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讀懂四書五經,傳統文化不可丟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與耶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

四書可不是一本書,五經也不是五個人唸佛經,它是代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九部經典著作,所謂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所謂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在四書五經裡,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論語》和《周易》了,又有幾個人真正看過呢?下面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這幾部著作。

一、四書

一句話讀懂四書五經,傳統文化不可丟

《論語》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

《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如果說想了解中國文化那麼應該是從《論語》讀起。

《孟子》

將孔子講的最好的莫過於孟子,從宋朝到現在,一般中國人在學術和教育上都是孔孟並稱,所以讀《論語》有不懂,在讀《孟子》容易幫我們懂孔子。

《大學》

《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中庸》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宋代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成《四書》且著作。《四書章句集註》一書,上承經典,下啟群學,金科玉律,代代傳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不可低估。《大學》、《中庸》中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註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註”。

最後朱熹提倡我們第一本應該讀《大學》然後是《論語》、《孟子》、《中庸》。

二、五經

一句話讀懂四書五經,傳統文化不可丟

《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詞的開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書》——“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滿招損,謙受益”“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禮記》——“敖不可長,俗不可從,志不或滿,樂不可極。”“君子不盡人之歡,不揭人之忠,以全交也。”

《周易》——這個大家熟悉又陌生,周易的本意是通過現在的情況,結合發展的趨勢,對未來的一種預測,在現實中卻被很多人搞封建迷信活動,實在是可惡。

《春秋》——是魯國的國史,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