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兩朝,這個外國人晚年為何被判凌遲?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十六,清廷議政王大臣會議作出了一樁判決:

擬欽天監正湯若望、刻漏科杜如預、五官挈壺正楊弘量、歷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發、冬官正朱光顯、中官正劉有泰等皆凌遲處死。——《清聖祖實錄》

判決中有一個名字顯得尤為特殊,那就是著名的傳教士湯若望,而一同被判處凌遲的杜如預、楊宏量等人也都是當時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曆法家。這些人究竟所犯何事?又為何被判以極刑?康熙帝又是如何決斷的呢?

要了解這一切,還得從湯若望的來華講起。

來華傳教的洋人,被崇禎帝看重,得以入朝為官

湯若望這個名字,是來華後改的,他本名為亞當·約翰,是個德國人。1619年7月15日,二十七歲的亞當·約翰與一批教友來到澳門,嘗試在當地傳教。與此同時,明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和抵禦後金,專門派出了特使前往澳門向葡萄牙人採購火炮。

當時,澳門當地民眾與傳教士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使得亞當·約翰等人很難在澳門立足。這些進退維谷的傳教士,得知明朝官員來澳門採購火炮,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便前去毛遂自薦,稱自己為火器專家,可以為明朝政府提供技術幫助。

就這樣,這夥人頂著火器專家的頭銜,從澳門啟程,開始北上。由此,亞當·約翰的人生也發生了轉折。

在北上途中,亞當·約翰給自己起了箇中文名字——湯若望。湯若望為了贏得士大夫的認同,曾下了一番苦工,對中國的天文曆法和儒學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而且堅持學習漢語,能夠講一口地道的北京話。數年之後,湯若望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賞識,並順利進入朝中為官。


為官兩朝,這個外國人晚年為何被判凌遲?


Δ湯若望曾居過的教堂

在明朝任職的湯若望,主要做過兩件事,一是觀測天文、修訂曆法,二是幫崇禎鑄造火炮。相對而言,崇禎帝更看重後者。湯若望是以火器專家的身份進入北京的,因而崇禎曾命其講解關於西方火炮的知識,還於崇禎九年(1636年)命湯若望等人鑄造火炮。

在此後的兩年中,湯若望等人盡心竭力地鑽研實驗,終於造出了二十門火炮。這個數量雖然不起眼,但在明末時,這批火炮已經堪稱先進武器了。不過,與鑄造火炮相比,湯若望的優勢和興趣還是在天文曆法方面,因而歷史上的湯若望,其實並未對火炮傾注太多心血。

明亡後,湯若望因精通曆法而被清朝續用,並再次升遷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不久,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明清鼎革,江山易主。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握有真才實學的人,還是不會被輕易淘汰的。

在明朝任職時,湯若望便一直潛心觀測天文、修正曆法,到清軍入關時,已小有成就,因而受到了清廷的重視。在局勢穩定後,湯若望向攝政王多爾袞進呈了《西洋新法曆書》一百零三卷。多爾袞見其確實有才,便晉升湯若望為太常寺少卿。到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時,湯若望又被委任為欽天監監正,成為執掌全國天文、曆法的最高官員。


為官兩朝,這個外國人晚年為何被判凌遲?


Δ湯若望畫像

湯若望是西學東漸時期的關鍵人物,他學貫中西,曾贏得了不少士大夫的認同,甚至獲得了最高統治者的垂青。順治帝親政後,對湯若望一直非常倚重,經常向其請教西方科學知識,而湯若望也得以能夠經常出入紫禁城。不僅如此,順治病重時,在選任繼承人問題上拿捏不定,還曾徵求過湯若望的意見。

據說,當時湯若望指出,在諸位皇子中,玄燁已經出痘康復,應該是比較合適的人選。身患天花的順治也覺得其說合理,因而聽從了湯若望的建議。此事雖為湯若望所載,真假難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個傳教士確實頗受倚重。

在明清兩朝任職的湯若望,先後贏得了崇禎、多爾袞、順治等人的信賴,而且能在大順政權中躲過一劫,在官場平步青雲,他的一生真可謂如同開掛。

那麼,為何到康熙朝時,湯若望又突然被判死刑,而且還是被判決凌遲呢?說起這事兒來,其實湯若望自己也蠻冤枉的。

遭政敵攻訐誣陷,湯若望被判凌遲,後又幸得恩免

古人對風水極為看重,帝王世家更是如此。帝王與皇親貴胄死後,需反覆進行堪輿、測定、推算。欽天監雖然主管天文曆法,但也常負責此類事宜。然而,堪輿之術已有千百年的歷史,而湯若望雖然精通天文曆法,也瞭解部分堪輿之術,但終究還是難免生疏。

順治十五年(1658年)時,和碩榮親王去世,曾由湯若望等人負責推算安葬日期。在具體操作時,欽天監負責人員依照“洪範五行”推演,沒有使用“正五行”。其實,無論是洪範五行與正五行,均為堪輿推演之術,採用哪種,也並無定論。然而,這卻成為了湯若望遭人攻訐的把柄。

和碩榮親王為順治帝第四子,為董鄂妃所生,曾深受恩寵,可惜生下數月便夭折。到順治帝死後,楊光生舊事重提,於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上奏彈劾湯若望等人,稱其在推演安葬日期時存在疏忽,而且編寫的新曆也有漏洞。

此後,該案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審理裁決。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十六,終於對此案宣判,認定湯若望等人確實存在疏忽,並擬定為凌遲之刑,交由康熙裁定。不過,此時康熙帝尚年幼,主事者為輔政大臣與孝莊皇太后。經過一番權衡,還是決定對湯若望等人予以恩免:

湯若望系掌印之官,於選擇事情不加詳慎,輒爾準行,本當依擬處死。但念專司天文,選擇非其所習,且效力多年,又復衰老,著免死。——《清聖祖實錄》


為官兩朝,這個外國人晚年為何被判凌遲?


Δ湯若望畫像

在最終裁決時,考慮到湯若望並非專職堪輿人員,雖有失職之嫌,但念在他為朝廷效力多年,而且已經老邁,因此還是對其進行了寬宥。就這樣,原本被定為凌遲之刑的古稀老人,終於躲過一劫。同時,湯若望手下杜如預、楊宏量等人也被開恩免死。

關於湯若望等人死裡逃生,還有另一則傳說。就在議政王大臣等裁議湯若望等人有罪,判其凌遲之刑時,京城發生了一場地震。由於湯若望、杜如預、楊宏量等人為欽天監官員,所以朝中不少人認為這可能是上天預警,最終決定予以寬宥。

不管如何,在東方生活、任職了近半個世紀的湯若望,總算是保全了一條老命。當時,他已經患有偏癱,甚至難以自辯。被釋放後,湯若望在疾病纏身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死後被葬於利瑪竇墓旁。就這樣,一生宛如開掛的湯若望,在垂暮之年來了一場“歷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