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支招如何寫出高分作文語段,看完你就知道了

飀飀老師說

10月國慶開始了,放假期間作文君將會為大家整理一批名師指導專題的文章。對於寫作薄弱的同學來講,希望仔細閱讀收藏!

名師支招如何寫出高分作文語段,看完你就知道了

名師支招 | 高分作文語段寫作示範與指導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倡導著的由我自己“杜撰”的用“論證小單元”構成優美語段的方法,就是因為讀了太多的“文章大家”的文字,我發現最能夠打動我的心的語段都有著一個共性:先是一句或幾句話,作為“提引語”,之後就是由提引語自然而然提引出來的事例,而那例子又都是由排比句排列在一起的,最後,再借例發揮幾句話作為結語。

如魯迅先生寫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先生就曾這樣寫道:

“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寫家譜的二十四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再比如,在雨果的《悼念喬治·桑》一文中,雨果為了強調作為勞動者中的一員的作家的喬治·桑留給我們的偉業時這樣寫道:

“勞動者離去了,但他的勞動成果留了下來。埃德加·基內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學卻越出了他的墳墓,居高臨下勸告著人們。米謝萊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後,記載著未來的史冊卻在高高聳起。喬治·桑雖然與我們永別了,但她留給我們以女權,充分顯示出婦女有著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於這樣,革命才得以完全。讓我們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們要看到他們的業績。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得益於頗可引以為豪的先驅者的英靈精神,必定會隨之而來。一切真理、一切正義正在向我們走來。這就是我們聽到的振翅搏擊的響聲。”

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總結出了下列一些“論證小單元”的形式,下面一一介紹給大家,但願對你的寫作,尤其是高考作文,能有一些幫助。

名師支招如何寫出高分作文語段,看完你就知道了

具象式

在寫議論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遇上一些概念,需要我們來解說或闡釋,俗話說“理論常常是灰色的”,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用力,“用盡三江五湖之水”,也寫不出八分好處的。此刻,考生們如果學會了運用“具象式論證小單元”的方法,那就會獲得非常好的效果了。

所謂“具象式”,就是將一切枯燥乏味乾巴的“理論”,都用具體可感的事例來“解說”,或“闡釋”。

比如我的一個學生在寫“蝴蝶效應”(就是“積累效應”,或者“連鎖效應”)這一話題,運用“具象式”的方法,單刀直入,就揭開了“蝴蝶效應”的實質。她這樣寫道:

君可知,積累是什麼?積累就是蒲松齡為收集故事擺設的茶攤,就是顧炎武《日知錄》裡每天的收穫,就是電學之父法拉第在工廠做勤雜工時留下的厚厚的筆記;積累更是李賀的詩囊,白居易的陶罐,蘇步青的“零布頭”,托爾斯泰的筆記本。

再比如,我的又一個學生,在寫作《進與退》這一話題時,也有意識的運用了一下具象式的排比舉例法,為我們留下的一段近乎精美的文字。讀這樣的文字,誰還能夠無動於衷呢?

退是什麼?退是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謙讓,是陳情表中閃耀著的智慧的光芒,是陶淵明隱居山林的愜意,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後的輝煌……他藏在居里夫人孩子們的玩具中,也在那動亂年代幾株幼苗體內靜靜地成長,他被無聊的庸人嘲諷,卻能夠淡然處之,於無聲處期待著驚雷的轟響……

再如一個學生在寫《做人》這一話題時,又一次採用了這種方法,為我們今後的作文,尤其是考場作文,提供了典範。他這樣寫道:

做人是什麼?就是唐伯虎“閒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的情懷,就是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坦然,就是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誓言,就是朱自清的“寧可餓死,不是美國救濟糧”的俠義……它就書寫在方誌敏的《可愛的中國》的絕筆書中,它就閃光在劉胡蘭面對鍘刀大義凌然的微笑中,它就在一邊是高官高薪的誘惑,一邊卻是繼續堅守自己心中的月亮的袁隆平的田間地頭裡……

一個學生在寫“底線”這一話題,單刀直入,揭開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恪守不渝的“底線” 時,圍繞著“底線”展開的排比。“底線就是……”注意到了嗎,接下去的都是一些非常具體非常親切的帶有著很強的“具象性”的事例?

