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都已經打倒莫斯科了,為什麼日本都沒有出手幫一下德國?

琅琊利劍


看看實力對比,吃力還不討好的活兒為什麼日本人會幹?

1941年6月,德國及其盟國以550萬兵力的史上最龐大的戰略重兵集團進攻蘇聯,蘇聯損失慘重,近乎滅國的情況下,蘇聯遠東如何呢?

在德國人發動蘇德戰爭時,遠東蘇軍有70萬兵力,1萬門以上各種火炮迫擊炮,3000輛以上坦克,防禦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

日本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失敗後,加強了在東北的駐軍,關東軍達到30萬以上,而在世界局勢愈發不穩定的時候,1941年關東軍已經有100萬兵力。

可是日本的工業底子對東亞地區的農業國是碾壓但是對歐美諸國就是孩子,日軍無力組建大規模裝甲部隊,陸軍裝備比對面的蘇聯遠東軍稍遜一籌,而且關東軍的重要目標不是進攻而是保護東北這個日本的最重要的工農業基地,失去東北可以說日本人無力支撐任何一場戰爭。

所以即便日本和德國同時出擊,日本人也不可能派出全部兵力進攻,更嚴重的是日本在蘇聯遠東軍以逸待勞的守勢下和裝備劣勢下付出的傷亡和日本能從蘇聯得到的東西不成正比,從1939年開始“北上”已經被日軍大本營徹底棄置,“南下”才是日本最快得到維持戰爭的資源產地的方式。

莫斯科會戰最激烈的時候,蘇聯遠東軍居然增兵至134萬人,而且這個數字在之後三年裡沒有低於115萬,對納粹的陸軍可能蘇軍只能打出3換1的戰損比,但是對於日軍來說,從未少於以一百萬的遠東守軍是個根本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日軍大本營高層是比較瘋狂,但是並不傻,南下一拼還有希望,北上純屬死撞南牆不回頭的白痴行徑。


歷史區的哈士奇


首先其實德國看不起日本,進攻蘇聯等行動,都沒有通知過日本。導致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英軍就說德國做什麼都不告訴我們,那我們也沒必須理會德國。

德國陸軍本身認為自己就可以在幾個月時間打敗蘇聯,根本不需要日本來分享這個巨大的榮譽。但是到了1942年以後,德國陸軍發現,要想徹底打敗蘇聯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希特勒就多次召見了日本駐德國大使,但是東條英機卻認為德國沒有辦法打敗蘇聯。

蘇聯的實力還很強,最好的辦法是談判媾和,穩定住東線,把主力集結到西線防止美英反攻。另一方面,使東京有些忐忑不安的是根據三國條約,日本有義務支援德國,而德國卻沒有相應的義務在對蘇問題上支援日本。同時日本認為德蘇開戰意味著日本可以從北方蘇聯的沉重壓力下解放出來,這時可以趁機南下,建立自給自足的態勢。

日本陸軍省對德蘇戰爭的看法,並不象德國領導人所說的那樣樂觀。陸軍省認為,解決北方問題勢必需要大規模地行使武力,為此所需的戰略物資,尤其是液體燃料實際上必須求之於南方。意思就是日本陸軍如果北上,就需要動用大兵團,需要大量燃料,但是如果不南下奪取石油,日本陸軍其實沒有能力北上。說白了就是資源不夠,沒有那個實力。


深度軍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災難性的戰爭,全球成億萬的人受到牽連。

德國戰車為了報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之仇,戰爭狂人希特勒在歐洲悍然發動了侵略,波蘭、法國、荷蘭、英國等一片火海,又向歐洲最大的敵人蘇聯發動了閃電戰,又路攻城拔寨殺到了莫斯科城下,攻下首都莫斯科,蘇聯基本上就亡國了!可是,那時正好寒冬到來,生活在溫暖溼潤的歐洲大陸的德國人哪裡受得了這個冷,加上戰線太遠,補結困難,德國戰車只好暫停攻城計劃,禦寒保命,等待來年再戰。

另一方面,作為德國的軸心國盟友的日本,也在亞洲戰場和中國軍隊陷入絞著。日本軍隊也是一樣,不但侵略中國,還把戰火燒到了東南亞國家,甚至突然襲擊了美國珍珠港,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

兩個法西斯國家一樣,都是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德國想稱霸歐洲瓜分世界,日本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移民中國大陸,野心都是昭然若揭。

當德國朋友在莫斯科城下忍受天寒地凍時,日本也遭到了來自美國的打擊。在中國大陸,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把日本鬼子拖進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不斷的打擊日本鬼子,粉碎了鬼子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日本鬼子只能龜縮進城裡,不敢出城應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隊自己尚且兵力不足,哪裡還能抽出兵力馳援德軍?

