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夷陵是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過去就是一馬平川,陸遜已經退無可退了,是天助陸遜,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尼古拉斯雷二爺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了替關羽和張飛報仇,以七十五萬大軍興兵伐吳。東吳鼠輩見劉備大軍前來,一味的向劉備乞降,表示只要劉備罷兵,願意歸還荊州和孫夫人。再被劉備義正言辭的拒絕後,孫權拼湊了二十萬兵馬慌忙迎戰。彷彿,東吳對劉備的討伐一點準備都沒有。若是夷陵敗了,東吳就完蛋了似的。

但是其實,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沒有演義小說描述的那麼誇張。這一戰並不涉及東吳的興亡問題!因為東吳偷襲荊州時,孫權就已經想到了劉備會興兵報復。

他先是遷都武昌,將東吳的政治中心西遷至荊州,以示抗劉的決心;接著孫權又向曹操稱臣納貢,以換取曹操對他的政治和軍事支持。當然了,即便曹操不支持他,只要魏國在吳、蜀對掐時,能表示自立,孫權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孫權對劉備的進攻,他早有防備。僅夷陵前線他就佈置了三道防線,夷陵之後還是南郡和江夏幾道防線,劉備想一口吞下東吳,這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劉備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


再說劉備。其實劉備東征孫權,他的目地僅僅只是奪回荊州而已,也沒想過滅東吳。如果戰事不利,只拿下江陵或者夷陵,劉備也可以接受。畢竟關羽兵敗,再加上上庸三郡丟失,劉備直接損失了幾萬精兵。僅僅一年半時間,讓他拿出吞併東吳的兵力,他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不是一場一邊倒式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蜀漢和東吳的兵力配置是一樣的

東吳的總兵力約五萬人,蜀漢的總兵力也是五萬人。並且蜀軍還有一萬人為了防禦魏國,駐守在長江北岸,沒有參加夷陵之戰。因此,蜀漢的實際參戰兵力,大約也就四萬人左右。後期約有一萬武陵郡的五溪蠻夷加入了蜀軍,但是戰鬥力一般般。


五萬人對五萬人,很顯然,這個兵力數字並不能決定東吳的興亡,頂多就是決定夷陵和南郡的得失而已。

看了夷陵之戰的兵力對比後,有朋友可能會很好奇:蜀軍五萬人,吳軍也是五萬,雙方的兵力旗鼓相當,蜀漢並不佔優勢。是誰給了劉備勇氣,讓他自信滿滿得就帶著這麼點人馬去找東吳復仇呢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形勢對東吳不利,對劉備有利。以公元221 年初的政治形勢來看,劉備去打孫權,他是佔了孫權兩點便宜的

第一個便宜:劉備不用擔心曹丕會打他,但是孫權擔心曹丕打他。

這一點,一直是東吳的痛點。由於漢末軍閥混戰的原因,與蜀漢接壤的關中平原,被殺的是一片狼藉,堪稱十室九空

沒有了民力支持,魏國在關中的兵力部署非常有限。四個軍團中,僅有曹真一路被部署在雍涼,用於對付劉備;而夏侯尚、曹休和張遼三個軍團,則全部分佈在曹魏、與東吳邊境,用來對付孫權


如果曹丕想打劉備,他就要把用來對付孫權的部隊調到關中。這種大幅度的調度,先不說勞民傷財的問題。就怕魏軍還沒調完,劉備在知道消息後,就提前撤回去了。

所以,曹丕打劉備是不可能的!他唯一能打的只有孫權!

