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戲?

獨狼


大部分編輯做的工作,其實都是“改編”,也就是以一個故事模型為藍本,加上觀眾朋友們愛看的因素,也就成了一個劇。


這時候,藍本素材就變得尤其重要。如果我們把文獻的背景放在明朝,可以編劇的戲就有:

三國、水滸、三言二拍……這些戲。有足夠的資料讓我們各種編。

說白了,明朝戲從編輯的角度說,更好的辦法是改寫各種小說。比如東西南北遊記這類的。這些材料是現成的,加點自己的私貨,就是個不錯的作品了。

如果真的要寫朝廷中的事情,就得翻明史了。這玩意工作量太大,本身入門門檻高,加上觀眾朋友也未必真喜歡看。畢竟我們嘴上說深刻,但都看電視劇了,也就不那麼高雅了。

但清宮戲不是。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清宮戲,都來源於幾本特別重要的文獻:《清朝野史大觀》、《我眼中的慈禧》等文獻。

這些東西都是編的,比如乾隆是私生子啊,呂四娘刺殺雍正啊……這些東西,清朝野史大觀裡都有。而且這套書出版之後特別火,甚至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也大段借鑑了這套書裡的各種元素。

編起來是不是容易好多呀!

說真的,《清朝野史大觀》真的是一把雙刃劍。對一個沒野心,只想圈錢的編劇來說,他只需要找到相關素材,拍個戲賺錢就好了;

對有野心的編劇來說,清宮戲拍來拍去,《清朝野史大觀》這本書的東西也繞不過去。

那索性就不拍了。

一個有野心的編劇,如果想寫朝堂上的各種爭鬥,必然會翻各種史料。所以我們看到,大秦帝國、大明1566這些劇,基本上出來了就是精品。畢竟編劇只能從史料裡挖掘靈感啊!自然就顯得非常真實。

所以,想看著玩,就看清宮戲;但是想看電視劇的時候深刻點,其他朝代的電視劇,或許相當不錯。


酒騎風


為何不拍明朝,你得知道明朝的朝堂是什麼樣的,明朝的內閣從永樂中期開始擁有更多的職權,監管六部,然後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到了萬曆皇帝那裡。內閣基本已經控制了整個國家的中樞神經。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中央集權正在逐漸打破,皇帝說了不算,必須群臣或者說權臣共同商議。在這種情況下皇帝為了繼續集權,只能仰仗宦官。所以在明朝宦官很多時候代表的是皇帝的意思,這是朝堂上的文人和皇帝在鬥爭。朝堂之爭拍出來就是士大夫階級和皇權階級的矛盾,明眼的觀眾一看,嘿,明朝這樣發展不就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嗎?內閣不就是宰相了嗎?再這樣下去是不是該君主立憲了?那麼這個劇怎樣深入,如何深入?多說一句,對不起,廣電不會同意。

再說說明民間,明朝的士大夫們通過門生,家族,形成了穩固的階級,當官的必須通過牢牢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才能供養自己的家族和門客,以及自己的上司,所以在明朝,官商勾結特別多,這樣在很多經濟領域都被大家族掌控,或者一些官員為了謀利給商人開綠燈。明朝的私營經濟特別發達,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有一章叫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歷史書中說,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你看,明朝一萌芽就熄滅了。其實非也,明朝的私營經濟很發達,熄滅私營經濟的,是封建主義復辟,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是滿洲人的短視。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明史被清朝人給改了很多。很多抹黑,很多亂寫。

明朝的歷史若拍出來,一定特別精彩,為何不拍,是因為很多人不敢碰,說少了,大家看不明白,說多了,你懂的。


皆所見


1.因為審核很難通過,文化部滿人領導比較多,對於宣揚明朝歷史的電視劇電影一般很難通過,極少部分能通過的都是一些反映明朝黑暗面的影視產品,不得不說這對漢族同胞來說很不公平。

