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張雲雷,新京報進行痛批,濟南時報則探討其對濟南曲山藝海的啟示,你如何評價?

讀劇慧眼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段話挺有感觸,說一個張雲雷,把去酒吧的小姑娘們吸引來了德雲社,不去酒吧聽音樂喝酒了來聽張雲雷唱曲,而且還唱出了演唱會效果,而且還跟著唱!

所以

新京報搞笑的吧

1.第一段舉得例子,意思是喜歡張雲雷的觀眾啥也不懂,不學無術,讓人啼笑皆非了麼?觀眾可不是軍閥,也沒逼張雲雷幹什麼愚蠢的事來吧

2.喜歡張雲雷的觀眾可不是不學無術,張雲雷唱的好聽,觀眾喜歡,而且還會跟著唱,人並不是什麼都不懂

3.捧場方式有什麼錯,你憑什麼管?張雲雷和觀眾有什麼錯

張雲雷有這個才華,人沒幹啥違法犯罪的事,唱探清水河唱出了演唱會的效果

觀眾喜歡,觀眾有合理表達喜歡的方式,也沒犯法,你並什麼管觀眾怎麼捧,再說你管得著麼?

請問礙著你新京報什麼事了

4.如果不是張雲雷,誰會聽探清水河這類曲藝,藝術落寞了也沒看你做了什麼吧?他對傳統文化的貢獻不比你新京報低吧,

5.你新京報說人張雲雷包裝方式這了那了,你倒是包裝自己給我們看看啊,這個世界很公平的,就怕你沒那才華


電影炒石蔬


經過廣大網友的分析總結,《新京報》發文批張雲雷,實際上就是湊過來蹭張雲雷和德雲社的WIFI。因為最近郭德綱實現了“四國七城”商演,人氣大漲,而小辮兒張雲雷最近火火得沒邊了。德雲社賺得盆滿缽滿,卻沒訂報紙,這樣是不對的,所以......。

同樣是地方性報紙,濟南時報從張雲雷的“熒光棒相聲”中看到的是另一番感想和啟發,希望能從中獲得點什麼對山東曲藝的繁榮能有幫助。同樣是媒體,一個就知道胡亂指責、批判,一個謙虛謹慎、探索求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一個有良知和公知的媒體,應該傳播正能量、多做多發表對行業有益有幫助的文章,而不是逮住相聲演員返場唱段《探清水河》時,臺下觀眾舞動熒光棒——這種無傷大雅的細節,無限放大做文章。又是拿《探清水河》的前身後世展開了大篇幅批判,深怕別人不知道其“學富五車”,賣弄風騷。這種報紙,哎,套用趙本山在春晚小品的一句臺詞:“快點寫吧,村頭廁所沒紙了。”

是誰規定相聲表演時臺下觀眾不能舞動熒光棒?一旦舞動了,相聲演員就變成了“偶像明星”?又是誰規定相聲演員不能成為偶像明星,還要轉行?

那些不會太平歌詞、“說學逗唱”學不全的所謂相聲演員,《新京報》為什麼不去質疑呢?那些穿著西裝說相聲的相聲演員,《新京報》為什麼不去質疑呢?

用網友的話就是,《新京報》是看到張雲雷最近很火,紅眼病犯了,又不好明說,才這麼酸溜溜的寫一篇2600多字的文章,刷刷存在感罷了。


岑詮


同樣是報為啥新京報你這麼優秀呢?

站在“反三俗”的制高點對德雲社的種種行為進行批判和指責,這行為僅僅是為了所謂的“高雅”嗎?



不,依我看來更多的是蹭其熱度沒下限,觀其德雲社之前的種種,只要有點熱度新京報畢然發文感慨,從開始的岳雲鵬到後來的郭德綱,直到小辮張雲雷,可以說德雲社有熱度的人都被蹭了個遍,下一個是誰恐怕就是郭德綱說了算,他要捧誰?