對於這個問題,孫權當然是心知肚明。當劉備出兵後,孫權很明白自己的處境,他一個勁兒地向曹丕稱臣、進貢。雖然曹丕答應了他的臣服,但雙方都是明白人,曹丕不會相信孫權是真心投靠他。雙方還是會打。

同樣的,孫權也不會真的對曹丕放心,這小子隨時都可能撕毀盟約打劫他。

因此,夷陵之戰時,劉備只要專心對付孫權即可。而孫權得一邊要抵擋劉備,一邊還要防著曹丕。若是孫權的心理素質不行,東吳早就向劉備求饒,雙手奉還荊州了。


第二個便宜:劉備即使敗了,孫權也無法威脅到益州。並且劉備手上還有預備隊,孫權拿他沒辦法。

常言道:『未慮勝,先慮敗』。

劉備手上不可能只有四萬兵,起碼十萬人還是有的。他之所以要以四萬兵出征,主要是為了將打孫權的風險儘量的可控。即使他在夷陵被打敗了,也無非是損兵折將而已,蜀漢的根基還在,孫權絕不可能乘勝追擊,威脅到他的益州本土。

畢竟,曹丕的大軍虎視眈眈,就等著大戰之後收割孫權。吳軍就算戰勝了蜀漢,也只能是“以戰謀和”而已。事實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是這麼發展的。

陸遜在閏六月打敗劉備,徐盛、潘璋等人覺得機不可失,還建議殺向白帝城,爭取活捉了劉備。結果,曹丕在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吳了。這一戰,魏吳大戰半年之久,吳軍幾次被打的慘敗,急得孫權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難堪,趕緊派人屁顛屁顛地找劉備求和。

只不過,夷陵之戰對劉備的打擊太大,並且這一戰,蜀軍也敗得太慘、太徹底。面對孫曹交兵,孫權無暇西顧時,劉備連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沒了。試想一下,如果劉備在夷陵沒敗那麼慘。以他的流氓本性,可以變出花的好好得要挾一下孫權小兒,讓他心甘情願的把荊州地盤給吐出來。



只是很可惜,曹丕的智商異於常人。劉備和孫權死磕時,他忍著不出兵;等到劉備被陸遜打得大敗後,他又貿然出兵。直接導致事態發展跳出了劉備的預估,正好中了孫權的下懷。

他是左手持磚先拍了倒劉備,右手持刀再砍走了曹丕。在手起磚落之間,保住了東吳的基業。

最後做個總結: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沒有《三國演義》描述的那麼誇張。這只是一場孫、劉之間的勢均力敵的較量。劉備之所以敢出兵,是因為他的外部壓力沒有孫權大,軍隊氣勢也壓孫權一頭。有渾水摸魚的嫌疑。

面對劉備的進攻,孫權原本不想打。因為曹丕對他的壓力巨大。但是孫權也不是沒有應對的手段。除了夷陵前線的吳軍外,東吳在荊州還有相當數量的機動部隊。即便是夷陵敗了,東吳也還有緩衝區。

其實這一戰,關鍵在曹丕。因為只要他趁火打劫,孫權必然要吃大虧。但是曹丕卻選擇坐視不理,眼看劉、孫死磕,不發一兵一卒趁火打劫。以至於夷陵之戰後,魏軍三路伐吳,孫權有了應對的時間。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最失敗的一點,是他敗的太慘了。損兵折將不說,連他自己也被打的沒了鬥志。後來魏、吳大戰,劉備卻沒有抓住這個興兵要挾孫權的機會。真的是折了兵馬,又賠掉了自己的老命。


Mer86


並不是退無可退,夷陵才算個什麼呦~

用這張圖可以大概感受一下夷陵之戰對東吳究竟有多麼“重要”。劉備從四川出發,在夷陵(今湖北宜昌)與陸遜相遇。此時別說離東吳建業(南京),就是離江夏(武漢附近)都遠著呢,哪裡就退無可退了?

夷陵之戰東吳勝利,基本就是讓劉備出了家門口就被爆錘了一頓,一寸土地都沒有得到。

實際上,歷史中的夷陵之戰,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說的劉備七十五萬,陸遜五萬,可能羅貫中覺得劉備一輩子不容易,臨了想讓他闊一把。實際上劉備一輩子從來沒打過以多打少的仗,夷陵之戰也一樣。

關羽死後,劉備足足休息了兩年才出兵。為什麼?因為之前他剛剛與曹操打完漢中之戰,長達兩年的拉鋸戰把蜀中的人力物力耗的精疲力竭,劉備就算再憤怒,也必須等自己恢復一下實力再去報仇。

即使這樣,劉備東征也不過只有四萬軍隊而已,後來又收買了一萬武陵蠻夷(戰鬥力很差),而且劉備軍隊中還有黃權帶領的一萬人在江北防禦曹魏,不能直接參戰。

而陸遜就擁有五萬正規軍,對劉備形成優勢。在陸遜背後,東吳還有數十萬兵力。所以劉備根本就沒打算滅亡東吳,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

那麼既然不能滅吳,兵力又處於劣勢,是誰給的劉備自信出兵的呢?

