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元末群雄并起,最终朱元璋集团统一中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遇到最强悍的对手,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集团在最强盛时,领地覆盖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外加福建的汀州和安徽的安庆。而同时期,朱元璋的地盘仅仅只有半个苏南、半个皖南和半个浙江。无论地域还是人口,陈友谅的实力都是朱元璋的好几倍。

但是陈友谅却一败于南京龙湾,二败于江西鄱阳湖,两场大型战役之后,就被朱元璋完全吞并。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今日鄱阳湖

究竟什么原因,让陈友谅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呢?

陈与朱的创业史

陈友谅与朱元璋在同一年参加「革命」。1351年,24岁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32岁的陈友谅投奔蕲春的徐寿辉,在徐寿辉部将倪文俊麾下担任主簿。此后两人走上了不一样的「创业之路」。

朱元璋成为郭子兴麾下独当一面的将领,用四年时间,打下了滁州、芜湖附近的地盘,又熬死了老领导郭子兴和其他元老,继承了郭氏集团的遗产。再用四年时间,打下南京以及半个苏南、皖南和浙江西部的地盘,成长为一个军阀。

陈友谅在投奔徐寿辉集团的最初的七年里,并没有崭露头角,直到第七年,他的直属上司倪文俊与最大领导徐寿辉产生矛盾,陈友谅才迎来机会。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陈友谅塑像

倪文俊是徐寿辉麾下实力最强的将领,在徐氏集团与元军缠斗的七年里,倪文俊成长为徐氏集团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徐寿辉。实力助长了倪文俊的权力欲望,他试图取代徐寿辉,但火并行动失败,不得不从都城汉阳败退回黄州。

退回黄州的倪文俊本希望东山再起,却被自己的部下陈友谅火并。陈友谅杀死倪文俊后,得到了徐寿辉的信任,继承了倪文俊的遗产,直接晋升为二把手。

陈友谅上位之后,率军大举东征,占领了整个江西、福建的汀州和安徽的安庆、池州,陈友谅的威望也因此达到顶峰。

池州在陈友谅东征之前,就已经是徐氏集团的地盘了。但在徐寿辉与倪文俊搞内战的关口,朱氏集团大将常遇春趁机率军夺取了池州。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常遇春

陈友谅的这次东征,从朱氏集团手里收复池州,陈和朱的争霸战争,就从这里拉开序幕了。

陈友谅二次东征与龙湾之战

陈友谅第一次东征功高盖主,这让他重蹈倪文俊的权力之路,与徐寿辉展开内斗。徐寿辉嫡系实力弱小,只能靠拉拢其他山头来制衡陈友谅,比如镇守安庆的赵普胜。

面对威胁,陈友谅马力全开投入到权力争夺上。1359年,陈友谅前往安庆摆下鸿门宴,搞死赵普胜。第二年,陈友谅又挟持徐寿辉,自立为汉王,并率军开始第二次东征,目标直指朱元璋。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朱元璋

陈友谅的水陆大军绕过池州(杀赵普胜前,常遇春再一次趁机夺走池州),直奔太平、采石矶(现在的芜湖当涂县、马鞍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逊也死在这场战役当中。

攻下采石矶之后,陈友谅弑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为汉,把徐氏集团改成了陈氏集团。

采石矶距离南京只有40多公里,不要一天时间,就可以抵达。陈友谅没有耽搁时间,在采石矶简单举行登基仪式之后,就把大军开到了南京城北、秦淮河入江口的龙湾。

一路顺风顺水的陈友谅在龙湾却遭到厄运,恰逢江水退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军大败,陈友谅仅率领亲军逃回九江。

以往人们认为,龙湾之战后,陈友谅只是经历一场战役的失败,返回江西和两湖,就可以卷土重来,而朱元璋也只是一战保住了南京,之后还要面对强大的陈友谅,胜负尚不可知。

但其实陈友谅往西败退的同时,徐达率军一路追击,不仅仅夺取了安庆,还占领江西全境,并追击到汉阳,把陈友谅围困在汉阳城内。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徐达,非写实画作

这场战争不仅是陈友谅失败的第二次东征,也是朱元璋集团成功的第一次西征。这次西征中,原赵普胜部将付友德投降了朱元璋,成为明朝著名的开国名将之一。南昌将领胡廷瑞也投降了朱元璋。