2.明朝的歷史因為清朝時御用文人的篡改變得含糊不清,民間流傳的跟正史記錄的差別極大,編寫劇本的時候難以考證歷史的準確性,所以劇本編寫難度特別大。

3.明朝時候大多數都是對外族作戰,如滿族蒙古族等,拍攝的時候容易觸碰民族和諧的警戒線,有被廣電和諧的風險。

其實明朝時戲劇性事件非常多,大良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這樣都是有拍成影視劇的價值,像中國唯一一個只娶了一個老婆的皇帝明孝宗,以及褒貶不一喜歡民女的正德帝朱厚照,在後宮一手遮天甚至影響朝堂的鄭貴妃。這些都是可以寫成宮廷劇的。




王秋元


我看下面一群人說什麼“文化部都是滿遺,大明朝太強不好拍",這種說話都不動腦子,只知道yy的皇漢明吹,這群腦殘的存在絕對是中國的悲哀。

之所以很多都是清朝戲,而沒有其他朝,主要有三個原因。

我高中一個很好很好的同學,她當時藝考取得北戲降一本名額,現在在北戲讀書,她和關曉彤是一層寢室。她的專業就是編導,我向她問了這個問題,她給我了兩個答案,我自己又加了一個。

我先說她給我的兩個原因。



第一,大陸電視劇受港臺影響大。但香港由於一直沒有社會化改革,整個香港影視界受清朝文化影響較大,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清朝的電視劇。到90年代,香港出現了一批戲說清朝的影視劇,而這些影視劇正好是大陸剛開放,中國最早的一批外來影視,所以才90年到21世紀初,興起了清宮劇熱。更重要的是這些清宮劇培養了一批宮廷劇迷(注意是迷清宮,不是清朝),有了受眾的支持,往往還能收穫很好的收益。所以相對於其他來講,片方更願意投資有良好受眾的清宮劇。



第二個原因,清宮劇的熱更重要的是小說熱。片方投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劇本,而我們目前的劇本大多數還是小說,特別是古裝劇,幾乎都是由小說改編的,所以一個好小說是一個優秀歷史劇的基礎。我們現在看到的古裝劇有多少不是小說改編的?《大秦帝國》,《漢武大帝》,《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二月河小說。一個優秀的古裝劇,他拿出來的絕對是一本小說, 但絕對不是歷史。歷史比小說枯燥多了,只有大範圍加工過的歷史,讓他變成主觀性的小說,才能去鼓動人心,小說可塑造神話,但歷史是寫人的。

你看完漢武大帝電視劇,再去看漢書武帝本紀,你會覺得彆扭。看完三國演義再去看三國志,那酸爽。所以說現在的古裝歷史劇,從來就不是拍歷史的,是拍小說的。而目前比較好的歷史小說不多,大多數還都拍完了。出產比較多的,還都是清朝的小說,因為清朝的很多東西我們都可以找到,它的歷史記載比較詳細,寫小說好寫。你要如果寫先秦,先秦的記錄本來就不多,大量的橋段要編的,甚至連人物的背景你都要編,因為很多人都生卒年不詳,像大秦帝國讓我記得比較清楚的山甲,編的。你要寫秦朝的歷史小說,與其說是拿史書為基礎,倒不如說自己重新編了一個歷史,戰國四公子都哥倆好了,還玩什麼?之後的漢代,唐宋明也大致如此,僅僅依靠史書,無法去編一個很龐大的歷史劇,之前的羋月傳,看到我一臉尬,恨不得整個戰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不編新人物的情況下,很難讓劇情完整。在這種情況下,寫清朝的小說就比較多了,也因此很多劇本都是清代小說,清朝的電視劇就比較多了,比較典型的就是瓊瑤,她就很喜歡寫清宮。