那麼新京報畢然會貼著臉往上蹭,這樣沒底褲沒下限的官方自媒體,是不是存在的很尷尬啊。

拋開聽相聲帶不帶熒光棒的問題不談,就說張雲雷走不走流量鮮肉的路,這個新京報你就沒必要操心了吧,畢竟人家張雲雷靠實力圈粉(真唱真顏值),而且說的相聲讓一大票觀眾拍手稱快,自發掏腰包拿出熒光棒來嗨節奏,反觀娛樂圈那麼多烏煙瘴氣的事你報道,天天追著德雲社不放,這居心實在是叵測,讓人不得聯想到某曲協和你是否是穿上了同一條褲子。



說完新京報在對比下濟南時報,同樣是聽相聲帶熒光棒,流量鮮肉的話題,濟南時報的話鋒卻轉的相當高調,那句“粉絲始於顏值陷於才華”把觀眾的內心剖析的很透徹,證明觀眾並不是膚淺之人,藝術的創新需要有人引領。



就像當初的相聲捧逗之間總有一些古板和單調,直到耍賤賣萌的岳雲鵬上線,觀眾才對相聲有了新的認知。



而現在的小辮張雲雷創新出一種新的相聲模式,也算是在摸索中走向成功,就像濟南時報做說“夯實的基本功成就了現在的張雲雷”,不難看出他不是繡花枕頭,有真才實學才走出今天的腳步。



所以新京報的作為實則是在自己打臉,明明帶動相聲是他們,最後還要批判他們的過於作為。


迷影生活


昨天看完《新京報》的評論文章後,百思不得其解,心裡納悶《新京報》怎麼無端批評起張雲雷了呢,難道張雲雷吃他們家飯沒給錢?還是蹭了他們的網?正當我尋思的時候,我一看日曆,心頭立馬拔雲見日,原來已經到了12月的月底了,這可是報刊每年衝量的關鍵時刻啊,如果哪個部門完不成任務,年終獎極有可能被剋扣,而且還有可能被罰打掃廁所。

原來不是針對張雲雷啊,而是整個德雲社,在這方面我必須批評一下德雲社主要負責人郭德綱同學,雖然你只是一個小學生,但也需要加強日常的學習啊,不能因為自己是小學生就自曝自棄放鬆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啊,學習的營養從哪裡來啊?當然首選《新京報》!

所以,在此強烈建議郭社長,將《新京報》作為該社的主打報刊,而且每天早上上班之後什麼都不要幹,第一時間組織學習《新京報》,對報道的內容要逐字逐句的進行學習,必要時還要寫讀後感讀後評,要入腦入心,要帶著感情的看帶著責任的讀帶著使命的品,我相信你們閱讀一年《新京報》之後,其水平肯定要上一個新臺階,起碼要在現有小學生的基礎上順利進入初一。

另外,我還建議德雲社在演出賣票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賣一贈一活動,凡購票者入場即得一份當日的《新京報》,同時,還要把唱歌的時間留出來,用讀報的方式來代替唱歌這種低級趣味的相聲模式。


元芳有看法


新京報純粹是架秧子起鬨呢,對於傳統曲藝相聲,誰規定在現場必須要安安靜靜?臺上臺下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啊。因此,從新京報的觀點來看,傳統曲藝就要保持傳統,不能從形式上推陳出新,而現場的互動方式也不能變。難道真不能變嗎?隨著時代的發現,什麼都有可能變,這就是事物動態的發展過程。

而濟南時報則顯得較為客觀,只是用探討的口吻針對張雲雷現象進行討論。創新不僅指藝術本身的內在突破,同樣也有外在形式上的變化。而現場觀眾揮舞熒光棒就是外在形式上的變化,並且把現場氣氛調整的很好,有何不可呢?從創新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只要不影響相聲表演過程和完整性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給年輕人試水的機會未償不是好事。而觀眾也會從體驗中去做分辨,如果張雲雷所搞的現場形式影響了觀眾聽相聲本身,如噪音太大,根本無法聽清楚相聲表演的內容,恐怕真正聽相聲的人立馬就會走人,誰願意花錢買了票來受這個噪音干擾啊。而如果大家既能聽好相聲,又能感受現場良好的氛圍,這本身不就是好事嗎?


韓國成老師


這就是差距,同樣是媒體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針對張雲雷的走紅,兩個地區,兩家媒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新京報對於張雲雷的口誅筆伐,像極了一個小怨婦在無病呻吟,小小的熒光棒刺激了新京報編輯們的牙線,拿出侯大師的代表作《關公戰秦瓊》來諷刺觀眾不懂傳統藝術,又鞭撻了張雲雷不能正確引導粉絲們的行為,還堂而皇之拿出郭德綱調侃張雲雷“把相聲專場開成了演唱會”的話來給自己的觀點加碼。



而濟南時報卻從張雲雷的走紅聯想到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鎮濟南,改怎麼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國的曲藝藝術。文章詳細分析了張雲雷的走紅真正的原因,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給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的濟南相聲事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而且文章中明確提出,粉絲對於張雲雷“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只有夯實的基本功”才是張雲雷走紅的真正原因。



