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眾多諸侯中為何最終崛起的會是秦晉齊楚?

夏傑

秦、晉、齊、楚四國,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它們都是位於當時

周天下華夏文明邊緣地區的國家,這一點,對於四國在春秋時期的不同程度崛起與稱霸,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原地區政治發展比較成熟的華夏邦國過多,互相消耗,難以擴張

華夏文明共同體基本成型於西周,中原地區融匯了夏、商、週三代的積澱,而在政治體組織度上最為成熟。由於中原的華夏化邦國也最多,相同成熟度的華夏中原各邦國便不得不擁擠地在中原地區的你爭我奪中互相消耗。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也因為平王東遷而完全來到河洛地區,周遭勢力為了尊王攘夷,也要不斷向中原進發,這就使得中原各國始終處於相互消耗的過程中,無法積累起足夠的人口、城池、糧田資源,始終處於碎片化的城邑聯合體狀態之中,無法形成領土國家,並且會受到春秋霸主的影響,把邦國利益消耗為霸主爭霸服務上。

秦、晉、齊、楚在立國以來便不斷利用自身政治優勢兼併邊疆戎狄或小國

秦國:西周中後期以來,關中、隴西地區便不斷受到戎狄侵蝕,連周王室都不得不東遷河洛,以至於整個關隴變成了秦國在其立國初期不斷兼併戎狄與殘留小諸侯的舞臺,使得秦國得以瘋狂擴張自身的國家實力。

晉國:晉國本身便是周公在平定唐國之亂後,安插在汾水流域的北方要衝之邦(唐叔虞或是平定古唐國響應三監之亂的主帥),經過整個西周時期的發展,晉國積攢的實力最終在晉文侯、晉獻公兩位主君時期先後爆發,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並幫助平王擊殺周攜王,晉獻公則吞併17國、征服38國,制霸河汾澮涑流域。

齊國:齊國早在西周之初,就是以協同魯國征服東夷的軍事殖民者身份立國的,立國以後,齊國在西周時期便完成了對山東半島北部、河濟流域的征服,再結合其魚鹽之利造就的巨大經濟利益,自然會在春秋率先稱霸。

楚國:楚國早在夏商時期便開始利用其來自中原的政治組織優勢開發荊山一帶,在西周雖然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卻也取得了挫敗昭王南征的勝利成果,而後楚國便不斷征服江漢流域的蠻族或小國,憑藉其勇武實現了對南方的制霸。

以上四國所擁有的廣闊舞臺,是鄭、魯、衛、宋等中原老牌國家所無法具備的,中原諸國所面對的不僅是狹促緊湊的舞臺,還有與他們在戰法、禮儀、文教幾乎相等水平的勁敵,很難實現如同秦、晉、齊、楚那般相對比較輕鬆的滅國擴張。

秦、晉、齊、楚吞滅夷狄部落不會受到華夏輿論譴責,且能獲取更多經驗

受到周王朝禮法的束縛,在兩週之際、春秋前期的發展機遇期,吞滅同為華夏共同體一員的邦國是會受到天下譴責的(比如楚國),甚至會引發從天子到各國諸侯的共同譴責與討伐,輿論壓力相當大。對於舉目四望周圍都是華夏邦國的中原諸國而言,即便打了大勝仗,也不能輕易吞併戰敗國,這就束縛住了中原諸國的手腳。而對於秦晉齊楚四國,反正吞併的邦國大多不是夷狄,就是有點戎狄化的小國輿論壓力是幾乎沒有的。而且,秦晉齊楚經常與戎狄、小邦等各式敵人作戰,軍事戰術與軍事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會遠超天天在中原玩過家家的中原諸國,實戰能力肯定會大幅提升。

綜上,地處周代華夏文明邊緣,並能有效在邊疆的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整合邊疆地塊資源,便是秦、晉、齊、楚四國得以崛起並不同程度稱霸的共同原因。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寒鯤

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大部分正在崛起的強國,都是居於周朝封建體系的外圍而不是內圈。這既是當年西周封建制度的設計結果,也是東亞地緣格局所註定的體現。

西周作為從關中入侵中原的征服者,需要面臨如何管理大量殷商遺留人口問題。這其中有大量的平民階層,也有不少還具有勢力的殷商貴族。前者被西周封建制度的眾多諸侯統治管理,後者則以效忠的方式加入了西周封建體系。


但西周在搞封建時也留了心眼。除了楚國這樣的同盟地頭蛇外,與西周王族有重要關係的諸侯往往被封建在整個體系的外圈。而殷商舊貴族或關係不重要的諸侯,被冊封在內圈。這就讓諸如宋國這樣的前朝遺老們,在未來的壯大擴張中,隨時要面對四周的潛在敵人。他們本身也處於舊的交通線附近,非常容易受到攻擊。那些在外圈的諸侯國,不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還能夠起到包圍和監視作用。這個影響一直到戰國時代結束,都在發揮作用。