另外說一下,不要把網上的穿越小說當成歷史小說,歷史都被你改寫了,你給我解釋是歷史小說??我一向是不看這些穿越小說,歷史錯誤太多,完全把歷史當娛樂了,歷史是你想改就改的?這種yy小說和抗日神劇有什麼區別?所以從不可能成為歷史劇,歷史劇是加工歷史,你這是篡改了,這玩意要是歷史劇,那就不存在歷史了。而《琅琊榜》這些,他們就是很巧妙的不以歷史為背景,這種就不用擔心篡改歷史了,反正本來就沒有設定朝代,那還有篡改歷史一說??再比如像《神話》,《尋秦記》,人家雖然穿越,但人家不改變歷史,不創造歷史。這些是現在的穿越小說做不到的。



第三個原因是我自己想的,我認為,清宮劇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眾。現在追電視劇主要是女性,我平常就不看電視劇,一般打開愛奇藝就是看電影。女性對於歷史的關注度永遠沒那麼高,她們不關心那些朝堂大事,她們更關心的是女人的戲,而宮廷劇說白了就是宮內言情劇,

所以我們看到的電視劇上比較多的,是清宮劇不是清朝劇,他不講什麼清朝做了什麼事,而是講清宮裡女人們的鬥爭,這無關於朝代,只關於女人。

由於90年代的清宮熱,以及清朝資料比較詳盡,所以很多作家都是以清宮作為宮廷小說背景,這種熱度下清宮戲多就不足為奇。你如果怕明朝宮廷或者漢朝宮廷,除了幾個有名的妃子,你還真不知道多少,你讓作者怎麼辦?我記得之前有過什麼《大明妃嬪》吧,主要角色中就有幾個是虛構的,湊不夠角色很難受啊。不過個人覺得這種什麼宮廷戲完全不能算得上歷史劇,他除了大背景是歷史,大部分劇情還都是自己編的,完全沒有歷史劇的樣子。

這就是為什麼清宮戲比較多,歷史劇比較少。拜託,明吹蝗漢不要再yy了,你們找人去諮詢一下,也能知道啊。


李子木沆


其實導演也很為難:怎麼演?弱明就是宋朝的一個翻版而已。 12萬多明朝官兵被日本50多個賊寇嚇得不敢出城,倭寇從浙江打到武漢直到南京城下,燒殺姦淫擄掠至死5000餘人,老百姓自發抵抗慘遭屠村,事後官府殺老百姓充功湊數,這就是明朝?2萬7千明朝海軍打臺灣島荷蘭500人,最後明朝傷亡9000多人,荷蘭死傷不過百,最後臺灣島上沒有糧食,荷蘭投降了。明朝和元朝,打到北京城下,城北是元朝,城南是明朝,蒙古人進關燒殺搶掠,十幾萬明軍不敢放一箭,待其搶奪姦殺之後出來收拾殘局。明朝打大清,大清鐵蹄區區不足20萬人嚇跪了1.2億明朝官民,北京城外60萬大軍不敢動,沒有人願意救崇禎,乖乖投降大清,用鰲拜那句話說,就和殺小雞崽子一樣,一刀一個,一刀一個。崇禎皇帝要逃跑,城門侍衛不給他開門,他心灰意冷掛歪脖樹自殺了。另外一個南明皇帝喊外國人來打中國人,失敗了,跑緬甸去,被人家當(豬)一樣五花大綁送回來的。 毛主席和周總理說過,看明朝我就生氣,除了兩個不識字的皇帝還是可以,其他的簡直做盡了壞事。明朝滅亡乃是天道,大清入關不僅是歷史選擇,也是中國之大幸。 試問滿清有為了讓孫子做穩帝位,把功臣宿將都殺盡的皇帝嗎?滿清有誅十族、瓜蔓抄這樣的皇帝嗎?滿清有不理朝政每天鬥蟋蟀皇帝嗎?滿清有不務正業天天當木匠皇帝嗎?滿清紅丸皇帝嗎?滿清有玩打仗的被俘虜了,回來殺自己人解氣的皇帝嗎?滿清有戀母情結的皇帝嗎,滿清有煉丹修仙差點被宮女勒死的皇帝嗎?滿清有四十年不見大臣不上朝的皇帝嗎?我大明都有。 你讓導演拍什麼?你讓導演怎麼拍?美化明朝,就是在亂改歷史,不尊重歷史。按照真實的拍,明朝到底有多麼黑暗,又會有一部分人說這是錯誤的,不應該揭明朝傷疤。所以導演很為難,甚至根本不願意把錢投在這個賠錢的朝代上。

總之導演很無辜,你願意把錢砸在賠錢電視劇上嗎?