答:大局。

劉備的自信是——自己的基本盤是穩的,而孫權的基本盤是很虛的。

曹操在於劉備打完漢中之戰後,將雍涼一帶的百姓全部遷往關東。為什麼?為了防止劉備北伐,沒有百姓就沒有糧草,沒有糧草就沒有補給。而且漢中之前也沒有了百姓,所以蜀漢集團後來每次北伐都因為沒有糧草而功虧一簣,問題就出在這。

但劉備不能北伐,曹操也不能南征。搬空雍涼以後,曹魏在西線很難駐守大軍,加上蜀道兇險,根本無力對益州發動進攻。所以對於蜀漢政權來說,他的根據地是很安全的。

孫權則不同了。對於他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遠在天邊的劉備集團,而是眼前的張遼!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合肥離南京有多近。而合肥一直是曹魏的地盤,東吳進攻數次都沒有成功,對於東吳來說,近在眼前的張遼比劉備要危險的多。

客觀來講,如果讓東吳單獨對付劉備的話,是沒有問題的。要反對對付曹魏,也沒有問題。但如果讓東吳一起對待魏、漢兩家的群毆,東吳一定是搞不定的。

對於自己的劣勢,孫權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對曹丕稱臣納貢,希望曹魏不要趁火打劫,孫權的心裡是很沒底的。

這就是劉備出兵的原因所在,他知道東吳怕,所以他希望要挾東吳。就像當年自己和孫權湘水劃界一樣,因為曹操進攻漢中,所以劉備不得不吐出荊州三個郡給孫權,自己去防禦曹操。劉備希望通過這次東征,也從東吳要來地盤。

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出在曹操死了。


曹丕的戰略水平,放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很驚人的。

當然了,是爛的驚人。

當時的情況,如果放到曹操手裡,肯定嗷嗷叫的去趁火打劫了!曹劉聯手一舉滅掉東吳,到時候曹魏哪怕拿到一半的東吳,也將對劉備集團形成壓倒性優勢,勝利必然屬於曹魏。

而曹丕居然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事實上,曹丕也出兵了。在劉備一敗塗地以後,曹丕興沖沖的去“趁火打劫”,結果被東吳打的大敗。要不說這個人腦子真是有毛病,趁火可以打劫,劉備都退兵了,火都滅了你去打劫誰?

曹丕成功的利用自己神一樣的操作,讓東吳成功做到的先集中力量對付劉備,再集中力量對付曹魏的無縫銜接,孫權真的要感謝他啊~

所以說,劉備這一仗敗的,不怪自己,只怪北邊的豬隊友帶不動啊!


小約翰


啊?夷陵過去就是一馬平川?你這是不把當時荊州重鎮江陵看在眼裡呀!你更沒有把軍事重鎮江夏也放在眼裡。

當時東吳組建的防線一共有四條,夷陵只不過是第二條防線,後面還有以江陵作為依託的第三套防線,還有第四套江夏防線。

尤其是江陵,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城市重要性,當時。曹操拿下荊州以後,劉表的兒子劉琮跟曹操說過,江陵這座城市擁有荊州半數以上的錢糧,諸葛亮也一直在劉備逃亡的途中告訴劉備趕緊把這座城市拿到手,而周瑜跟曹仁在這個地方作戰,一年也才把這個城市拿到手裡面,東吳偷襲關羽,也就是從這個地方下手,所以說這個地方絕對是南荊州的一個重要的城市,也是一個重要的防禦節點。

