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突然组建最精锐王牌部队?背后原因终于浮出水面

日前,俄军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部在莫斯科近郊组建完毕。这个集团军曾经是苏军中具有光荣传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其曾在二战期间参加了众多著名战役,1944年获“近卫”称号,赫赫战功已成苏军传奇。在外界看来,俄罗斯此次重建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应对近年来北约不断东扩的战略态势,不过从这个部队番号就可以看出,这支部队仿佛是苏俄大纵深作战思想的钢铁洪流又回光返照了。所以这期《每日点兵》节目小兵兵就为大家详细解析苏俄的“大纵深战役理论”。

俄罗斯为何突然组建最精锐王牌部队?背后原因终于浮出水面

这一理论是苏军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出于当时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并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正式开始倡导大纵深战役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苏军的高级将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苏军在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很多验证性演习后,图哈切夫斯基对大纵深战役理论做出了一些总结。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现代压制兵器作为大规模使用的兵器,能保障同时冲击和消灭全纵深内处于防御状态的敌人;第二、压制敌军防御火力配系,使其纵深配置的火力无法有效抗击我方进攻兵力,并且阻止敌军发动的反冲击;第三、配合航空兵打击破坏敌军的交通、指挥、通讯体系,用空中火力阻击敌军纵深的战役预备队;第四、在达成战线突防后,步兵的推进成果取决于坦克的推进成果,所以炮兵主力应 用于支援坦克的行动。因此,对步兵的支援由坦克承担,对坦克的支援由炮兵承担。在对于这四点总结,图哈切夫斯基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来改善诸兵种合成部队的作战指挥和组织。

在二战中,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苏军在战争后期反攻战役过程中,通常按这样的顺序实施: 首先,在战役重点突破地段上,派出战斗工兵对该地区实施清雷、排障工作以便于随后坦克部队的推进;随后在进行火力准备的时候,先集中火力打击德军第一道防线,之后马上向德军防御纵深延伸炮火;这种火力准备方式,旨在既可以打瘫德军的纵深防御配置,又可以有效遏制德军擅长的“弹性防御”。而在之后的总攻时由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密切协同,对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实施全纵深突击,以突破战术防御地幅。最后,苏军向突破口投入坦克、摩托化步兵、骑兵组成的快速集群,在航空兵和在敌人战线后方空降的伞兵支援下,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直至彻底粉碎德军的抵抗,夺取有利于实施下一次战役的地区。

俄罗斯为何突然组建最精锐王牌部队?背后原因终于浮出水面

到了冷战时期,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最终完成。当时苏军在装备核武器的同时,还装备了更加先进的常规杀伤兵器。陆军各部队已实现了完全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其机动性、突击力和火力强度都已大大增强,各军兵种的发展都出现了质的飞跃。

说到这里小兵兵就要为大家对比一下,大纵深战役理论与德国闪击战的共同点及区别。首先,大纵深与闪击战理论都强调机动作战,并注重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预定的作战方向上构成战术突破,之后迅速发展为战役胜利,也就是说这两种理论都是结合当时军事科技,以及一战后各国对“机动战”理论的深度发展。 但是,大纵深战役理论与闪击战作为一个国家的军事学说,乃至国防指导思想的实际价值却完全不一样。因为,闪击战只适用于入侵那些缺乏防御纵深的国家,这种战役理论,严重依赖目标国内的交通系统,以及开战前的外交掩护;当德军进入长期作战时,闪击战就很难再达到二战之初的效果。而大纵深战役理论却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军事学说,甚至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国防指导思想。

俄罗斯为何突然组建最精锐王牌部队?背后原因终于浮出水面

最后小兵兵想说:任何军事理论都离不开社会发展条件,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武器装备的更新、编制体制的演进、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大纵深作战理论虽然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但是,当信息化战争超越机械化,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战争形式之后,解放军无论在作战理论、战术战法、还是作战体系、武器装备等各个方面,早已完成了超越。曾经让我们倍感压力的装甲洪流,在现在的解放军面前,也无法使出昔日的震撼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