用戶69737310245


真的可以看看《龍門鏢局》,別錯過一部不錯的電視劇。


筱妧兒


現如今打開電視播放的古裝劇大部分都是清宮戲,很多時候讓大眾認為我國古代人都是梳著辮子的清朝人。而大部分導演基本上不去碰觸明朝的戲,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適應消費群體

無論拍電視劇也好,或者排電影也罷,最主要的是這部劇有商業價值,也就是說要能夠賺到錢。

現如今在守在電視機旁的大部分都是我國的女性同胞,對於她們來說最喜歡看的就是後宮爭鬥,帝王、妃嬪、宮女、宦官之間無休止的勾心鬥角。

對於這種情況來說,明朝顯然不適合,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下令後宮不得干政。但凡後宮妃嬪都是選自民間普通百姓家庭,自然也就杜絕了後宮干政的可能,沒有了宮鬥這一噱頭,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很多女性的觀看電視劇的慾望。



第二、清朝距離當代比較近

明朝的歷史資料和傳說相對太少,因此廣大百姓對明朝的歷史也就非常不瞭解。

反觀清朝滅亡距今僅僅百餘年,流傳下來的正史、野史、傳說故事都比較多。人們獵奇的話題更多;諸如多爾袞與孝莊、順治是否出家、乾隆到底是誰的兒子等等,給清宮戲留下了大量的創作空間。



第三、明朝歷史矛盾問題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大部分時間都在漢蒙、漢滿之間的矛盾。這一話題過於敏感,如果分寸掌握不好,很可能都不會過審。

清朝的歷史主要矛盾變成了中國和外國列強的矛盾,這個情況就非常容易掌控,只要涉及到打倒列強,激發民眾愛國熱情的情節,都會過審。



第四、導演水平問題

明朝不同於清朝,他是一個文官統治達到頂峰的時代,主要的權力鬥爭都是圍繞著皇帝、文官集團、太監之間展開的。

這些事情既涉及到國家政治又涉及到利益集團爭鬥,過於紛繁複雜。很多導演編劇雖然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但是距離完整的搬上銀幕還有一定距離。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文化部門有大量的滿族人,在近代成立文化部門時,因為比較熟悉清朝歷史的緣故,所以很早就進入了文化部門。


我是越關


不是啊,

明朝的名人:說嚴嵩,嚴世蕃,李如松,萬曆皇帝,崇禎,戚繼光,胡宗憲,鄭成功,朱元璋,朱棣,朱允炆,朱厚照, 明英宗朱祁鎮,王振,朱祁鈺,曹吉祥,于謙等等很有名的嘛。

明朝的電視劇:《女醫明妃傳》,《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449》,《蕩寇風雲》,《萬曆首輔張居正》,《穿越時空的愛戀》《抗倭英雄戚繼光》,《繡春刀》,《繡春刀II:修羅戰場》《永樂英雄兒女》,《大腳馬皇后》,《正德演義》,《洪武三十二》,《朱元璋》,《傳奇皇帝朱元璋》,《洪武大案》,《大明劫》,《大明天子》,《三少爺的劍》,《大明英烈傳》《武林外傳》,《龍門鏢局》,《明末風雲1》,《碧血劍》等等很多的嘛。