如果不是胜利成果扩大的太快,以至于南昌降军降而复叛,徐达不得已从汉阳撤军前往南昌平叛的话,恐怕陈友谅在汉阳城内就已经没有翻盘的可能了。

陈友谅的第三次东征与覆灭

徐达从汉阳撤围之后,陈友谅得到了喘息之机。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陈友谅就重建了几百艘战船、五十万士兵组成的水师新军。单从数量上看,陈友谅的新军非常强大。

这样强大的新军,开启了第三次东征。收复九江后,大军直接开进鄱阳湖,围困南昌,然而陈家军围攻南昌长达85天,也没能攻下。同时,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救援,稳扎稳打的把鄱阳湖与汉阳之间的水陆要塞全部占领。陈友谅不得已撤离南昌,双方的水军在鄱阳湖上遭遇,著名的鄱阳湖大战爆发。

最终的结果是,陈友谅铁锁连舟的水师彻底败于朱元璋的火攻。《三国演义》里有关赤壁之战的描写,其真实来源就是元末明初的这场大战。

水战失败的陈友谅收拢小股部队继续突围,从湖口进入长江后,在作战中被流矢射穿头颅,其部下将领张定边护送陈的遗体突围回到汉阳。第二年,朱家军再次包围汉阳,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出城投降,两大军阀的争霸战争至此告终。

陈友谅为何失败:战斗力急剧下滑

很多人疑问,陈友谅第三次东征出动50万大军,为何围攻南昌三月不下?为何对战数量远远少于自己的朱家军,却遭遇惨败?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鄱阳湖激战场面

其实这50万大军只是貌似强大而已。

陈友谅二次东征,出动的是自己的嫡系精锐,也就是跟随倪文俊打天下,又跟随自己攻占江西和皖西南的老兵队伍,而这支队伍在龙湾之战几乎损失殆尽。

逃回汉阳后,重建的50万大军都是从两湖地区征发的民夫,所谓「征田夫市子,三丁抽一为军」,大多数都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新兵,战斗力当然急剧下降。

一年赶制出来的几百艘战船,虽然船型高大,但质量无法保证。而朱家军的战船虽然船型偏小,但要坚固的多。原本坚固大船可以直接采用的撞击战法,在陈家军新军这里,也没法使用了。

新军不习战法,战船质量不行,这是陈友谅采用铁锁连舟这一下策的原因,也是陈友谅新军围南昌而攻不下、接战鄱阳湖而惨败的最直接原因。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楼船

护送陈友谅的小股部队,是陈仅有的精锐,这也是大部队惨败,小股精锐却能成功突围的原因。

山头林立、组织能力低下

一场战役的成败,可以归结为战术、军队战斗力等原因,但战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后勤体系,以及决定后勤体系的政权组织能力。

从徐寿辉起义到陈友谅覆灭,徐-陈氏政权在长达十三年时间内,并没有建立起财税和练兵体系,以至一场大败之后再无后备军队,后勤物资也需要从两湖地区的富家大户那里强征。

朱元璋集团从占领南京起,就实行广积粮之策,让各地军队屯田产粮,并建立卫所制雏形,物资供应和练兵体系在争霸战争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朱元璋集团脱胎于郭子兴集团,这个集团在最初规模很小,在濠州城内,就有另外三支不属于他们的势力。但小集团也有好处,没有山头,凝聚力更强。在创业伊始,朱元璋一度成为郭氏集团内部的山头,但随着郭氏元老凋零,朱元璋成为首领后,整个集团又凝聚如初。

扩大地盘的过程中,不断有新势力加入,朱元璋运用权术,很好的把新势力消化掉,没有让他们成为山头。比如常遇春、巢湖水师廖氏兄弟、投降而来的付友德、胡廷瑞。

徐寿辉集团由南方系白莲教形成,在起义前已形成多个山头,徐寿辉充当的不过是共主的角色。多个山头必然导致实力分散,使得陈友谅二次东征只能调动自己的嫡系部队,其他山头出工不出力。再加上权力争斗带来的内耗,诸如财税、练兵之类的政策也无法施行。


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他?

明军

徐氏集团的内斗甚至直接导致集团的分崩离析。陈友谅明目张胆的弑杀共主,引发了其他山头的不满。

二次东征大败之后,赵普胜遗留的势力由付友德率领,投降了朱元璋,江西的胡廷瑞也投降朱元璋,没有救援被围困在汉阳的陈友谅,四川的明玉珍更是封锁三峡,在四川自立为王。

貌似弱小的朱元璋,背后的政权是一个集权高效,更具有战争潜力的政权。看似强大的陈友谅,背后的政权,是一个山头林立,凝聚力低下的二流政权,其兵力征调、财税和后勤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

陈友谅的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