關羽在荊州十幾年長時間的駐守,讓他對整個荊州的防禦瞭如指掌,並且不斷地提高荊州的防禦能力。可以說劉備一路攻打過來,實際上是根他自己曾經的義弟關羽在哪兒較勁,關於把整個荊州防禦的,實在是太牢靠了,要不是有叛徒,荊州不可能這麼快速的淪落到了東吳的手裡。

江陵的防禦能力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周瑜天縱奇才,也只能在曹仁的手裡面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拿下了江陵。

至於說江夏,那就更別說了,防禦能力可以說是三國之中少數幾個頂尖的存在,東吳和劉表的荊州勢力在這個地方爭奪多年,早就讓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座軍事堡壘。曹操拿下荊州以後,為什麼短時間之內不想去攻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將向也正是因為江夏極佳的防禦能力,孫權的父親孫堅,也就是死在了這裡。

所以說這兩條防線也是劉備不可逾越的大關,因此,對於劉備來講,當時最好的作戰選擇就是在東吳的主力沒有徹底龜縮到這兩個堅固的永貝的軍事防禦陣線以前,尋找機會,殲滅掉東吳的主力,然後讓東吳無人防守。

劉備多次派人去挑釁東吳主力,並且引誘東吳主力出擊,這一點歷史書上面有明確記載,但是都沒有成功,陸遜根本就不上你這個當。

至於有人說東吳的主力軍隊和當時劉備的正面軍隊兵力相當,這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為什麼?劉備並沒有像演義裡面那樣一觸即潰,軍隊全部敗光了,劉備率領的軍隊且戰且退,不停地退到了白帝城,而陸遜並沒有追擊,因為就是兵力不足,這證明陸遜的主力部隊,他的兵力人數大致和劉備相比還是佔據劣勢的,甚至是佔據著大量的劣勢,所以陸遜在前方一把火燒了劉備一半的軍隊以後,竟然沒有把劉備徹底玩死,反而劉備憑藉著拜託軍隊能夠一步一步的穩紮穩打的退回到白帝城。


漩渦鳴人yy


夷陵並不是陸遜佈下的最後一道防線,陸遜守住夷陵並打敗劉備靠的也不是運氣

,而是當時雙方的戰場形勢決定的,劉備要想取勝幾乎不可能。

首先,看一下劉備的出兵情況。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整合人馬,出兵伐吳,劉備的具體部署是:

劉備親自率4萬人馬由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

車騎將軍張飛率所部1萬人馬由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

其次,看一下陸遜的迎敵情況。

孫權本不想打,但劉備出兵後,孫權知道再多也已無益,只能迎擊了。孫權馬上做出部署來迎擊蜀軍,任命38歲的鎮西將軍、右護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一指揮在荊州的各部人馬拒敵。

孫吳的這些人馬大約有5萬人,包括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諸葛瑾、步騭、鮮于丹、孫桓等部,他們在陸遜的統一調度下,沿長江由西向東擺下了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在最西邊的是振威將軍潘璋,他負責守固陵郡,這個郡是孫權私設的,包括巫、秭歸、興、信陵、沙渠等5個縣,與益州接壤,是荊州的西大門,構成第一道防線,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統一指揮本郡防務,郡內幾處重要據點也都分兵把守,其中李異守巴山,劉阿守興山。

第二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被突破,下一道防線是夷陵,這裡由陸遜本人防守,陸遜命宋謙督水軍駐守於枝江,命安東中郎將孫桓守夷道,與夷陵互為外援。

第三防線:由夷陵沿長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將軍朱然防守在這裡,朱然自己坐鎮於江陵,偏將軍韓當兼任永昌郡太守,輔助朱然,成為夷陵的後援。

第四道防線:由江陵沿長江往下就是劉備、關羽之前在荊州的大本營公安,由綏南將軍諸葛瑾負責防守,諸葛亮瑾這時還兼任著南郡太守,協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興業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還有建忠中郎將駱統率領的3000人馬守在孱陵,歸諸葛瑾指揮,構成第四道防線。