六安橫塘君


明朝的劇明明很多好吧。不要只把宮鬥當劇看。

比如各種錦衣衛的,龍門客棧的,光各種拍朱元璋的就好幾部,穿越時空的愛戀,大腳馬皇后,大明王朝,還有諸如東西廠的,下西洋的,打倭寇的,太極張三丰,流星蝴蝶劍,何其之多,只不過你見識少而已。

徐崢,聶遠,舒暢,萬茜,唐國強,陳坤,釋小龍,陳寶國,林心如,馮紹峰,甄子丹,趙薇,等等演過明朝影視劇的明星數不勝數。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不也是明朝。明朝的劇其實題材比清的更多。

知道為什麼感覺清劇比較多麼,那是因為在黃金檔放的多,知道為啥黃金檔放的多麼,因為那個時間點看電視的女性佔大多數。

多說一句,中國歷史上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視劇最少

最後放一部分截圖








風花劫


看到有人在為廣電局辯白,但說來說去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又有人在說什麼因為觀眾對滿清皇帝耳熟能詳,大家愛看。 其實都不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是觀眾喜歡看什麼,電視導演就會拍什麼,還是電視導演拍什麼,觀眾就看什麼? 很顯然,是他們拍什麼,我們就看什麼。有人說觀眾對乾隆,康熙,雍正之類的十分喜愛,而對萬曆,嘉靖,正德,永樂根本不熟悉,也不喜歡。那就大錯特錯了,要不是那勞甚子的《戲說乾隆》我能知道乾隆是什麼鬼?要不是那《雍正王朝》我能知道誰是阿其那,塞思黑?


其實還是在於,他們想我們看。 就拿《大英雄鄭成功》來說,估計大部分人都沒看過,是沒有嗎?不是。是老百姓不喜歡嗎?不是。那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呢?不見看不到,甚至連這部劇包含“血淹沒人間,安得太平美滿”的主題曲愣是給改了“願煙火人間,安的太平美滿”這樣狗屁不通的歌詞塞給了《康熙帝國》了,大家清楚了麼?…所以大家自然就看不到明朝戲了,現在能看到的明朝大戲《大明王朝1566》是反腐倡廉的,評價還是有史最高。別的就相當少了。


所以說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都說辮子戲的始祖是港臺傳來的,這話也不假,筆者的年齡小的時候看的就是《戲說乾隆》和《宰相劉羅鍋》先有誰也不想考證了,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經意間,辮子戲已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每逢暑期必有的還珠格格,隔三差五回播的小說改編的祖孫三部曲,還有無數的《少年康熙》《康熙帝國》《康熙和小寶》《康熙微服私訪記第N季》……就差再搞個《幼兒康熙》出來弄個康熙大合集以及類似的多個劇目,又有現在流行的一女穿越到大清朝賣萌邀寵,一群龍子鳳孫們為她打的頭破血流的這種搞笑片,四處晃著的油光水滑的大辮子和“奴才遵命”的口號太多太多了。 造成的影響就是,就連我那四歲的小侄子都會說“嗻,奴才遵旨”還非要留個辮子當阿哥。搞得我只能對他說“乖,阿哥那可是流著高貴的血的人當的,咱們可當不了,咱們最多就是說嗻奴才遵旨就行了。”



言為笑言,但我們真該想想,不管有那些說法,這樣下去,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子孫鐵定就認為,皇帝就是姓愛新覺羅,中國自古就是留辮子的了。 這樣不好。真不好。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奇聞異事,野史趣談多之又多,我贊同清時的歷史也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但中國的歷史不是清朝的歷史,應該百家齊放,讓人們對每段歷史都有了解,都去明白那時候發生了什麼才對,否則的話,讓人們都以為中國的歷史都是清朝的歷史,這樣好嗎? 如果這樣的話,要說他們沒有目地,我是不信的。 其實清宮戲也好,民間傳說也好,製作不可謂不精良,陣容不可說不強大,劇情也不可說不引人注目,但我們真的是審辮疲勞了。所以我們說,你們要真沒那個意思,就給我們看點別的吧,就算是為了下一代也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