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充裕的玲瓏輪胎,寧願炒股理財,也不回購自家股份,是何原因

◆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在市值跌入歷史低點、監管部門又對股份回購大開方便之門的情況下,部分A股上市公司卻更願意用手中大額現金進行理財,這種做法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不解。

19日,玲瓏輪胎(601966)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不超過10億元自有資金開展證券投資,投資範圍為股票、基金、債券、理財產品(含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等有價證券及其衍生品。

“公司現在手頭現金充裕,為何寧願投資買入別的上市公司股份,也不回購自家股份?”玲瓏輪胎的小股東張峰(化名)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公司自2016年上市以來股價一路下行,今年10月更是跌破發行價,“這不正是回購自家股份的好時機嗎?”

20日,玲瓏輪胎董秘辦一位工作人員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公司管理層也討論過股份回購、推出員工持股計劃等方案,但一直都沒有成型。而此次證券投資是為了提高公司資金利用效率,所有資金均不能用來買入自家股票。

“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一般是認為自身股價被市場低估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20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玲瓏輪胎等公司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意味著,在比較了自身估值水平與其他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後,其更願意選擇投資後者。

手握31億現金

玲瓏輪胎19日發佈的投資公告顯示,公司計劃用於進行證券投資的不超過10億元資金,均為自有資金。在該額度內,這筆資金可由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共同循環使用,投資取得的收益將不再進行投資。

資料顯示,玲瓏輪胎是國內輪胎行業的龍頭企業,憑藉全球化佈局、品牌打造等戰略,業務發展迅速。今年前3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0.45億元,歸母淨利潤8.84億元,同比增長22.79%。其中三季度單季實現歸母淨利潤3.60億元,同比增長25.84%。

受益於業績上升,公司手頭現金頗為充裕,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賬面上的貨幣資金達到31.04億元。而公司上市至今,並未發佈過理財投資方面的公告。顯然,這次的證券投資也是公司拓展盈利渠道的一次嘗試。

不過,令投資者奇怪的是,手握大筆現金的玲瓏輪胎,對公司不斷縮水的市值卻顯得並不擔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玲瓏輪胎2016年7月上市後,股價一度觸及42元的高位,但隨後就坐上了滑梯,去年跌幅達到34.57%。今年更是隨著市場下跌進一步走低,年內跌幅超過18%,在10月份甚至一度跌破12.98元的發行價。

“從500億元的市值,跌到現在的170億元,期間公司沒有回購,大股東、高管也沒有增持。而且現在的情況是,公司願意拿出真金白銀來購買其他上市公司股份,也不買(回購)自家公司股份。這對我繼續持股的信心打擊很大。”張峰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公司手中現金流充裕,上交所對上市公司回購也發佈了新規,解綁了諸多約束,“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願意進行回購呢?”

收益更直接、便利

經濟導報注意到,除了玲瓏輪胎,近期還有一些上市公司也發佈了進行證券投資的公告。如大東方(600327)17日公告稱,公司擬使用不超過5億元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範圍為股票市場投資、上市公司增發及配股、新股配售及申購等。

大東方表示,本次證券投資事項旨在尋找資本市場戰略投資機會,同時優化配置公司所屬資產,合理利用好自有資金,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大東方賬面貨幣資金餘額為9.69億元。

同日,全新好(000007)也披露稱,公司擬繼續使用自有資金不超過1.5億元進行證券市場投資,投資期限為2019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投資的方向包括新股配售、申購、證券回購、股票等二級市場投資、債券投資、委託理財等。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這兩家公司今年股價均出現不小的跌幅,其中大東方年內達25.16%,全新好更是達到47.60%。

華東某券商分析人士指出,近年A股市場持續走低,部分個股股價出現較大幅度下跌,上市公司股份回購明顯增多,表明市場估值底部漸近。

但此時部分上市公司將閒置資金用於證券投資,也在情理之中。“相比回購,證券投資理財帶來的收益更直接,也更為便利。當然,證券投資的風險也不小。”

做法並不足取

不過,一位受訪的券商自營業務部經理給出的看法,則更偏向市場傾向:“在監管層對回購鬆綁後,上市公司回購的可操作性和收益都明顯提升。之所以部分上市公司不願用現金回購、更願理財,一個可能是苦於資金鍊限制,對閒置資金只能短期操作,另一種可能就是對經營前景缺乏信心。”

在他看來,與回購股份帶來的投資者信心提振和長期效益相比,上市公司使用大筆資金進行股票投資的做法,並不足取。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玲瓏輪胎雖然今年前3季度經營業績向好,但輪胎行業的下游———汽車製造業出現了景氣度明顯下滑的情況。

同時,輪胎製造的成本也在上升。三季度天然橡膠、合成膠等主要原材料採購價格同比上漲,這使得玲瓏輪胎綜合成本上升6.80%,雖然產品價格也相應提高,但漲價幅度遠低於成本上升幅度。(編輯:李師全 陳德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