晉國。稱霸長達140年,春秋第二強國楚國稱霸只有三年,春秋第三強國齊國稱霸約30年。這三個國家屬於第一梯隊的一等強國。

第二梯隊的準一等強國有吳、越、秦。

二等強國有四個:鄭國、宋國、魯國、衛國。

三等小國有陳、蔡、曹、許等。

四等不入流弱國有滑、六、英國。

在春秋時期,是二等強國中,最令人惋惜的是鄭國。在鄭莊公時期,本來有希望進入一等強國之列。但鄭莊公沒有戰略眼光,不知道尊王攘夷之重要。與周天子結怨,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這一箭射終結鄭國的崛起之路。使鄭國永遠淪為二等強國。

鄭、宋、魯等二等強國的特點是,不具備爭霸實力。若國君非要去爭霸,則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如宋襄公)。


二等強國雖然不具備爭霸的實力,卻有較大的發言權。雖不能爭霸。卻可以與爭霸的強國討價還價,甚至能在一些中、小規模戰役中,戰勝一等強國。

例如:齊國成為霸主前,齊宋聯合攻打魯國。魯莊公當時有才幹。三次戰勝齊宋聯軍。

後來鄭國也在兩次中等規模戰役中,兩次戰勝楚國。

當然,在大規模戰役中。二等強國根本無力與一等強國較量。

春秋前期的關鍵二等強國是魯國。宋國發生饑荒,魯莊公救濟宋國。宋國國君痛哭流涕,悔恨不該跟隨齊國與魯國為敵。在宋國的調停下,齊魯結盟。齊魯結盟,是齊國稱霸的一個里程碑。

從春秋中期開始,鄭國成為二等強國中最關鍵的。

由於晉國的崛起,楚國若想與晉國爭霸,除了陳蔡兩個三等小國外,必須有鄭國的支持,才能挑戰晉國的霸權,且只有兩成勝算。

在大規模爭霸戰中,楚國唯一一次勝仗泌之役戰勝晉國後。不等於楚國成為霸主。只有征服宋國,才算真正勝利。

楚國繼續攻打宋國,宋國堅守數月。晉國忙著消滅境內的赤狄。沒有派兵救援。宋國投降,與楚國結盟。楚國成為霸主。大會諸侯於蜀。

之後晉國國力越來越強。晉國先是鞌之戰中,打敗齊國,瓦解了齊楚同盟。又在麻遂之戰中打敗秦國,瓦解了秦楚同盟。【這兩次戰役都屬於晉楚爭霸戰,而非齊晉、秦晉爭霸戰】

晉厲公時,鄭國已經投靠晉國。鄭國還伐楚國,取新石。楚國為挑戰晉國霸權。把汝陰之地割讓給鄭國,請求與鄭國結盟。

楚鄭聯軍在鄢陵之戰中慘敗給晉國。從晉厲公開始,晉國成為超級霸主。晉悼公時,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國力、威望達到鼎盛。鄭國與晉國成為鐵桿同盟。

失去了鄭國的支持,楚國完全失去了挑戰晉國霸權的能力。

其實,宋、鄭、魯國原本就屬於二等強國。在春秋末期,國力沒有增強,實屬正常。

吳越二國在春秋之時,國力遠在鄭、魯之上,卻早早被滅國。吳國在春秋後期被越國所滅。越國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還是戰國初期四大強國之一,卻被楚懷王所滅。這才令人嘆息!



楊朱學派


歐陸3春秋mod可以去體驗一下,鄭宋魯衛,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周邊又是些中原體系內的小國,春秋早期,周天子的體系還是有約束力的,不像後期和戰國禮樂崩壞,你要吞掉中原體系內的小國,惡名很高,很容易遭到其他國家圍攻,所以擴展很難,基本吞一國的消停好多年來消惡名,而晉齊楚秦則地利位置比較好,有蠻夷,打蠻夷吞地惡名就低了,中原眾國基本都支持,晉國可以北上打狄人,齊國可以打東方的夷人和北方的狄人,秦國可以打西方的戎人,楚國本就是南蠻,可以不在乎中原國家的看法,中原國家誰邊打,而且這四個國家基本處在中原核心地帶的邊緣,惡名高了,中原國家還要爬山涉水過來,就春秋那交通條件中原君主想想都牙疼,等到了春秋中期,這四國都通過打周邊蠻夷發展壯大了,中原小國已完全不是對手,於是最強大的晉楚相繼對中原諸侯下手,小國直接吞併,大國聽話就當小弟,不聽話就拉著一幫小弟削你,如此到中期鄭宋魯基本就沒啥壯大的機會了


