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次年二年,明金之间爆发大战,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成为明金之间攻守易势的转折点。


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大战爆发时,明军兵力还是很可观的。明军主将杨镐集中了几乎所有的边军精锐,包括宣府、大同、山西等七镇精锐,还有白杆兵、戚家军、土司兵助阵,再加上海西女真叶赫部、朝鲜军,总兵力达到十一万人。反观后金方面,各旗旗丁不到万人,即便倾巢而出,也只凑出六万人,还不及明军的一半。


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在兵力极端劣势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围剿战。面对四路十余万明军的进攻,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战略,“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歼灭明军主力山海关总兵杜松部,击溃北路军开原总部马林部、东路军辽阳总兵刘綎部,仅南路军辽东总兵李如柏部全师而退。

此战中明军损失惨重,损失兵力四万余人,包括总兵刘綎、杜松在内的将领战死三百余人,枪炮火铳损失两万余,各类骡马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按理说,明军兵力远远多于八旗军,为何会输掉这场大决战呢?


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大家普遍认为,明朝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后金。其实不然,萨尔浒之战后,名臣徐光启奉命前往通州督练新军,回来后上书万字长文,指出边军存在的种种弊端,忧心忡忡地表示:再不整顿军备,恐怕就要重演靖康之耻了。


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徐光启指出的问题非常严重,首先是兵力不足。在册兵力10600人,实际只有6837人,加上临时拼凑应付检查的也才有7500人。其中,能抗得动枪的不到2000人,勉强能牵牛拽马、种田修城的不过4000人,真正能训练成军的,才有一二百人。一个师的兵力,能打的连一个营都没有,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


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其次是军饷微薄。明朝边军的军饷少的可怜,普通大头兵一个月只有一两石米,折算成银子都不到一两。士兵们拿着这些微薄的军饷,既要训练还要卖命,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让他们为国效力呢?事实上,明末边军将帅吃空饷、喝兵血是常态,战斗力主要来源于将帅们私养的家丁,普通士兵不过是用来应付上面检查充门面的。


清军对明作战时为何能以少胜多?明军装备之差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是装备低劣。到万历朝末年,明军装备已经被后金甩了一大截。赫图阿拉鸡鸣山下,匠作营连绵数里,打铁声日夜不断,专门生产铠甲。后金士兵装备精良,除了常用铠甲外,还装备了面具、护手,就连马匹都有护甲。反观明军,除了前胸后背,其他部位有如裸露,敌人专射面门,一击毙命。萨尔浒之战中,总兵杜松、潘宗都是中箭而死的。总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装备更加低劣的普通士兵了。

古人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在明朝末年,普通士兵年薪不过二十两,抛去盔甲兵器钱,就只能剩下不到十两银子。一个成年男子杀猪卖酒就能轻松赚到的钱,为什么要用性命去换呢?肯当兵的,不过是些流民乞丐,这样的军队输给清军、大顺军并不冤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