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信託業十大關鍵詞盤點!

2018年尾聲漸近。回顧這一年,複雜的經濟形勢與監管形勢給諸多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挑戰。對於信託公司而言,亦不例外。

這一年裡,信託資產規模不再狂飆突進,而是不斷縮水;持續數年的增資大戰熱度逐漸消退;銀行理財子公司橫空出世,令信託業競爭壓力倍增……

資管新規之於行業的影響重大而深遠,信託公司在調整適應中積極展業;房地產信託重新成為年度業務的重中之重,此起彼伏的還有信託公司的人事變動和股權變更……

今日,小編特此盤點2018年度的信託行業,用十大關鍵詞總結回望,記錄歷史進程中的中國信託業。

來源丨信託百佬匯(trustway)

規模縮水

早在2018年初,業界對壓縮通道業務的監管主旨便了然於胸。

信託行業壓縮通道,使得行業資產規模步步縮水。

截至2017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突破26萬億元,達26.25萬億元(平均每家信託公司3859.60億元),同比增長29.81%。

到了2018年一季末,全國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比增速較2017年四季末的29.8%進一步放緩至16.6%。

2018年二季度,行業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又有所下降——二季末信託資產餘額為24.27萬億元,比一季末25.61萬億元下降了1.34萬億元。這是自2010年有季度統計數據以來,首次出現信託資產規模連續下滑。

截至2018年三季末,行業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23.14萬億元,較二季末下降了1.13萬億元,與二季度相比,下降幅度有所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信託資產規模出現負增長,但信託業務收入並未明顯波動。因為在信託業務收入貢獻中,通道業務要遠低於主動管理業務。

房地產信託

2018年以來,投向房地產的信託資金持續增長,除工商企業外,其他配置領域只能望其項背。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末、二季末、三季末投向房地產業的資金信託規模分別為2.37萬億元、2.51萬億元和2.62萬億元。截至三季末,房地產信託在新增信託資產規模中佔比為20.26%,較上年同期上升7.04個百分點,資金向房地產行業傾斜力度明顯增加。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新增房地產領域的信託產品,發行地除北京和上海外,以成都、福州和廣州為主。

財富中心擴建

2018年信託產品銷售可謂“難”字當頭。 統計數據顯示,從集合信託產品募資情況來看,一季度共募集資金2941.73億元,二季度小幅回暖至3358.08億元,此後便一路下滑。

2018年隨著政策變化,銀行代銷標準越來越高,有部分銀行堅決不接政信類項目和股權類項目,而且銀行的風控審核較慢很容易造成信託潛在客戶流失,同時也有部分銀行上調了代銷信託產品的收費。面對這種困境,各家信託公司紛紛加大財富中心直銷系統的建設,以求自力更生。

業內人士表示,很明顯感覺到各信託公司的財富中心在大幅擴張,客戶經理接到的獵頭電話也明顯比往年多,基本是同業在相互挖角。

不過,有聲音認為,100%直銷模式也存在弊端,通過銀行代銷其實可以對項目風險進一步把控,可以作為直銷的有益補充,此外,直銷與代銷相互競爭能形成更加公平的定價。

違約風波

2018年以來,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加之外部環境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暴露,企業信用違約風險上升,股票質押業務風險凸顯,身處其中的信託業也深受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地處江西的中江信託由於連續踩雷,一度被業內戲稱為“雷震子”,觸雷項目包含政信項目、工商企業甚至上市公司,項目竟多達兩位數。

除了中小型信託,行業龍頭中信信託旗下項目也遭遇違約,涉及天房集團2億元項目到期無法還款,後期經過多次協商,項目最終有驚無險獲得解決。

中國信託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數達832個,規模2159.3億元,風險項目的個數和規模較二季末增加59個和247億元。

從信託風險項目構成來看,集合信託、單一信託和財產權信託的風險資產規模均有增長,其中偏主動管理型的集合信託風險資產規模增長最為顯著,截至三季末,規模達1387億元,較二季末增加197.6億元。

增資退潮

為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以及滿足監管對淨資本的要求,信託行業一度掀起增資潮。

2016年就有21家信託公司完成增資,註冊資本增加總額364.95億元。2017年18家信託公司完成增資,註冊資本增加總額308.65億元。然而,2018年信託公司增資潮不再洶湧澎湃。

根據信託百佬匯記者統計,截至12月20日,2018年以來累計有10家信託公司增資,數量同比下降44.4%;註冊資本增加總額為191.87億元,同比下降37.84%。

其中,主要包括:增資50億元進入百億俱樂部的華潤信託、今年累計增資26.59億元的山東信託、增資33.34億元的中建投信託、增資19.95億元的華能信託、增資13.75億元的華鑫信託、增資10.07億元的英大信託、增資16.03億元的愛建信託、增資10億元的陸家嘴信託、增資9.64億元的陝國投和增資2.5億元的東莞信託。

資深信託研究員袁吉偉對信託百佬匯記者表示,2018年增資相對少些也屬於正常現象,前期的增資可以支撐一段時間的業務發展,加上現在信託公司主要依靠原有股東增資,持續性增資之後,不少股東面臨較大的壓力。

