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拥有孩子1100天中,这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早教!

完全拥有孩子1100天中,这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早教!

小小玉已经7个月了,最近玉妈正在为要不要送她去上早教班而纠结。上吧,报名费就得好几万,增加了一大笔开支不说,每个周末还要来回折腾,原本的空闲时间完全被挤占,偶尔想出去度个假也不行了。

不上吧,又会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焦虑与恐慌。尤其每天带小小玉出去时,与小小玉差不多大小的宝妈都纷纷给自己娃报了早教班,玉妈真怕自己因为没送小小玉上早教班而导致她能力不及别的孩子。

尤其当听到隔壁1岁半的铛铛奶奶一脸自豪地说自家铛铛去上早教班后能力比小区里那个同一天出生的小男孩强很多的时候,小小玉妈妈就更纠结了:早教班,究竟该不该带孩子上呢?

玉妈的纠结与焦虑我完全懂,妈妈们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这样。

面对幼小的宝宝,内心充斥着忐忑不安,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教育上更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生怕自己一个疏忽,就毁了孩子一辈子的前途。

所以很多妈妈在宝宝出生不久,在紧张着宝宝吃喝拉撒的同时,也开始张罗着早教班、兴趣班。

在寻找的同时,内心免不了会有各种怀疑和纠结。理智的声音对自己说:我家宝宝整天只会吃喝拉撒,其他的好像啥都不懂,这样带去上早教就能智力开发、变得更聪明了?

但理智的声音坚持不了多久,在纠结的同时,就会有另一个声音越来越焦急的声音出现: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了,效果挺好的,我家宝宝越来越大了,如果再不上,被别的孩子甩下太多怎么办?如果因为不上早教,耽误了孩子未来的前途,那我不是会愧疚一辈子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啊!

焦虑感和不确定充斥着整个脑海:去,不一定没效果,但不去,肯定没效果!几次纠结之后,最后的一丝理智也消失了,一咬牙一跺脚,把孩子送进早教。

以这样的心态让孩子去上早教,强烈的得失心之下,压力和焦虑不仅不会缓解,反而会更强烈。因为本身是抱着“让孩子去学点什么的目的”,就一定希望钱花了以后能明显看见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如果几次课下来,孩子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妈妈内心一定会有责怪的声音出现。

这个责怪的声音,先是对孩子的。因为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孩子的表现就会无限放大,别人孩子能做的,为什么我家宝宝学不会?尤其别人家的孩子只比自家娃大几天,行为表现怎么就差距那么大呢?这时就很容易对孩子会滋生出非常多的不满与抱怨。

我认识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去上早教班,同班的宝宝出生日期只差几天,学爬的时候,其他的宝宝都会了,只有他家儿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不管老师、妈妈怎么引导,孩子就是不动。妈妈特别尴尬,对着宝宝的皮肤又是拍又是踢,孩子还是没反应。虽然妈妈在教室里努力维持着自己的风度,但一回家,情绪就崩溃了。

对于大多收入普通的家庭来说,孩子动辄几万块的早教费用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大块,自然会更希望这个钱砸下去有明显效果,患得患失的心理会越发严重。当孩子完全不参与,当教了很多次,孩子都做不到时,内心就特别容易失衡。

尤其很多早教机构的老师并不是那么负责任,他们害怕家长会说自己教的内容没用,这时就会把矛头转向孩子,让妈妈警惕,认真观察,看看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他们早就有一套通用的说辞,那就是别的孩子都会,你家孩子不会,一定是你的孩子有问题!妈妈原本心理就患得患失,这一来,焦虑感又会成倍增加,心情很容易瞬间崩溃。

早教投入所引发的心理失衡,逐渐更会变成对妈妈的攻击。带孩子上过早教的家长都知道,早教折腾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几个月的孩子根本什么都不懂,举手、踢腿、翻身……任何一个动作行为都需要大人全程在旁边认真学,带领孩子去完成!一节早教课下来,孩子两眼无辜,啥都没学会,而参与的大人早已累得气喘吁吁。

妈妈自己带孩子去上的,新奇感会强很多。但如果妈妈没空,让长辈带着孩子去上,几次课下来,就没那么轻松了,长辈们对花了大价钱的课程本身就会更挑剔,他们也更坚信几个月大的小屁孩去早教学不了什么,每天来回路上折腾几小时,大人孩子累得半死,还没收货时,她们就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指责。这些批评指责的声音都会指向妈妈。

妈妈这时的处境会非常煎熬,一方面,被批评所引发的愧疚感让人非常难堪,另一方面,对宝宝的未来会更加患得患失,会激发起内心更大的恐慌、焦虑和无能感,这些都会把妈妈推向情绪崩溃的边缘。

所以,原本是为了帮助宝宝成长的早教,最后却变成妈妈内心的煎熬。

导致这样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妈妈们在考虑给孩子报早教的原因时,不是考虑了孩子的需要,而是害怕孩子落后,害怕孩子被同龄人抛弃!是花钱买安心,用早教排解内心的焦虑。

从这个目的出发的早教班,患得患失心理太过严重,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反而大过对孩子的帮助。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从孩子心智成长出发进行分析的。

对于0-2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行为、不是掌握了什么技能,而是妈妈能不能给予他们足够好的照料,让孩子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因为这些,是孩子的核心人格,将伴随孩子一辈子,影响着他的人生。

