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高爾夫奪冠:為什麼有的人幹啥都成功?

微信之父張小龍高爾夫奪冠:為什麼有的人幹啥都成功?

10月7日,在歐巡賽-登喜路林克斯錦標賽中,微信之父張小龍和中國職業高爾夫球手李昊桐配對,以低於標準桿35杆的成績,贏得了職業-業餘配對賽冠軍。

一向以冷靜自持而著稱的張小龍也打破慣例,在朋友圈裡刷圖慶祝,並且在每一條祝賀他奪冠的發言下面點贊。

知名自媒體人和菜頭表示,微信上線7年以來,除了最早的三個月,前天晚上大概是張小龍和其他友鄰在朋友圈互動最多的一晚。

張小龍為什麼對這次比賽如此在意?因為登喜路林克斯錦標賽是高爾夫業餘愛好者所能取得的最高榮譽,也是中國人首次在這項比賽中奪冠。

決賽在高爾夫的起源地蘇格蘭聖安德魯斯老球場舉行,在如此神聖的地方奪冠,哪怕對於職業選手而言也是一生之中的巔峰時刻。

在此之前,張小龍因為做出了騰訊的王牌產品微信和qq郵箱而被人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產品經理,如今又因為業餘打高爾夫而刷屏朋友圈。很多人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些人,無論做什麼都能成功?

始於興趣,終於堅持

張小龍刻意練習長達7年

2011年,張小龍突然對高爾夫發生興趣,並陷入狂熱狀態,剛開始練習時每天去球場打掉400個球。不僅自己熱衷打高爾夫,張小龍還鼓動身邊的所有朋友去打高爾夫。

好友和菜頭表示,不論是誰陪張小龍去打球,他都對朋友們的球技讚不絕口,臺詞全都一樣:XX,我可以確定,你就是個高爾夫天才;XX,你的動作非常標準,我看到了你的潛力。

就這樣,張小龍騙了一堆人和他打球,不到一年就已經超過了身邊的大多數朋友。幾年以後,張小龍就不再滿足於業餘時間訓練,將練習時間改為上午下午連續作戰。

這一練就是7年。就像馬雲喜歡練習太極,並從太極中悟出企業經營之道那樣,張小龍在練習高爾夫的過程中也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理。

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業餘選手,他的球技已經讓他成為不容職業選手忽視的高手,張小龍的身影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全世界各地職業球手身邊。

微信之父張小龍高爾夫奪冠:為什麼有的人幹啥都成功?

始於興趣,終於堅持,7年刻意練習終於問鼎冠軍,背後的秘訣是什麼?

好友和菜頭在其文字裡透露出了答案: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 提出的概念:

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

張小龍學打高爾夫就是如此。他從每天去球場打掉400個球開始,漸漸掌握一些技術後開始請教高手,並且喜歡在群裡和朋友們分享打球技巧,他做的都是有目的的練習。

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加上正確的方法和深度學習能力,將知識技能與原有的經驗關聯起來,是張小龍能夠跨界成功的關鍵。

微信之父張小龍高爾夫奪冠:為什麼有的人幹啥都成功?

那些跨界成功的人

都有這4種特質

為什麼這些已經成功的人跨界以後依然能取得成功?普通人能夠從中得到哪些啟發?

1)對極致的追求

2011年,微信剛剛誕生不久,這個在騰訊內部並不被看好的項目差點胎死腹中,身為產品經理的張小龍壓力很大。也是在這一年,張小龍接觸了高爾夫,在緊張的開發工作之餘開始練習高爾夫。

即使只是單純的興趣,張小龍也希望能把它做到最好,終於在7年後成了業餘愛好者中的佼佼者。這種對極致的追求,不僅體現在他對高爾夫的態度,也體現在他對產品體驗的追求。

2)強大的執行力

真正的牛人,都有很強的執行力。想做就去做,不會把時間花在糾結向左還是向右走,而是永遠向前走。

因為再強大的焦慮,也會敗給行動力。

很多事情,如果你只是想而不行動的話,那真的會永遠都停留在想象中。當去仔細分析自己的目標,並考慮當前的生活中有那些是你可以改變和努力的,定期去總結和思考如何進一步改善,去行動幾年,目標和夢想才會離你越來越近。

事情不能等條件具備了才去做,很多事情不一定有錢才能做到,有錢當然更好,沒錢就多去努力、思考、行動和堅持。

3)堅持死磕的精神

青年作家彭小六曾說:“所謂的牛逼,不過是像傻逼一樣在堅持,最後來了點運氣。”

做任何事都離不開重複二字,但堅持恰恰成為了很多人失敗的理由。他們已經被所謂的堅持這個門檻給擋在門外了,根本看不到堅持之後還有什麼更光明的前景。

微信之父張小龍高爾夫奪冠:為什麼有的人幹啥都成功?

正如俞敏洪所說: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背景,靠著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努力,學會聚焦,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也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4)對能力的遷移

著名生涯規劃師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說到,人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才幹」三個層次:

知識是最沒有遷移能力的,你讀到醫科博士,可能也不會做麻婆豆腐;

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遷移性要好一些;

而到了才幹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那些牛人能夠輕易地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跨界,因為他們已經通過深度學習達到了某一領域的才幹層面,而這些才幹在其它領域同樣適用,所以只需要花少量的時間熟悉知識與技能就能玩得轉。

但反過來,如果你在一個領域從未達到過才幹層面,當換到其它行業時,只能從底層的知識和技能重新開始,這就非常吃力了。所以,掌握“才幹”尤為重要。

張小龍就是這樣。好的產品需要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高爾夫需要每個細節都要極致才能足夠精確,同時這兩件事又都需要有大局判斷,有共通的層面。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一面,當你想嘗試一個新領域的時候,不妨想想原有的能力是否可以進行遷移。從牛逼的地方出發,拆分出技能和才幹,把他們遷移到需要的領域,就能創造不一樣的結果。

跨界是一件“高手”才能做的事。先做好一件事,做好另一件事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正如越來越火的“斜槓青年”,很多人努力想當,但是他們都搞錯了,斜槓是原因,不是目的,先做好單槓,才有機會做斜槓。跨界也同樣如此。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不管跨界做什麼都厲害。

請記住,沒有一個真正的高手,是突然牛逼起來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隨便跨界成功,所有跨界成功都絕非偶然。

熱帶貓:媒體人,情感諮詢師,專欄作家。以感性理性悟性的整合去記錄我所領略的冷暖光影,寫有意思的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