除了這四道防線,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北岸發起迂迴進攻,命建威將軍徐盛駐守當陽,徐盛同時還兼任著廬江郡太守。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南南岸偷襲,任命鮮于丹為武陵郡都尉,守備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將軍步騭率萬人屯駐在長沙郡,以防不測。

最後,看一下實際作戰情況。

從陸遜的部署看,夷陵是此次防衛作戰的重點,圍繞著夷陵,在其以西、以東分別組建了若干道防線,佈防的層次很清晰。

孫吳的人馬並不算多,但佔據了有利地勢,再加上指揮得當,抵擋住劉備大軍的進攻還是有把握的。

劉備率領的大軍已經進入三峽地區,來到了蜀漢控制的最前沿白帝城,劉備在此設立總指揮部。

劉備命前鋒張南以及吳班、馮習等部繼續進軍,雙方的軍隊最終在巫縣、秭歸一帶相遇,此戰蜀漢軍隊獲勝,吳班、馮習在此擊破吳軍的陸議、李異、李阿所部,分別佔領了一些地方,孫吳的第一道防線被突破。

但這並不意味著孫吳的潰敗,因為在第二道防線,劉備率領的蜀軍遇到了頑強抵抗,戰事隱入到焦著狀態。

其實這很正常,不是劉備和蜀軍打得不好,而是他們的人馬並不佔絕對優勢,

而孫吳一方是防守,只要不犯錯誤,蜀軍很難得手。

劉備最後敗在了孫吳的第二道防線前,孫吳後面還有兩道防線並沒有用上,可以想像,即便劉備運氣好,最後攻克了夷陵,但為此也會付出慘重代價,到那時,以劉備的力量,未必能連克後面的江陵和公安。

所以,夷陵之戰的勝負並沒有多少運氣成分,結果並不意外,這是戰場形勢和雙方實力所決定的。


南門太守


還有人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根本不可能取勝?

劉備是什麼人?身經百戰、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百折不饒、堅韌不撥的一代英雄,在劉備遠未成氣侯時已是藿操眼裡真正的敵人,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爾,你們覺得劉備會發動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



官渡之戰,當絕大多數人認為袁紹必勝,爭相聯繫袁紹表功時,結果袁紹敗了;赤壁之戰,當很多人認為曹操挾百戰之威、朝廷之名肯定必勝,甚至荊州、東吳諸多重臣投降聲一片,結果曹操輸了!

戰爭不到最後誰也不敢言勝,實力是戰爭取勝的主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誰說劉備不可能取勝,但萬一呢?



夷陵之戰陸遜真的是退無可退嗎?天助陸遜嗎?

夷陵之戰陸遜的表現堪稱完美,講三個小故事:1、劉備起初從白帝城打到夷陵,進展順利,除了劉備戰爭準備充分和士兵士氣高昂,再一個原因就是陸遜是戰略撤退,並非敗退,東吳除了丟了土地,沒有大的損失,將軍和士兵都沒有損失;

2、劉備圍宜都太守孫恆,而陸遜不救,孫恆可是孫權的侄子,按正常來說,就是一般的將領,也會派兵來救,何況孫恆,但陸遜有自已的計謀,戰後陸遜曾說過,只要計謀實施,孫恆之圍自解;



3、劉備派出將領在空地上挑戰,另在山林中設下伏兵,陸遜手下將領大多請戰,但陸遜不為所動,沒有中劉備的計。

可以說,要不是陸遜,東吳真的會敗於劉備之手,至於孫權權謀還行,打仗就是渣。陸遜取勝完全是人謀,又怎麼能說是天助呢?