混改引戰

2018年12月初,銀保監會批准雪松控股受讓領銳資產、大連昱輝等4家公司合計持有的中江信託71.305%股權。這只是2018年以來諸多信託公司股權變更案例之一。

實際上,在信託行業迴歸本源,向主動型管理和探索創新業務模式的背景下,信託公司青睞於引入新的股東帶來發展契機。

信託百佬匯記者注意到,2018年以來,信託公司股權變動方面類似中江信託控股權發生變化的較少,更多的是引入戰略投資者,尤其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企希望引入其他資本。

例如,2018年1月,英大信託引戰投塵埃落定,原國家電網牢牢控股的英大信託,引入競爭對手南方電網成為第二大股東,後者持股比例為25%,註冊資本也得以從30.22億元增至40.29億元。

今年4月天津信託透露,控股股東擬讓渡39.73%股權引入3家戰略投資者,不過臨近年末依舊未徵集到合格投資者。

11月20日,北方信託混改最終敲定,日照鋼鐵、上海中通瑞德投資集團及益科正潤投資集團3家民營企業受讓北方信託50.07%的股權,預計引入資金62億元。

“一些資本金小的公司還有增資需求,但原有股東已經無法持續增資了,不少信託公司通過混改、引戰投方式引入新股東等增資以增強資本實力。”資深信託研究員袁吉偉表示。

高管變動

2018年,高管變動依然是行業熱詞之一。

據信託百佬匯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信託行業董事長及總經理發生變動的不下20人次。

其中,山東信託、建信信託、中海信託等公司涉及“將帥”雙變:具體來看,2018年7月,原山東信託董事長王映黎屆滿離任,原總經理萬眾接任董事長,嶽增光出任總經理;11月,原建信信託總裁王寶魁升任董事長,該公司新總裁人選正由建行總行選拔中;12月,上海銀保監局籌備組批准黃曉峰出任中海信託董事長以及張德榮出任中海信託總裁的任職資格。在此之前,黃曉峰與張德榮分別擔任該公司總裁及副總裁。

記者注意到,2018年有數家信託公司元老級高管發生人事變動。比如,執掌杭州工商信託16年之久的丁建萍、執掌中泰信託11年之久的周雄以及執掌中建投信託5年之久的劉屹等向公司提出辭職。

此外,較引人關注的高管變動還有:原長安信託總裁崔進才辭任,前海人壽董事長張金順取而代之;原平安信託副總經理龐紅梅赴任華融信託總經理等。

業界觀察人士認為,與其他金融機構橫向比較,信託公司高管變動相對頻繁,其實是行業轉型壓力的反映之一。但不可否認,高管變動頻繁的公司其戰略規劃及發展目標亦會產生些許變化。

嚴監管

嚴監管也是2018年信託行業重要詞彙。

在諸多監管新政中,以資管新規對信託行業的影響最為深遠,在降槓桿、去通道的大背景下,徹底打破剛性兌付、禁止產品嵌套、資金池管理、合格投資者門檻上升等等必然讓信託業經歷轉型“陣痛”。但就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對行業發展是利好。

嚴監管的另一方面,是新政帶來的處罰亦層出不窮。

據信託百佬匯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9月末,信託行業前3季度共開出罰單22張,合計罰款金額779萬元,其中銀保監會開出的罰單19張,佔2017年全年罰單近九成。

業界觀察人士認為,在強監管的外部環境下,信託公司頻繁收到罰單,將對信託公司業務開展帶來較大影響。例如,根據相關規定在受託管理社保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擔任特定目的受託機構以及開辦受託境外理財業務時,對受到行政處罰的信託公司會有限制。或者在信託公司擬新設基金子公司等主體時,有可能因受過行政處罰而無法開立相關機構而影響信託公司的業務佈局。另外,行政處罰還有可能影響公司的行業及監管評級,這不僅影響企業形象還會使公司失去良好的業務發展機會。

勁敵來了

12月初,銀保監會發布重要文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22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正式進入獨立子公司運作時代。

業界人士預計,這將改變中國投資理財市場的格局,其帶來的“蝴蝶效應”也將改變信託、公募、互金、第三方等行業的運營體系和模式。信託業作為金融子行業之一,原有的地位將受到較大沖擊,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成為信託公司的勁敵。

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銀行“官宣”要成立理財子公司,不僅國有五大行悉數入列,還有多家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緊隨其後。

長期以來,作為銀行理財委外投資非標資產的重要通道,信託公司承接了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並藉此不斷擴大行業規模。橫空出世的理財子公司可在一定限額內投資非標債權資產,使得商業銀行在理財資金的配置方面自主權大為增加。

信託專家、西南財經大學教授陳赤表示,理財子公司的建立對信託業、信託公司而言,有競爭、有合作,但目前看來競爭更多一些。

消費金融

2018年,傳統通道業務逐步萎縮,信託公司多管齊下積極謀求轉型,如以消費金融信託為代表的零售業務開始發力。市場對消費信託的認知度也有了很大提升,從信託登記系統的數據看,2月份以來,消費信託的登記數量明顯上升。

渤海信託消費金融業務負責人表示,消費金融是信託公司謀求創新轉型的一大藍海,信託公司可以將消費金融機構作為獲客渠道。但是,為應對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信託公司需要從單一的“放款人”角色轉變為資金的管理者,充分運用私募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多種金融工具,向資金端上游延伸。同時,具備強大的風控和合規管理能力是在這一新興業務領域取得長遠發展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