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次年二年,明金之間爆發大戰,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成為明金之間攻守易勢的轉折點。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大戰爆發時,明軍兵力還是很可觀的。明軍主將楊鎬集中了幾乎所有的邊軍精銳,包括宣府、大同、山西等七鎮精銳,還有白桿兵、戚家軍、土司兵助陣,再加上海西女真葉赫部、朝鮮軍,總兵力達到十一萬人。反觀後金方面,各旗旗丁不到萬人,即便傾巢而出,也只湊出六萬人,還不及明軍的一半。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在兵力極端劣勢的情況下,努爾哈赤打了一場漂亮的反圍剿戰。面對四路十餘萬明軍的進攻,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戰略,“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殲滅明軍主力山海關總兵杜松部,擊潰北路軍開原總部馬林部、東路軍遼陽總兵劉綎部,僅南路軍遼東總兵李如柏部全師而退。

此戰中明軍損失慘重,損失兵力四萬餘人,包括總兵劉綎、杜松在內的將領戰死三百餘人,槍炮火銃損失兩萬餘,各類騾馬物資更是不計其數。按理說,明軍兵力遠遠多於八旗軍,為何會輸掉這場大決戰呢?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大家普遍認為,明朝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後金。其實不然,薩爾滸之戰後,名臣徐光啟奉命前往通州督練新軍,回來後上書萬字長文,指出邊軍存在的種種弊端,憂心忡忡地表示:再不整頓軍備,恐怕就要重演靖康之恥了。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徐光啟指出的問題非常嚴重,首先是兵力不足。在冊兵力10600人,實際只有6837人,加上臨時拼湊應付檢查的也才有7500人。其中,能抗得動槍的不到2000人,勉強能牽牛拽馬、種田修城的不過4000人,真正能訓練成軍的,才有一二百人。一個師的兵力,能打的連一個營都沒有,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嗎?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其次是軍餉微薄。明朝邊軍的軍餉少的可憐,普通大頭兵一個月只有一兩石米,折算成銀子都不到一兩。士兵們拿著這些微薄的軍餉,既要訓練還要賣命,連自己都養不活,怎麼讓他們為國效力呢?事實上,明末邊軍將帥吃空餉、喝兵血是常態,戰鬥力主要來源於將帥們私養的家丁,普通士兵不過是用來應付上面檢查充門面的。


清軍對明作戰時為何能以少勝多?明軍裝備之差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最後是裝備低劣。到萬曆朝末年,明軍裝備已經被後金甩了一大截。赫圖阿拉雞鳴山下,匠作營連綿數里,打鐵聲日夜不斷,專門生產鎧甲。後金士兵裝備精良,除了常用鎧甲外,還裝備了面具、護手,就連馬匹都有護甲。反觀明軍,除了前胸後背,其他部位有如裸露,敵人專射面門,一擊斃命。薩爾滸之戰中,總兵杜松、潘宗都是中箭而死的。總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說裝備更加低劣的普通士兵了。

古人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明朝末年,普通士兵年薪不過二十兩,拋去盔甲兵器錢,就只能剩下不到十兩銀子。一個成年男子殺豬賣酒就能輕鬆賺到的錢,為什麼要用性命去換呢?肯當兵的,不過是些流民乞丐,這樣的軍隊輸給清軍、大順軍並不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