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妃子长得这么丑,真是难为那些英俊潇洒的清朝皇帝了

通常认为,各朝的妃子们应该都是百里挑一的大美女,所谓“三千佳丽”嘛,要在几千万上亿人中选几十个百来个美人,那还不容易吗?

然而,这一美好的设想在其他朝代是做到了,但到了清朝时却被无情的打破了。

正如清朝皇后及妃嫔册文中常见的什么“宽仁”、“温恭”、“淑慎”、“孝慈”、“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词,清宫选秀的标准不在美貌,而在于品德与门第。

这两条中,门第往往更为重要,但凡清朝的皇后、皇贵妃,都需要显赫的门第,如康熙元后赫舍里氏出自“四大辅政大臣”索尼家族、乾隆元后富察氏出自大学士马齐家族等。

当然,容貌也不是不重要,但就容貌而言,秀女的端庄大方更加重要,长相妖艳的反而是弱点,会被首先排除。

清宫妃子长得这么丑,真是难为那些英俊潇洒的清朝皇帝了

因此,清宫选秀中被选中的秀女多为中上之姿,而少有容貌惊艳者。正因为如此,看多了清宫剧的观众在真正看到清宫后妃画像和相片时往往会惊呼:

额的娘啊,这居然是清宫的妃子啊,她们竟然就长成这样!

是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清宫妃子,和现在清宫剧的完全是两个品种。别想多了!

其实说起来呢,也并不奇怪。因为清宫选秀(包括宫女)都只能在旗人家庭中选,这个范围是极为狭窄的。

试想,清朝入关之初,旗人不到200万人,即便到了清末,也不过500万人,在这些人当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参选的,其中:

宫女主要来自内务府三旗(即皇帝亲领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所谓上三旗);

妃子主要来自相当品级的旗人官员家庭(各朝规定不一,有四五品以上的,也有六七品以上的)。

清宫妃子长得这么丑,真是难为那些英俊潇洒的清朝皇帝了

试想,旗人人数本就有限,更何况还得要官员家庭呢?这每次的清宫选秀,能有一两百人参加就不得了了!

据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对嘉庆、道光年间选秀的记载,其大概过程为:

每逢挑选之年,由户部奏准后,行文八旗各都统衙门及各驻防八旗,有关人员将适龄女子逐一出具印结呈报该旗都统后再汇报户部。

之后,参选秀女在京汇集,在规定的时间内阅选。根据《养吉斋丛录》中的记载:

“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

顺序排定后,秀女们开始进宫,“车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

清宫妃子长得这么丑,真是难为那些英俊潇洒的清朝皇帝了

据作者吴振棫的记载,这种阅选法系嘉庆年间的额驸丹巴多尔济所定,“人皆称便”。

此外,清宫选秀对费用问题也有安排,如乾隆时规定:

“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

秀女入宫以后,则至专门的地点选阅,如坤宁门等。选阅时,秀女五人一排,“立而不跪”。

事前,每个秀女均发有两块牌子,一是随身携带的木牌,写“某某旗某某官某人之女某某氏”及上三代即祖父、曾祖父的官职与名讳(如与后宫某妃嫔有亲戚关系也须注明);

此外,还有一块写有同样内容的绿头牌放在御案上供帝后查看。

清宫妃子长得这么丑,真是难为那些英俊潇洒的清朝皇帝了

阅选过程中,如帝后觉得哪位秀女可选,便将其绿头牌留下,谓之“留牌子”,不中意则谓之“撂牌子”。

如某秀女被“撂牌子”了,这就表示她已落选,可以回家自行婚嫁了。要是某秀女被“留牌子”了,那就要继续参加下一次复选,程序处理如上。

在复选中被选中的秀女,一部分会被留在宫中成为新的嫔妃,另一部分则被指配给皇子、皇孙或近支宗室。

当然,也不是所有近支宗室都能得到指婚,这个需要具体而论。

看,清宫选择程序毫不复杂,就这样简单草率,两次即告事毕,能选到什么美女呢?

各位聪明的你,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