法西斯主義的侵略行為也徹底激怒了美國!美、英、法、蘇、中等國結成了同盟國,美國向它們提供糧草彈藥,出動軍隊參與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莫斯科一戰,德軍一敗塗地,希特勒在地下室中飲彈自殺,盟軍戰領德國。

美國騰出手來,命麥克阿瑟為太平洋遠征軍總司令,自西向東撲向日本本土;蘇聯紅軍百萬大軍直奔中國東北,把關東軍打的落花流水。中國軍隊全面出動,內外夾擊。1945年9月1日,日本投降。

在東亞戰場上,日本人尚且自顧不暇,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千里馳援德國盟友,在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下,日本軍隊難逃覆滅的命運


狗年旺旺9262


日本雖然與納粹德國同屬一個陣營,但從根源上講他們也只是有著利益關係的“酒肉朋友”罷了。既是酒肉朋友,那麼幫不幫忙自然得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得失。儘管蘇聯也是日本的大敵,但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與蘇聯開戰只能是一樁賠本的買賣,最後也會白白便宜了德國人,而這顯然是日本人所不願意的。

▲紅場閱兵

西伯利亞資源匱乏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他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他國的自然資源。然而蘇聯的戰略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在西伯利亞地區既沒有石油也沒有糧食,這自然不適合“以戰養戰”的日本。況且即便日本真的幫了德國的忙,打敗了蘇聯,希特勒難道真的捨得拿出高加索油田和烏克蘭“糧倉”與日本人平分麼? 而且萬一分贓不均,打了起來,豈不是更傷“感情”?

▲太平洋戰爭盟軍攻勢圖

東南亞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裡不僅有著豐富的戰略資源,還可以免去與人分贓的麻煩。只要佔領這些地區,日本就可以迅速地獲得回報,從而將“以戰養戰,瓜分世界”策略進行下去。總之一句話,“北上”遠沒有“南下”來得實惠!

諾門罕戰役的陰影

1939年,日本開始試探性地“北上”,最後日蘇雙方在諾門罕爆發了相當規模的武裝衝突。在蘇軍的鋼鐵洪流下,狂傲的日軍很快就敗下了陣,從此再也不敢輕視蘇聯紅軍。諾門罕一戰日軍損失6萬餘人,此後日本便徹底放棄了進攻蘇聯的念頭,並與蘇聯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


▲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炮兵陣地

日本政府對陸軍信心不足,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考量,最終讓日軍決定放棄北上進攻蘇聯的計劃。日軍的這一決定讓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莫斯科戰役的走向:戰役的關鍵時刻,35個遠東師的出現直接打破了蘇德的力量對比。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歷史文齋


其實,在德國出兵時,是想讓日本同時出兵,以達到東西夾擊蘇聯的態勢,然而,此時的日本已經無力發動對蘇戰爭,或者說是沒有底氣去發動。這些都源於1939年的一次戰爭~“諾門坎戰役”。蘇聯通過此次戰役最終將日本打服,以至於日本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此次戰役的勝利既打服日本,對其起到震懾作用;又可以抽調西伯利亞方面的部隊對莫斯科進行支援。要知道,德國進攻莫斯科時已經是蘇聯的隆冬時節,而且當年的蘇聯,冬季出奇的冷。而西伯利亞方面的援軍由於長期在寒冬裡訓練,對此已經習慣了,故而可以作為生力軍去支援莫斯科戰場。

所以說日本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諾門坎戰役”的陰影還揮之不去。


縱橫捭闔2011


莫斯科保衛戰從1941年10月打到1942年1月,日本人的太平洋戰爭從1941年12月打到1945年亡國,中間還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工業產值大量依靠滿洲、華北、內蒙、山西的資源和工業,他們哪裡願意對蘇開戰?