底線就是在公家的便宜不佔白不佔時,你的心中還能夠記起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訓誨;就是隻要毫不費力地簽上你的名字,花花綠綠的鈔票就人不知鬼不覺地成了你的私人財富時,你的內心深處還會響亮地發出“不使人間造孽錢”的棒喝;就是在評職稱時,評誰都是“評”,票投給誰都是“投”,但事先你卻收到了一個電話,電話裡“誘人”的條件,使你動了心,但你的心裡終於甦醒過來的“我必須任人唯賢”的堅定……“寧可餓死,不吃賣國救濟糧”,那是文弱的朱自清所恪守的人格底線;“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那是林則徐用一生的信仰所恪守的良心底線;“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那是鄭成功用他滾熱的心講述給我們的慾望底線!

於是他又為我們寫出了下面一段精美得簡直令人稱絕的文字:

筆者的又一個學生,在寫作“舞臺”這一話題時,因為嚐到了甜頭,更因為“具象式”的操作性與顯效性都很強,於是有意識的運用了一下具象式的“論證小單元”,為我們留下的一段近乎精美的文字。讀這樣的文字,水還能夠無動於衷呢?

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舞臺,那舞臺的種類與形式雖不盡相同,但演繹者著都壯美的人生。

三尺講臺,就是老師們舞臺;在這神聖的舞臺上,我們親愛的老師們揮灑著才智、愛心與汗水,鑄造著共和國明天的希望;三尺票臺,就是李素麗的舞臺,在這個小小的甚至都有些低微的舞臺上,李素麗綻開的卻是人生中最豔麗的笑容;手術檯,那就是醫生的舞臺,在這樣的舞臺上,他們用自己的精湛嫻熟的技藝解除了千百萬人的病苦,給無數的家庭送去了溫馨……

“大漠孤煙直”,萬里之外的邊塞不就是我們邊防戰士的舞臺嗎,在那每天都要與苦澀為伍與寂寞為伴的日子裡,正是他們,憑著自己的剛毅與雄健,為共和國擎起了一輪又一輪最圓的“十五”的月亮;“霜毫揮罷倚天寒”,簡陋的案頭不就是魯迅先生的舞臺嗎,在那舞臺上,先生銳利的目光刺破了舊世界的寒窗,發出了“救救孩子”炸雷般的吶喊,讓千萬人在茫茫暗夜看見了“東方的微光”;

“莫嫌犖确坡頭路”,那灑滿悽清月光的“東坡”路,不就是蘇軾的舞臺嗎,在那勉強可以叫作舞臺的舞臺上,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走在崎嶇不平的人生之上,還在自嘲著“自愛鏗鏘曳杖聲”的達觀嗎!

名師支招如何寫出高分作文語段,看完你就知道了

概括式

寫議論文,僅就事實論據而言,按照不同的標準,就可以分成六小類。

按照時間分,天底下的事實論據,可以分為:歷史的,現實的。按照地域分,又可以分為:外國的,本國的。按照詳略分,還可以分為:具體的,概括的。寫一篇成功的議論文,是不能沒有事實論據作為佐證,作為支持的;俗語都說“事實勝於雄辯”嘛!

語文老師是很“挑剔”的!在一篇議論文中,老師如果沒有感受到來自歷史的某種積澱,他會很惱火地“送”你一個成語“孤陋寡聞”;如果沒有感受到撲鼻的現實氣息,他又會很不高興地“送”你一句語重情長的叮嚀“一個不關注(至少也該有點“洋溢”的勁兒)現實的人,是不會有明亮前途的”。