至於說陸遜退無可退則更是胡說,整個荊州都是東吳偷襲得來的,沒有荊州時,東吳不是照樣過的好好的。

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名揚天下的梟雄劉備,是誰也沒想到的,這也是陸遜才能的體現,劉備敗於陸遜,是計謀不如人,非天意。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也不全對,夷陵之戰如果陸遜戰敗,那麼戰敗的軍隊還有吳國剩餘的生力軍全部都會後退到荊州城(當時的南郡,江陵)。

如果劉備繼續攻打荊州城和荊南四郡,那麼襄陽的曹軍就是最大的牽制。

就帖子的主題來說,如果劉備夷陵之戰勝利,並且順利拿下荊州和荊南四郡,光就吳國而言,還是可以繼續防禦蜀國的攻擊,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攻下荊州之後,陸遜的下一個抵抗點就只有孫權稱帝的鄂州,鄂州淪陷之後,在退到柴桑,最後才是建業被攻佔。但是劉備在攻下荊州城和收復荊南四郡之後,唯一能做的不是繼續東征鄂州,而是必須向北攻打襄陽。因為襄陽如果在曹軍手裡,劉備根本就不可能繼續東征,如果劉備佔領荊州之後起兵繼續攻打鄂州,那麼襄陽的曹軍攻打荊州以後收並且佔領荊南四郡,那麼劉備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說夷陵之戰只是一個開始,如果真有一場剿滅吳國的戰役,那就只有荊州的這場決戰,不過荊州之戰的成敗與否,也只是吳國是否滅亡的一個因素,起最主要原因的,還是北邊的魏國。

這麼說是有原因的,那麼我們回來再說一下劉備佔領荊州城,陸遜後退到鄂州防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是曹丕,我會兵分兩路出戰。第一路,從襄陽發兵攻打荊州城,如果成功則乘機收復荊南,把劉備打回西川。如果失敗,那會派重軍鎮守襄陽,如果襄陽也丟了,那將會是大大的戰略失誤。

第二路,從壽春發兵橫渡長江攻打建業,估計打下建業的問題也不大,因為此時跟赤壁之戰時候的格局完全不一樣,首先劉孫沒有結盟,所以沒有援軍,其次我相信到了這種時候,孫權的水軍已經不可能抵擋曹軍的攻擊,所以曹軍必然會攻下建業。但是,就算荊州被劉備攻佔,建業被曹軍攻佔,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也不會滅國,因為孫權可以逃到士燮的領地,當個小地主,等天朝被曹魏或者劉蜀統一之後,吳國勢力只能上表稱臣,這時候才是吳國真正滅亡的時候。

所以說說來說去,夷陵之戰如果吳國戰敗,那麼吳國的命運還是會跟三國演義的結尾一樣,只不過是看最後剩下的吳國殘餘勢力,到底投降的對象是魏國,還是蜀國!!!!


1文爺


如果劉備滅了東吳,天下獨佔過半,便不再需要諸葛亮了。因此,劉備大敗,諸葛亮脫不了干係,主公遠征,居然沒有錦囊相贈,也沒有任何意見和囑託,諸葛亮深知劉備不懂兵法,必敗無疑。事實已經證明,劉備戰敗病死,諸葛亮成了蜀國真正的扛把子。


趴在牆頭等紅杏73507113


劉備伐吳,主要目標就是重奪荊州,當然如果戰事順利,也不排除順便滅吳的可能。夷陵位處荊州西,沿江而建的一座小城,於公元219年末,呂蒙襲荊州時,被陸遜從蜀國手裡奪回。此地也是扼守長江水道從益州進入荊州的第一個據點。夷陵以西基本都是山區,夷陵以東大多是平原。陸遜是吳國繼周瑜後最出色的軍事統帥,選在夷陵與劉備對峙就是讓劉備的兵力不易正面展開,只能在山地下營。 但即便夷陵被劉備攻陷,劉備依舊沒有多大勝算,因為夷陵以西即是江陵要塞。 要知道在夷陵之戰之後,曹魏攻吳,曹真等魏將率幾萬大軍圍攻江陵,而朱然僅靠著5000多的兵力在江陵足足守了半年。由此可見,即便劉備在夷陵贏了,除非說在當時打的陸遜全軍覆沒,否則取勝概率依舊不大。


僅僅像魚


這是諸葛亮為了聯吳抗曹,而放了陸遜一馬,要不然陸遜準死無疑。


勇往值錢


退無可退,那就不用退了。最後一險招,可反勝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