日本人的戰略在二戰時期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亂”,左右搖擺混亂不定,海軍陸軍兩派爭權奪利互不服氣,直接鬧得國家政策也是亂七八糟,就像一個半瘋的精神病人,既有自己的合理訴求,又有神經質的抽搐亂舞,結果就是短於戰略的日本人活生生把一把好牌打爛了。

日本人在對蘇問題上其實是分為兩個派別的,許多海軍系的將領支持對蘇作戰,聯合英美。而陸軍系的則堅持擴大對華戰爭力度,並南下與英美爭奪南太平洋的利益。

以海軍派方面的米內光政首相內閣來說,他們一直強調的主體就是親美,山本五十六也是這方面的堅定支持者。米內光政甚至當著面在內閣會議上說出“為什麼要幫德國人打美國人,應該幫美國人打打德意才對吧!”的話語。

此舉氣得杉山元辭去陸相,還表示陸軍要讓這把椅子永遠空著。因為陸軍系統的強烈反對,海軍方面不得不做出讓步,讓米內光政解散了內閣並辭職。

這種讓步做出的一個妥協就是日軍攻打蘇聯,這是“北向”派系包括米內光政最渴望做的事。表面上看這只是進攻方向,實際是日本內部妥協的結果,這樣既可以滿足北向派系的政策,又能滿足海軍中“不攻擊英美”的態度,還能滿足陸軍系統“德意聯盟”的心態。

簡單點說——蘇聯在這種情況下成了日本國內最合適的攻擊目標。

日本在1939年製造了“諾門坎事件”,導致了諾門坎戰役的爆發,這場戰爭日本人可謂是精銳盡出,信心滿滿。

結果卻讓日本人大跌眼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世界越來越令人摸不著頭腦,蘇聯人拿機械化優勢和瘋狂的火力將日本人打了個一敗塗地。雖然在交換比上日軍還佔了點上風,可這種作戰方式還是深深的刺激了日本人,關東軍和各日軍精銳都對蘇聯產生了恐懼。

在短時間內,蘇聯人強悍的戰鬥力讓日本人產生了退卻,日本國內海軍和陸軍都傻了眼,他們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失敗也不該敗的如此丟盔棄甲,那些被蘇軍打敗的部隊普遍喪失了士氣,而非中國戰場上那種雖敗尤勇的模樣。

更讓日本擔心的是,如果蘇聯全面介入中國的戰爭怎麼辦?那些機械化的蘇聯部隊讓資源稀缺的日軍抄都抄不來,日本海軍對廣闊的亞洲北部大陸也無可奈何。不說與蒙古高原相接的漫長區域,光就滿洲區域都非常危險。

這裡是日本計劃中的“國本”,是日本人好不容易才搞到的“新墾地”,是大和民族最渴求的大陸國土。

中國人究竟是怎麼樣的成色,打過仗的日本人都清楚,中國人不怕死,只是落後的國家讓他們死得無法有價值。只要蘇聯人提供足夠的武器,人數眾多的中國人可以洪流一樣將日本人吞噬。

於是日本人徹底的慫了,在全盤考慮中,他們無法與蘇聯人展開拼死的大戰,否則首先那些通過蒙古高原攻擊中國西北的部隊就得完蛋,常年規劃的對華戰爭也將從泥潭變為墳場。他們沒辦法與蘇聯真正的對抗,那樣將喪失掉滿洲和大半個中國佔領區,還會讓中國的戰局變得更復雜。

日本人不願意拿在中國的戰局和既得利益冒險,這樣哪裡敢與蘇聯大戰?他們不僅不願意與蘇聯開戰,反而不斷與蘇聯重新修好關係,讓蘇聯掐斷了對華援助,更聯合起來跑到庫頁島開採薩哈林油田。

日本人的目的很簡單,對華戰爭是永久的核心,所以不容有失。他們在1941年4月13日語蘇聯簽訂了5年為限的《蘇日中立條約》。顯然這方面蘇聯和日本都做好了工作,他們的利益此時保持了一致——穩定的後方。

自此以後,日本的作戰核心變成了“新南向政策”,因為日本人發現了比中國更肥的大肥肉——東南亞地區因為歐洲戰事吃緊,導致地區的英、荷、法等殖民勢力都出現了統治真空。日本人搶奪加里曼丹地區後可以獲得夢寐以求的超大型油田,搶奪緬甸等地區後可以包抄中國的後方;搶奪新、馬、泰地區後更是可以佔據世界咽喉,他們甚至發起了美夢,幻想著通過新幾內亞作為跳板,殺上大洋洲。在亞太地區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

再加上當時美國對日本鋼材、石油出口的停頓,日本人頓時將東南亞作為了自己孤注一擲的戰略方向,反正橫豎就是懟美國,與其讓美國人通過資源輸出給拿捏在手中,不如拼死一搏將東南亞搶到手裡。當時的美國雖然工業實力很雄厚,軍事實力卻並不顯山露水,在日本人看來,這就是一隻菜雞,哪有蘇聯人恐怖?