在一篇你幾乎用盡了氣力寫成議論文中,老師如果讀不到諸如法國的,抑或英國的,哪怕是印度的,總之一點“國門”之外的故事故事都沒有,他會很“看”不上你的作文的,沒準還會“贈”你一句“知識面太狹窄”的評語;相反的情況更不妙,在你最“得意”的文字中,老師讀到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於是在那一頁歷史上,我們讀到了這樣一些光輝而偉大的名字:羅蒙諾索夫、畢達哥拉斯、朗加納斯、亞里斯多德、別林斯基、華茲華斯……”請相信,你的那位被感動得已經不得了了的老師,還是會“找”一個任你怎麼想也絕對想不到角度批評你的:“崇洋媚外!”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怎麼做才能“投”老師之所“好”,筆者也絕對相信,你能懂:古今結合,中西合璧。

很多年裡,筆者在課堂上一直都在告誡那些苦於沒有“論據”,沒有足夠(被老師們稱之為“翔實”)的新鮮(被老師們稱之為“鮮活”)的事實論據的同學們:有一類論據,原來可以這樣用!那就是“概括性論據”。

所謂“概況性論據”,指的就是那些沒名沒姓沒國籍沒具體業績,一句話,非常概括,十分靈活,“超常”有效的論據。這類論據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以少勝多(用古人的話說就是“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以“假”亂真(用古人的話講就是“放膽文章拼命酒”)。

如文章一開篇筆者就引用過的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嗎》一文中,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二十四史也往往掩不住它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名師支招如何寫出高分作文語段,看完你就知道了

請注意四個“就有”句,表面上看上去只有四個例子,其實呢,到底概況了多少人和事,有誰能“算”得清楚呢?那些不管世紀風雲如何變幻,社會生活如何動亂,始終孜孜以求之的人和事,如張衡,如畢昇,如祖沖之,如李時珍,如……不都包括在“埋頭苦幹”的人當中了嗎!那些不畏強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拼著性命也要“血戰前行”的人,如陳勝,如吳廣,如李自成,如譚嗣同,

如……不也都理所當然得挺立在“拼命硬幹”的人的行列之中嗎!還有高亢地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曾經悲愴得吟誦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的白居易,曾經“公車上書”至少把個大清王朝攪得個天翻地覆的康有為,還有……魯迅先生也僅僅就用了一個“為民請命”的例子,就將他們和他們的偉大與光輝概況淨盡了。

以“假”亂真,似乎有點“煙囪裡招手,把人往黑道里引”的嫌疑;其實,這裡所說的“假”,並非在“喊”打之列。寫議論文,需要事實論據了,可是,“手頭拮据”,拿不出來;好容易拿出來了,又是愛迪生,又是司馬遷,還是瓦特,還是凱勒……這樣講也決不是說,他們和他們曾經的輝煌與偉大,今兒個黯淡了,今兒個渺小了,再也不能用了;

而是說,在許多話題面前,我們確確實實面臨著“積蓄”、“積累”與“積澱”嚴重不足的困境,怎麼辦?學會概況,學會運用“概況性論據”。文章裡需要什麼,就憑藉自己的經歷(這經歷雖然可能很有限)、經驗(這經驗雖然也可能很幼稚),把一類人一類事概況一下,然後,凝結為一組儘可能嚴謹儘可能嚴密儘可能完美的句子,使它們與“提引語”與“結語”,“團結”在一起,“擁抱”在一處,構成一個又一個由筆者一直在倡導進而又一直在極力“推銷”的“論證小單元”。相信吧,筆者的那句講過無數遍,決沒有半點要把自己推向怎麼樣一個“高度”的話,絕對是“負責任”的:“老師,是在窗外招手;來吧,孩子們,這裡春光明媚,春風駘蕩。老師要領你們走進人生的第一片陽光地帶的!”

猶記得2003年高考作文話題:“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也還清晰得記得,考後,筆者曾撰文《莫以感情做標尺》來評價那年高考題。文章中需要一些因“以感情做了標尺而鑄下大錯”的例子,筆者就曾“手頭拮据”過一把,於是“以‘假’亂真”過一次:

“曾聽說有一個品學兼優的才子,又幸遇一個愛才如子的老師,本有著燦爛的未來,是護短——在這失重了的感情作怪下的一次次護短,最終成為了“階下之囚”。也還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非常有才能的部下,是單位裡的頂樑柱,有了過失,領導捨不得批評他;犯了過錯,領導因惜才——這失重了的感情,總是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一次次地為他開脫最終成為了人民的罪人;永遠也不能忘記,任人唯親——在這失控了的感情作用下,中國大地上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的悲劇……太多太多的悲劇,太多太多的教訓!”