孩子刚刚出生时,他们要完全依赖于妈妈的照料才能存活,他们还没有自我,只有各种感觉、欲望和需求,在孩子的感觉里,妈妈和他是一体的。

他饿了、困了、不舒服了,会感到恐惧,用哭声来表达内心的需要。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及时的把他抱起来,给他喝奶,小婴儿感觉到妈妈怀抱的温暖,喝到温润的乳汁,他的胃饱了,不饿了,心也满满的了,恐惧消失了,他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会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闪耀着光芒。

如果妈妈经常任由孩子哭,没有及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忽略他,拒绝他的亲近,很长时间才反应,小婴儿就会体验到灭绝的恐惧,他会觉得自己四分五裂,世界像地狱一样恐怖。

所以,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妈妈要及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哭了就抱起来,孩子饿了就让他吃,让孩子感到舒服、温饱,对他们很重要。这是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一步,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会发现妈妈和自己不是一体的,孩子的内在会逐渐分离出一个自我。这个时候,孩子会从与妈妈的互动中构建内在的自我,妈妈的脸就是宝宝的全部世界。

如果妈妈常常满怀温柔与喜悦地看着孩子,与他四目交投,逗他开心,学他的声音喃喃地和他说话,给宝宝一个温暖有爱的世界,孩子的心灵和全身感受到的被爱包围、被喜欢、被接纳;他也会冲着妈妈笑,带给妈妈喜悦,两人共享这美丽的片刻。这样美妙的感觉,会深深地沉淀在孩子的无意识中,给她的心打上美丽温厚的底色,成为孩子心灵的安全港湾。

当宝宝快乐的时候,妈妈能反馈他的快乐,宝宝难过的时候,妈妈能反馈宝宝的难过,宝宝就会对这个世界发展出信任,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爱的情感丰富的环境,认为自己那些好的不好的情绪都是能够被包容、被接纳的。这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保持性环境”,在这样的培养下,孩子的核心人格是健康安全的。

反过来,如果妈妈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经常无视宝宝,不管宝宝做出任何行为,妈妈大多没有反应。或者在教宝宝、引导他进行某个行为的时候,妈妈刚开始可以耐心陪伴,几次之后,宝宝还没有学会,就表现出不耐烦,对他大吼大叫,生气发火,宝宝就会觉得恐慌,他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好的宝宝,他会非常抓狂。

如果妈妈这时情绪无法控制,对宝宝发火,宝宝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没有爱的,这个世界是无情的,不安全的,他的自我破碎,孩子的核心人格是不安全的,他对这个世界、对他人无法建立信任。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早教,原本妈妈带宝宝去上早教,是希望宝宝各方面发展得更好。但是当早教脱离了早教本身,变得带有强烈功利性、目的性时,妈妈的关注重点会发生变化。

对于2岁前的孩子,她原本最需要的是妈妈深刻的凝视与接纳。但当妈妈对宝宝的行为怀有强烈的目的性后,她的关注重点从宝宝本身变成了宝宝的行为做得对不对、表现好不好、动作是否标准。这时,宝宝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出现在妈妈的眼中,而变成了一个满足妈妈虚弱心的“工具”。

在这样的心态下,妈妈自然无法让自己去接纳宝宝的情绪,与宝宝进行安全的互动。这样带有强烈功利性的做法会破坏孩子的自我,孩子无法构建出安全感和自信。这份失落感、这份不安和破碎的自我会让孩子的人格基调变成灰色。

这样,当孩子成长到3岁后,他的内在自我基本构建完成,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局限在家庭,妈妈逐渐不再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会有进入社会的需要,他会有与小朋友互动的需要,这时,孩子就会逐渐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去进行新的探索。但在新的地方,孩子所进行的所有人际互动、关系都来源于三岁前他和妈妈的互动。

俗话说:“三岁看大”,其实说的就是孩子核心人格的底色,这才会真正决定未来几十年孩子能不能拥有幸福、成功、快乐的人生!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任何早教班都及不上妈妈给孩子提供安全的依附,让孩子在抱持性的环境中成长。

这个阶段,妈妈去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接纳宝宝,懂得耐心的引导与陪伴比让宝宝去学习重要得多。

有些妈妈不懂得如何配宝宝游戏,不知道宝宝每个阶段的发育特点,这时,可以去上早教班。但去早教班的心态是:妈妈去学习如何引导宝宝、如何陪伴宝宝游戏,知道如何发展宝宝身体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让宝宝的感官有效开发。

当妈妈明确了早教班的目的,学习了陪伴宝宝的方法和技能后,每天在家,能够耐心的陪伴宝宝,把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运动能力都融入每天与孩子的互动中,这才是真正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早教。

妈妈内心足够相信宝宝,就不会因为孩子某个动作不会、某项能力发展比其他孩子慢而患得患失。因为妈妈能够接受,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他们能力就是有各种差异,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说话晚,有的爬的快,有的很久才能学会爬行……,这都是正常的。

对孩子最重要的早教,不是把他送出去学习知识与本领,而是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样的陪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更重要。

当孩子拥有丰富、温暖的人格底色,当孩子的内在足够自信,其他所有的行为、能力都能通过后天的锻炼培养进行弥补。而如果孩子的核心人格是有问题的,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些问题人格将会引发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影响孩子的一生。

要知道,3岁以后的孩子,就将离开我们踏入幼儿园,完成踏上社会的第一步!

我们真正拥有孩子的日子只有1100天,你真的要把这最宝贵的陪伴孩子时间交给别人,让焦虑、紧张、不安占据了你和孩子的互动吗?

——END——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