legolass


儘管鄭宋魯三國地位崇高,但霸主一直在齊晉楚秦之間輪流轉。

如果以“周禮”作為國家地位的衡量標準,鄭國、宋國、魯國地位實屬崇高。

但崇高並不代表就是強國,強國的依託是強大的軍事實力,比如齊國,齊桓公時期,齊國軍事實力強大,但他講究“仁義”,擔當霸主名正言順,諸侯皆服之。相比楚國,楚國軍事實力也很強,但最初僅為戰爭機器,不講究“仁義”,常滅他國(春秋前中期,戰爭是為了恢復周禮,而不是要滅國)因此楚國有成為霸主的實力,卻被諸侯國當作蠻夷。

鄭國軍事實力很強,千乘之國,鄭莊公是第一位霸主,但他之後,鄭國陷入內亂,終究沒有緩過勁來。

宋國講究仁義,但軍事實力一般,沒有稱霸的基礎。“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從此之後,諸侯國之間再無義戰。

魯國尊崇周禮,軍事實力較強,一直和齊國爭奪東方霸主,但最終陷入公卿之亂,元氣大傷。

其實,鄭國、宋國、魯國皆處於四戰之地或者兵家必爭之地,生存空間幾乎為零,稍有不慎,就永無重生之日。

相反,從楚國、晉國、秦國發展歷史來看,它們的生存空間極大;而齊國雖偏於東方一隅,偶有內亂,但不至於造成衰敗。田陳篡齊,齊威王有鄒忌、田忌、孫臏輔佐,齊國驟然強大。


五味社


這跟分封的佈局有關,親貴諸侯大多封在黃淮之間,這裡的土地最為肥沃,也因此封得比較密集,邊疆地區開發晚,分封比較稀疏。在中心地帶前期還好,後期限制發展空間,回過神來,四至之地東南西北齊楚秦晉都發展成龐然大物了。

四至之地之所以壯大,是因為早期大家打的都是難度比較低的野人,後期才是諸侯互毆,邊疆諸侯比較分散,有更多野地可以打。

網上找一下早期的西周分封圖就明白了,我就不貼圖了


az2777


地位高不代表國力強。

題目裡說了,宋,鄭這幾個國家地位高。春秋時代,當時的政治格局裡,血緣為主的分封地位還是佔很大影響的,比如鄭國王室近親,宋國商朝逸民,這裡的地位都是天然的,而非爭取的,所以春秋霸主是齊晉秦三國,而非哪裡杜撰的宋襄公,鄭莊公之流,他們只受尊重而非敬畏。

到了戰國時代,完全是拳頭說話的時代以後,連周王室都變成個縣委書記了,那些攀附周王室成為王室重臣的諸侯自然不再受重視。


奇葩中的戰鬥葩21192043


首先,宋國是異姓國,商人後裔,微子之後,並不強大。其二,鄭國出現較晚。三,魯國主要是防範齊國。因為周公一上臺就趕走了姜子牙,姜子牙的封國齊,正好被魯國隔斷與中原的聯繫。但周公的後人幹不過姜子牙的後人,魯國幹不過齊國。


信陽人評


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和繁榮有兩個條件、第一要有開明雄志的英主!第二要有治世之能臣!古往今來、西周、秦漢、唐朝、明初、康熙盛世、怎樣強大、又怎樣衰都從秦皇、漢武,唐宗、明祖、清康雍的開明、英武、有這樣的君主才會有更多的良將忠臣!吏治清廉、天下和諧、外敵敬畏!當然只要有胡亥、武則天、趙構、慈禧等一干人!敗家敗天下必然!就像春秋五霸之首齊恆公、英明之時用管仲、霸業早成!昏庸之時用奸佞之三臣、斷送霸業、被奸臣因禁荒園餓死而不得其知!


手機用戶鳳凰膽回來了


我用一句話你就立刻明白了。

為什麼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這幾個19世紀的強國在20世紀就衰落了,在21世紀甚至會變成路人。

現在的世界正如春秋向戰國過渡階段。而這些國家也如同春秋諸國一樣衰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