名師支招如何寫出高分作文語段,看完你就知道了

也還記得2004年高考前,筆者寫過一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做《再談“艱苦樸素”》的短文。文章中真的很需要一些例子,來佐證“要知道,我們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手頭”又一次“拮据”了,於是又“以‘假’亂真”了一回:

“要知道我們該做的事還多,我們用“錢”的地方也還多!山區小學裡,那供孩子們取暖的爐子還是涼的;那供孩子們讀書的教室,屋頂上還能數星星;孩子們的小手中還需要一枝鉛筆……災區的鄉民們,還需要一頂有門的帳篷,還需要一床並不華麗的被子,還需要一袋用水泡泡就能不餓的方便麵……老區裡還有一座小橋需要一根木料,還有一道水渠需要一袋水泥,還有還有一盞電燈需要一根電線,還有一位老奶奶需要一副眼鏡……高校裡還有一位,不,真不知道還有多少位每月只需要200元就能完成學業的才子;還有一位,不,真也不知道還有多少位每天只啃三個幹饅頭嚼幾口鹹菜,即便是這樣也還面臨著輟學的才女;還有一位,不,肯定不會只有一位,給遙遠的親人打電話只能講三句話的才子與才女……”

筆者的學生們,也許是因為很“聽話”,或者聽我絮絮叨叨的遍數太多,天如果能夠知道是怎麼回事,一定會感慨地說:“哪裡灑下過汗水,哪裡就會有金色的收穫。”總之,他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寫出過一篇又一篇很優秀的作文。

一個學生在她的作文《尊重“小人物”》中,就通過三個幾乎讓我們感到簡直就是“俯拾即是”的“概況性事例”,“送奶工”、“撿香蕉皮的老人”、“拖地板的阿姨”;還不僅如此,在這些例子的激發下,“借例發揮”,小作者的情感世界裡燃燒起了烈焰,一通揮灑,為我們留下了下面一段在音樂中一定會被稱為“華彩樂章”的文字: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乏英雄且英雄輩出的時代,有無數的人值得我們敬仰。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這些名字我們熟記在心,可你是否觀察過我們身邊的人?那個每天清晨準時到達的送奶工,那位在廣場上撿起香蕉皮的老人,那位在學校前廳拖地板的阿姨……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叫什麼,但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無悔的付出,尊重他們灑下的汗水。也許他們卑微,也許他們無名,但他們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承受得起我們尊重的重量。一個人有一顆心,心中有一片花園,播灑下尊重,收穫的是真誠與祝福。小人物,就像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雖無大樹參天般的挺拔與蔥俊,也沒有“姚黃魏紫”的奼紫與嫣紅,但正是他們用他們那點點綠意裝點出人世間一個又一個像模像樣的春天!”

筆者的又一個學生在寫他的《讓你的心燈永不熄滅》一文時,寫到“自己開始思索,思索接受了太多的愛,也應該做出回報時”,三個小小的例子:“開始無條件地接受老媽的‘羅裡八嗦’”、“一張雖不精緻卻很燦爛的笑臉”、“剷平別人路徑上不平的地方”。三個尋常得不能再尋常了的“概括性事例”,沒有一個能夠與雄壯,甚至跟絢爛發生點關係,可是,我感動,感動得不得了;讀者也一定會感到心裡有一種東西一直在昏睡著,此刻,醒了,高呼上一聲:啊,醒了的感覺真好!讓我們再重溫一遍筆者的學生用“心”編織出來的美麗文字吧:

“然而,當我意識到我無權無條件地接受他們的愛並將這種愛置於我弱小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地位時,我開始思索,思索如何報答他們。於是我開始不憚以最大的努力將我的愛散佈出去。我開始無條件地接受老媽的“羅裡八嗦”,並主動找她談話,因為我知道一句溫暖的話語,會暖和整個漫長的冬天;我也開始樂於將我那張雖不精緻卻很燦爛的笑臉展示給大家,因為我知道“一張歡樂的臉孔,對於一個殘病者來說,好得就猶如有益健康的天氣那樣。”(富蘭克林語);我也開始熱心於剷平別人路徑上不平的地方,我便沉浸在這快樂之中。”

