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個個是才女,夫婿個個是大家,子孫後代個個有出息

"合肥四姐妹”個個是才女,夫婿個個是大家,子孫後代個個有出息

民國世家,除了站在權利頂端的“宋氏三姐妹”,還有文化界聲明卓著的“合肥四姐妹”,她們分別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別嫁給了崑曲大師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每位都非常了不起。也印證了曾在張家辦的樂益女中教書的葉聖陶那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合肥四姐妹”個個是才女,夫婿個個是大家,子孫後代個個有出息

“合肥四姐妹”

四位才女都氣度高貴,被譽為是“最後的閨秀”;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他們的子孫後代又怎麼樣呢?是否也像他們父母親一樣才華橫溢,在某個領域頗有建樹呢?小編為您帶來“合肥四姐妹”後代子女的故事。

大姐張元和,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雖當時他們的結合被認為“張元和下嫁顧傳玠”“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但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1948年夫婦雙雙去臺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世,後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生有女兒顧珏、兒子顧圭。顧珏取名,源於父親顧傳玠所認為的“女兒可貴,應以雙玉為名。”可命運作弄的是,被張元和的好友凌海霞帶至上海撫養,甚至還改了名、跟她姓,叫凌宏。分別31年後在美國母子才第一次見面。後母女雙雙定居美國。顧珏(凌宏),在上海讀了復旦大學,分配到北京溫泉的一家儀器廠工作。後來凌宏嫁給和統(和的父親是鐵道部總工程師)。後隨丈夫一家移居美國。顧圭(顧明德)比姐姐小2歲,名字也來源於“圭,玉的意思”。因為大女兒的原因,張元和自然把對女兒的愛轉移到兒子身上。有孫顧嘉玲、顧嘉俊。

“合肥四姐妹”個個是才女,夫婿個個是大家,子孫後代個個有出息

周有光和張允和

二妹張允和,嫁給了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本人著有《最後的閨秀》、《崑曲日記》等書,並續辦家庭刊物《水》雜誌。獨子周曉平,1934年4月出生於上海,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學蘇聯,是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大氣對流動力學和天氣數值模擬研究的先驅,是暴雨和強風暴數值模式研究的開拓者,也是我國中小尺度天氣動力學及其數值預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幸的是,在剛剛為父親過了110歲生日後去世,父親周有光“三更醒後會為兒子流淚”。孫女周和慶,是軟件工程師,從小爺爺帶大,對爺爺很有感情,“110歲的著名學者周有光由55歲獨孫女照料”深受大家讚譽。

“合肥四姐妹”個個是才女,夫婿個個是大家,子孫後代個個有出息

沈從文、張兆和一家

三妹張兆和,嫁給了著名作家沈從文。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師大二附中教師和《人民文學》編輯。長子沈龍朱,1934年11月出生於北京。小時對錶哥黃永玉十分景仰,曾拜黃永玉為師學畫畫。1957年被劃為“右派”。1979年初“右派”問題獲得糾正。他在沈從文身邊生活時間很長,參與《沈從文全集》編輯工作,對父母有獨特的理解。次子沈虎雛,1937年5月出生,畢業於北京業餘機械學院。曾任北京第一機床廠技術員,長征機床廠工程師。後任職於北京輕工業學院(現北京工商大學)。兼任《沈從文全集》常務副主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沈虎雛的女兒沈紅,在沈從文全集書信卷中提到很多的一個孫女。小時文筆很好,北京大學畢業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主要做社會調查和扶貧工作,數度深入雲貴邊境最偏僻的苗族地區考察,她的事蹟上過《中國青年報》。1993年寫的紀念爺爺的散文《溼溼的思念》深受好評,曾入選北京高考試卷。沈龍朱的女兒沈帆,是漫畫家。

“合肥四姐妹”個個是才女,夫婿個個是大家,子孫後代個個有出息

“最後的才女”張充和

四妹張充和,嫁給了著名漢學家傅漢思。傅漢思在漢學界有著很高評價。在其逝世時,耶魯大學的訃告中評價他“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以及漢語的研究為人所熟知”。在1949年隨夫君赴美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他們育有2個子女,中文名叫傅以元、傅以謨,據說這兩個孩子都是抱養的。受母親影響,從小喜歡崑曲。關於他們的資料,鮮有記載。

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張充和2015年6月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有意思的是,張氏四姐妹都高壽,張元和(2003年去世,96歲),張允和(2002年去世,93歲),張兆和(2003年去世,93歲)。張充和的去世,預示著歷史上的“張氏四姐妹”成為了歷史。雖然他們的後代,沒有像他們父母一樣光彩奪人,但是總的來說,畢竟出生名門,受基因的遺傳和從小耳濡目染的影響,“張氏四姐妹”的子孫後代也還是很有出息的。她們和她們子女的故事會一直流傳至今,為後人津津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