後來的事兒就不用說了,日本人在1941年12月7日轟炸了珍珠港,然後一頭扎進了血雨腥風的太平洋戰爭中,他們哪裡還有工夫去幫助德國人懟蘇聯?薩哈林產出的那點石油可是日本人戰爭中最可靠的供應保障。


王司徒老百科


首先,在1939的“諾門坎”戰役中,朱可夫元帥已經把鼓譟“北進”的日本人打服了,日本高層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北進”戰略。

其次,日本有能力進攻蘇聯的只有當時在東北的關東軍,但是當時其他戰場的形勢不容樂觀,很多關東軍都被抽調到其他戰場去作戰了,關東軍在東北就只剩下一個空殼子,根本無力進攻蘇聯。

第三。日本高當時正準備發動針對美國的珍珠港襲擊,無暇籌劃進攻蘇聯。

第四,德軍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蘇聯已經進入了冬天,蘇聯的冬天是很恐怖。日本人心裡清楚,而且從中國中國東北到蘇聯要經過寒冷的西伯利亞,好幾千公里的距離,主要靠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如果關東軍真的進攻,肯定也要走西伯利亞。蘇聯人當時只要破壞一下鐵路,日本人就無法實現進攻。日本人心裡清楚,所以他們不會自己犯傻。


政史琴話


日本人不協助德國進攻蘇聯說明:

1.日本政客的國際政治水平遠高於現在充斥於網絡的噴子!

2.日本政客清楚的知道:一旦共同敵人不存在了,原來的盟友很可能就是敵人!二戰後同盟國的敵對化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3.日本政客知道:過早擊敗蘇聯,則德國受益更多!

4.日本政客知道:一旦共同敵人沒有了,而日德之間又反目成仇,日本根本就沒有勝算!

5.日本政客清楚:最佳策略是--向南發展壯大自己,坐等蘇德互耗,伺機收拾殘局!

綜上所述,那些認為日本沒有大局觀的噴子應該清醒了!

日本之所以不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是由其侵略戰爭的自私性決定的!

就算侵略戰爭一時得逞,最後仍然難免失敗!

而且無論他們怎樣預防,也是防不住失敗命運的!


管欽政


以歷史來講,德國進攻蘇聯且攻擊前線到達莫斯科附近時。日本此時大部分的陸軍軍事力量陷於中國,且陸海軍的戰略分歧較大,敵對性大於外敵。至前日本與蘇聯在諾門坎的戰鬥使日本認識到蘇聯的強大,而且蘇聯還在遠東保持有相當大的軍事力量,即使在德軍在蘇聯戰場上橫掃蘇軍,日本的關東軍在遠東更多的還是在防守,在此期間還修建了東寧要塞群,海拉爾要塞群等防備設施。更重要的是日本國內的戰爭潛力和軍事能力達不到進攻蘇聯的能力。只能攻擊戰鬥意志薄弱的英,法,荷來掠奪資源,碰上有強大能力的美國便以卵擊石。即使在軍事力量站優勢的中國大陸,也因為中華兒女的強大抵抗力而難以成功。以日本一國之力攻打落後的中國都尚且困難,更何況攻擊比中國戰略更深,軍事力量更強,工業能力強大,整體實力更強的蘇聯。


郭小曌


日本已經沒力量出兵相幫了。

它的關東軍精銳都調到太平洋戰爭戰場上與美國作戰去了。關東軍剩下一點老弱病殘丙級師團維持了。

當初有八十萬精銳,其中就有西攻蘇聯打算。無奈中國戰場拖住了它。後面它打美國,更幫不了德國的忙了。珍珠港是美國使出的苦肉計,目的就是為了對日德宣戰,有個名目。所以日本向美國動手時,讓希特勒不但對日本支援無望,還拖累自己要幫日本向美國宣戰。所以珍珠港戰爭爆發時希特勒大發了脾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