【附錄】

100個名段

1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退得灑脫,退得自如;“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退得狂放,退得豁達;“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退得高傲,退得激情……面對功名,他們選擇了退;面對汙濁,他們選擇了退。(“進與退”話題)

2

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退隱田園,所以這個世界上多的不是一個勾心鬥角的陶氏縣令,而是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一個為千百年來所有隱士締造了一種精神的五柳先生。是李太白滿身傲骨,進則仕途不順,於是憤然辭官,騎著他的那頭白鹿流連祖國名山大川,從此這個世界上多的不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刀筆吏,而是一個萬古流芳的詩仙的李白。是司馬遷的含垢苟活,身受腐刑,卻立志於《史記》,因而人們的書案上多了一部“史家絕唱”,而不是一具被暴屍荒野的孤魂野鬼……他們都是進而不成,退而有成的典範。(

“進與退”話題)

3

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的需要,需要我們放棄,平和地退後一步,看海闊天空,看天高雲淡;聽,秋水邊垂釣的智者笑侃“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人談“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聽,梅妻鶴子的先生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他們退出了官場,放棄了本也不該屬於他們的世界,卻走進了那片僅屬於自己的天堂。正如著名詩人郭小川所說:“能做擎天柱就做擎天的柱,能做搖船櫓就做搖船的櫓。”(“進與退”話題)

4

殊不知退不是戰場上的丟盔棄甲,不是困難前的畏葸不前,不是性格上的懦弱膽小,也不是能力上的先天不足……正相反,退是“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氣魄,是一點血脈報世仇的勇氣;是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智慧,是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邁。因為退,便有了曹操典韋被殺之怒的班師回城;因為有退,便有了諸葛孔明高居於臥龍嶺上談海內之事,詠曠達之歌……就這樣,歷史上少了一個盡職盡責忤君而死的愚臣,卻多了一位推動歷史的千古名相;這樣,歷史上少了一次驚天動地的生死對決卻換來了魏國的強大昌盛;這樣,世間少了一個奔波求職的文人騷客卻多了一位彪炳千秋萬世景仰的軍神的形象。退,並不是簡單的退卻;也不是目的本身,是達到最終飛速前進的智慧(

“進與退”話題)

5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爭是主旋律,棄是小插曲。我們為理想而爭,為榮譽而爭。就這樣,一個“爭”字讓一個身高不過1.65的小個子鑄造了輝煌的法蘭西帝國,雄踞歐羅巴;一個“爭”字使那位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總統在“二戰”中縱橫捭闔,將法西斯的旗幟永遠丟進了歷史的垃圾筒;一個“爭”字讓創維集團開拓進取終於改變了中國電視無自主芯片的歷史……爭是進,是進取,是義無返顧走出的生命最強音。

但在一次次的爭取中,太過執著的我們卻忘記了退,忘記了應該捨棄什麼。於是混沌的心裡盛滿了疲憊,卻忘了在身後留一片晴空給自己。明智的人是懂得捨棄的。李白丟下了那汙濁的官場,但詩壇上美名遠比一頂“御用學士”的烏紗帽璀璨耀眼;蘇軾丟下了背在身上已太沉太久的重負,於是他聽到的是“山間清風”,看到的是“林間明月”,對於曾經的榮辱只不過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就這樣李白轉過身去找他那放於青崖間的白鹿;蘇軾轉過身去,去品味那精神上的桃源……他們捨棄了什麼,卻似乎什麼都沒少。因為退實為進,舍是為爭;捨棄那一絲浮華,爭取的是內心的平靜;捨棄的是一點虛榮,爭取的是心靈的純淨。也正是這一退,守住的便是心靈的淨土,便是靈魂的不屈,便是心中夙願的退一小步,卻擁有了整個世界。(

“進與退”話題)

小尾

來源丨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