之後,我們就應該看到地緣格局對於四方各國的影響。他們當中最弱的就是齊國,究其原因也是因為位置太過東方。雖然可以依靠壟斷經濟和海鹽等資源,建立第一個非周天子領導的話語體系。但終究後勁不足。地緣條件也限制了他們同西方和北方的外部世界,進行比較頻繁的接觸和交流。這也是齊國後來長期不振的一個基本外部因素。在最後的滅亡中,他們的抵抗也是最輕微的。

楚國是一個絕對強於齊國的存在。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地方勢力有很大的空間與權力,也因為他們其實一直控制著一條聯通外部世界的南方渠道。這條通道可以從巴蜀沿著長江,進入江淮流域。也可以是從孟加拉-緬甸方向,通過百越和夜郎的地區,進入內地。楚國曆史上派兵控制滇國,或者嘗試與西北的義渠人聯盟,就是通過這條路線。這一方面需要楚國人保持自己的開拓精神,也讓楚國有了一條和外部文明交流的渠道。

比楚國更厲害的是晉國人。他們所處的地域,非常方便的從陰山-鄂爾多斯方向,同外部世界有了非常密切的聯繫。在早期,這種優勢或許並不顯著。但等到三家分晉,尤其是趙國崛起後,這種技術與軍事上的便利,就在趙國人身上體現出來。趙國也因此成為了最後一個有實力對抗秦國的諸侯。在春秋時代,晉國則一直擋住秦人向東發展的趨勢。這不僅意味著晉國在國家實力上的雄厚,也意味著他們軍隊的戰鬥力強大。

最後,才是最為強大的秦國人。他們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自身不可能過的非常安逸。除了向東的對手, 還要不少諸如義渠這樣不屬於周禮體制下的“蠻族對手”。所以,秦國在建立之初就處於一個最為殘酷的競爭環境內。但這種環境,恰恰是當年周人崛起時所處的環境。也是最後逼著周王室動遷的原因。


作為回報,秦國人不僅在軍事水平上不會衰退,還有了最為密集的對外交流。大量來自外部文明的商品、器物甚至人才,都可以為秦國所用。這種積累在幾百年內,促成了秦國崛起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最後促成了秦國對六國的攻滅。


米南德王問道

個人淺見:

新的大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處於邊疆區。

在周王朝統治區域的邊緣,諸侯數量有限,第一各國有足夠的土地以供擴張,這是內地諸侯不具備的優勢,比如鄭國,魯國,宋國這些中等強國稍微一擴展就遇到周王室以及各路諸侯的阻礙。而秦國楚國等滅了十幾個小國時,可能周王都沒啥感覺,其他大國也不會說什麼。

其次就是人口,當時華夏世界內最重要的財富之一就是人口,沒有足夠的人口就無法創造更多的財富。想要增加人口,要麼吸引移民,要麼自己多生。但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口流動也得有人口才行。內地各國就那麼多人,不跑到這裡,就跑到那裡。而秦,齊,楚國等可以吸納消滅的小國的人口,可以接收征服的非華夏族人口,比如西戎,巴,蜀,蠻,萊夷等。

有了人口和土地,國家的崛起就容易多了。

這其中晉國又有所不同,晉國更多的是依靠與周天子的特殊關係,消滅了許多內地諸侯,比如霍,耿,魏,虢,虞等小國。另外晉國北邊狄人,也不斷與狄人交通,獲取財富增加力量,比如晉文公出奔時就是前往狄人的國家,後來也征服了許多狄人國家。

綜上,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強大的必要一點就是諸侯最初崛起時要位於邊疆區。

以戰國七雄為例,齊。楚。燕。韓。趙。魏。秦。其中秦,齊,楚,燕都是發源於邊疆區。而韓趙魏三國則來自晉國的分裂。其餘,魯,鄭,宋,衛等國由於條件所限,註定無法成為大國。

即便是隻能稱雄一時,也必須滿足位於邊疆區這個條件,比如春秋五霸中的吳國和越國,也是在東南邊疆,周圍沒有強大的鄰居和中央政府,發展起來容易多了。


墨疙瘩reader

秦、晉和其它諸侯國比,地域偏西、北,地理條件欠佳,崛起應該和兩國所處的地域、氣候有關,立國之初由於土地相對貧瘠、氣候條件差,同時受草原部落的長期襲擾,必須自主圖強、不斷進取,才能保證不被亡國。同時,長年與草原部落、鄰國的衝突、戰爭,注重軍事實力的發展和壯大,促進了國家實力增強,齊、楚地理、氣候條件優越,吃穿不愁,注重文化、娛樂、藝術的享受,安於現狀,沒有開拓進取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