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蜀漢先主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剛剛登基稱帝三個月的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替大將關羽報仇,不聽眾人的良言相勸,執意對孫權用兵。當然劉備的大軍並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七十萬,據考證劉備動用的兵力應該不過五萬餘人,其前鋒部隊沿江而下,擊敗了阻擊的吳軍各部,攻佔秭歸。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陸遜

戰事看似順利,但劉備身邊的警覺之士看到了隱患,這個叫做黃權的人,向劉備提出建議。他認為大軍順流而下,一旦失利很難全身而退,希望自己能率一旅之師去試探吳軍的動向,而劉備則率領大軍在後方見機行事。

但被眼前勝利衝昏頭腦的劉備,聽不進黃權的勸告,以防備曹魏軍隊為由,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領偏師在江北防備,而自己留在江南前線。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劉備

結局可想而知,陸遜藉著長江水勢衝破蜀軍的營寨,蜀軍在戰前被劉備分為各個部分,原本打算互成掎角之勢。但沒想到被陸遜率領的吳軍,擊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損失精兵猛將的劉備,成為孤家寡人,在混戰中逃得性命。而那位在江北擔任偏師的黃權,因為被東吳水軍截斷返回西蜀的退路,不得已投降曹魏。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黃權

其實黃權所部的兵力有限,但劉備從蜀中帶出大量的人才,想等到荊州光復後,將這些人才安置到當地擔任基層幹部。出於安全考慮,劉備將這群士人暫時安置到黃權的軍中,其中包括鳳雛龐統的弟弟龐林和劉備任命的南郡太守史合,但沒想到這群人跟隨黃權一同投奔的魏文帝曹丕。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曹丕

曹丕對此事大喜過望,不僅下令設宴為眾人壓驚,而下令封賞歸降的眾士人。黃權被任命為鎮南將軍,封爵育陽侯,加侍中。而史合以下的四十二人也被封侯,還有一百多人被封為將軍和郎將。要知道在四十年後的滅蜀之戰中,被封侯的功臣不過才五十多位,由此可見黃權等人的投降,對於曹丕來說這多麼大的“盛況”。但對於劉備和蜀漢來說,也是特別大的人才流失。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黃權

黃權並非劉備的舊部,此人是益州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在劉璋主政益州的時代,黃權便擔任主簿。劉璋昏聵闇弱,在張松提出“迎接劉備,抵禦張魯”的計劃時,黃權一針見血的指出,劉備對益州來說是致命的威脅。劉璋非但不聽黃權的意見,反而將其外放,擔任廣漢縣長。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法正

劉備襲取益州後,治下的郡縣望風而降,只有黃權緊閉城門,拒絕勸降。直到主公劉璋投降後,黃權才屈服,被劉備任命為偏將軍。在當時,劉備身邊的大紅人,是新得勢的法正法孝直,這個人也是劉備用來當做以後牽制、限制諸葛亮職權的人選。而黃權一直都處於靠邊站的地位,雖然黃權極富戰略眼光,曾經向劉備積極建言,提出漢中是蜀地屏障的第一人。但後世將漢中爭奪戰的功勞,都記在黃忠和法正身上。

公元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晉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而黃權的職務不過是治中從事,明顯受到的打壓和排擠。

夷陵之戰中,他帶大量人才投魏,影響蜀國國運,但劉備沒有怪罪他

諸葛亮

黃權投降魏國後,按照蜀漢的法律,有司要逮捕他的家人治罪,但劉備制止了這個舉動。劉備反思自己以前的過錯,認為是自己對不起黃權,而非黃權對不起他,於是命人善待黃權留在蜀漢的親屬家人。

而黃權雖然歸降曹魏,但對劉備非常敬重,黃權在曹魏任職的時候,受到曹丕和司馬懿的器重和重用,不僅升任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去世後其子黃邕承襲其爵位。而他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在後主劉禪的時代官拜尚書郎。綿竹之戰中,黃崇為了報答國恩,臨陣戰歿。

雖然黃權兩次投降,三易其主,但後世對其評價很高,沒將其和三姓家奴呂布並列。但黃權在夷陵之戰中,帶領麾下士族投魏,對於蜀漢這個新興政權來說,儲備人才的大量流失,確實遲滯了蜀漢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