在郭德綱出現之前,相聲沒落是不爭的事實,而某些媒體卻往往忽略了這個事實,對於郭德綱的崛起從一開始的不屑一顧認為只是曇花一現,後來德雲社火爆全國這時候這些人開始惶惶不可終日,開始了對郭德綱的口誅筆伐,當他們發現從相聲專業方面根本不可能撼動郭德綱的地位時,就開始從相聲之外的手段進行攻擊。現在開始了對郭德綱已經走紅的徒弟們進行雞蛋裡挑骨頭了。其中目的目的不言而喻。



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他能做的只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觀眾奉獻精彩的節目,觀眾和粉絲的舉動演員控制不了,也不可能去控制,如果演員真的干預粉絲的行為了恐怕第二天就會出現“耍大牌”的消息了吧。

媒體有監督評論的權利,對於自己看不慣的事件可以去評論提意見,但是最起碼要做到一點“有理有據”,不能無病呻吟。給觀眾們一個正確的導向,一個小小的熒光棒都能上綱上線,真不知道底線在哪裡了。而且作為一個主流媒體站隊立場太明顯,新京報真應該向濟南時報的編輯們多學習一下,通過這個事件給行業能帶來什麼思考,能讓這個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才是一個有良心的媒體所應該持有的標準立場。


觀相聽聲論江湖


首先,看題目,一個是新京報談偶像問題,一個是濟南時報探討津南曲山益海的啟示。從題目就看出來一個是外行的不平,一個是內行的探討。

其次是倆個報紙著眼點不同,沒有明確的規定熒光棒在什麼地方,什麼場合,什麼人員身上用吧。新京報屬於主觀臆斷,認為熒光棒就該給偶像用,這個邏輯讓人莫名其妙。而濟南時報則是相聲這個藝術形式出現新的現象的探討。給人的感覺一個是憤青冒充內行,胡言亂語,好像是一個不懂相聲的人在說相聲應該怎麼演,很可笑和可氣。感覺利用話語權亂說。而濟南時報則深刻的多。

其實,相聲尤其是劇場相聲講究的是互動,不單單的是語言,也包括氣氛,眼神等等的互動,郭德綱老師多次說不在劇場說相聲就不知道啥叫相聲。就是講的好多人沒在小劇場演過不知道怎麼互動,現場出了情況沒法處理。

楊少華的兒子,楊義一次公開場合就說現在許多相聲名家就知道收徒弟,收了徒弟不教,不知道是不會還是怎麼回事,反正能場面挺熱鬧就是沒有活,也不坐科。就差說矇事了。

好多相聲名家的弟子和孩子什麼都做,就是不說相聲,為啥呢?相聲做起來太難了。所以還是奉勸對德雲社有看法的想盡一切辦法多角度找毛病的人,閉口吧。

最後我想問下,熒光棒怎麼用才算符合新京報的期望呢?


雨兒觀世界


我就喜歡你嫉妒我,但又無可奈何一副作死的樣子



東八時區


一,張雲雷沒做錯什麼,一沒吸毒二沒偷稅漏稅

二,粉絲賣票進場,沒違法,只是揮揮螢光棒,法不禁止即可行。

三,任何媒體都有權力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過,新京報似乎有點喪失理智了。

那麼多演員偷稅漏稅,那麼多演員吸毒,那麼多電視臺推崇娘炮,你新京報怎麼不怒髮衝冠啊!


毛火榮


改革開放都已經40個年頭了,居然還有人寫這種東西,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什麼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不違反四項基本原則、不違反黨紀國法的前提下,讓企業自己決定自己的經營方式、換句話說,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死。


計劃經濟呢,就是由中央計劃部門給各個企業下任務,你今年生產五百萬雙襪子,他今年生產六百萬個暖壺。不用考慮銷路,反正生產出來都交給中央統一調度。

這兩種經濟體制,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合理性。


但是我看不慣的是,在市場經濟下,你用計劃經濟的思維,卻偏偏還不承擔計劃經濟的責任!

一個演員,演出什麼、用什麼方式演出;一群觀眾,追捧哪個演員、用什麼方式追捧——這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賠了、賺了,都是演員自己的事情。

你弄八個評論家、十二叫獸、一百零八家媒體,給人家指路——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嗶嗶一大堆,人家按你說的改進了,賣不出票錢,你們這幫叫獸能把票錢補上嗎?

走自己的路,愛說誰說誰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