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人的故事,見證著三湘鉅變的歷史豪邁與時代強音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這五個人的故事,見證著三湘鉅變的歷史豪邁與時代強音。

12月10日,湖南省改革開放40週年慶祝大會召開。

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鑄就了湖南發展史上的巨大輝煌,譜寫了湖南現代化建設的美麗篇章。

改革開放的40年是歷史性的40年,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在回顧時連用“七個歷史性”來概括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史詩:

湖南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對外開放取得了歷史性進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歷史性提升,湖湘文化實現了歷史性發展,民主法治取得了歷史性進步,黨的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在今天這場鼓舞人心的慶功會上,五位來自不同行業的代表做了主題發言,他們的講述有如“春天裡的故事”,見證著三湘鉅變的歷史豪邁與時代強音。

1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一顆湖南種子的“改革開放史”

我1930年出生在北平,少年時期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從8歲開始,就跟隨父母顛沛流離,從北平到武漢、從武漢到湖南到重慶,沿途看見的是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和燒殺搶掠,動盪的生活在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奮發圖強的種子。

從1960年起,我開始進行水稻種植試驗,在不斷試驗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良種的重要。

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也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論斷,這讓我非常激動,我感到“科學的春天”來到了,知識分子有了用武之地,雜交水稻研究和應用將會有一個空前的發展。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更是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改革開放使國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家在吃飽的同時,還要求吃好,這就給我們育種專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雜交水稻雖然誕生在中國,但屬於全人類。“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改革開放為雜交水稻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些年來,國家實施的雜交水稻援外戰略,使雜交水稻迅速走出國門,惠及全球。“一帶一路”倡議更是為利用雜交水稻幫扶沿線水稻生產國家提高糧食產量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幾十年來,我們先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培訓了近萬名農業技術人員,來自亞洲、非洲、拉美及大洋洲的學員在中國學習雜交水稻技術的同時,無不感受到我國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不斷強大、發展,中國人正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幾十年間,我先後出訪印度、美國、越南等近二十個國家,幫助和指導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以及美國大面積推廣。2015年,國外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有600多萬公頃。全世界有16億公頃稻田,如果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每公頃按增產2噸計算,則可增產16億噸,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畫外音】“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粒種子給了國人不斷推動改革開放的堅強信心。

2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

從揭不開鍋到走向全球

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成立於1956年,是原建設部直屬的國家級研究院,1969年三線建設中遷入湖南,中聯重科就是從這個歷史悠久的科研院所走出來的企業。

計劃經濟體制下,科研院所的科研任務和經費由國家下達,科研成果無償轉讓給指定的工廠。到改革開放初期,象牙塔中的科技人員還沒有感受到改革大潮的湧動,畫圖紙、寫論文、評職稱,衣食無憂,兩耳不聞窗外事。

1985年,國家啟動科技體制改革,事業經費逐年削減,最困難的時候,500多人的研究院賬面資金僅有十來萬,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

痛定思痛之後,我們決定破釜沉舟,成立院辦企業,集中資源進行科技成果轉化。1992年,研究院8名科技人員借款50萬元,創立了中聯重科。

在國家沒投一分錢的情況下,技術人員放下身段,租場地、搞生產、談業務,第一次把自己的技術圖紙轉化為產品。由於技術和市場實現無縫對接,產品適銷對路,中聯重科一年一個臺階,短短四年內產值過億元,利稅達4000多萬元。

隨著中聯重科的快速成長,我們意識到,改革絕不能是少了一個計劃經濟體制下傳統的國有科研院所,多了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要通過產權關係將國家、企業和職工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而要進一步改革,就必須對研究院和中聯重科兩個國有主體都進行改革。我們雙管齊下,一方面啟動對中聯重科的股份制改造,讓這個院辦企業成為股權多元化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啟動研究院整體改制,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員工持股,讓研究院實現股權多元化。最後,由中聯重科收購研究院資產整體上市,成為沒有母公司的、獨立透明的上市公司。

從最開始的產品走出去,到現在通過併購、建廠、合資等多種方式,讓資本、產能、管理、品牌、文化一起走出去,融入全球產業生態。我們先後併購了6家歐洲企業,並沿著“一帶一路”打造了9個生產基地、20個貿易平臺、10個備件中心庫,產品覆蓋沿線31個國家。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畫外音】湖南製造從茲始,“工程機械湘軍”從此有了一個叫做中聯重科的湖南企業。

3

華菱集團董事長曹志強:

改開40年鑄就“鋼鐵華菱”

40年來,華菱集團及下屬湘鋼、漣鋼、衡鋼,作為湖南鋼鐵工業的主體、實體經濟的代表,經歷了改革的艱難曲折,贏得了改革帶來的創新活力,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培育了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

40年改革開放,鑄就了鋼鐵華菱。華菱及“三鋼”的40年改革,可以分為“兩個20年”。華菱成立之前的20年,“三鋼”的改革在湖南國企中創造了多個第一。深化國企改革中的利潤留成包乾、“三改一加強”“湘鋼樣板”“漣鋼經驗”“衡鋼做法”等,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湖南鋼鐵人在改革路上的不懈探索。

華菱集團成立以來的20年,實施資產重組整合發展鋼鐵主業、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優化等等,堅持改革不停步,為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與40年前比,華菱產鋼規模由不到60萬噸上升到2400萬噸,增長40倍,從地方中小鋼鐵企業躋身全國鋼鐵前十;資產總額從約60億元上升到1200億元,增長20倍;主要裝備、工藝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昔日低端建材“大路貨”,升級為高端精品鋼材;擁有350多項專利技術,37個品種獲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盃獎。公司今年預計產鋼23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200億元,成為湖南首個千億級企業,利潤和各項經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畫外音】從當年大鍊鋼鐵的自力更生,到今天薄如紙翼的技術改造,華菱鋼鐵就是一部湖南鋼鐵的蝶變史。

4

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

“大河有水小河滿”

1978年到1988年的第一個10年,三一伴隨國家的改革開放一同起步,我們做了三件事——讀書、創業、提出“三個一流”。我和三一的多位創始人都是78年考上大學,畢業以後分配到兵器工業部洪源機械廠。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工廠,我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改革開放。我們相信中國的出路在於改革,而改革的中心環節在於搞活企業。

1988年到1998年的第二個10年,隨著改革開放從南向北、由東向西逐漸深入,國家迎來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但當時的建設工地,基本是進口設備的“博覽會”,中國的產品一出場,就被貼上了“品質低劣”的標籤。當時我們做了兩個重要決定,一是“雙進”,進入大城市,進入大產業,公司從漣源搬到了長沙,業務從產值上億、利潤幾千萬、細分市場佔有率第一的特種焊接材料上退出,全面進入了工程機械。二是把“品質改變世界”作為三一的使命,也就是用極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去改變中國產品的世界形象!

從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7米泵車、全球臂架最長的86米泵車,到亞洲第一臺千噸級全路面起重機,再到全球重量最大的3600噸級履帶起重機等,與國內同行一起,打破了工程機械長期由國外品牌壟斷的格局。

1998年到2008年的第三個10年,我們做了一件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參與股權分置改革。當時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國家之責大於企業之利”,中國可以沒有三一,但是中國不能沒有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為了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三一當時不惜代價,在國家證監會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指導下,我們用自己的小利,換來了成功打響股權分置改革第一槍。股改之後,三一迎來了連續7年平均63%的高速增長,市值最高達到1450億元。這就是改革開放,這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滿”。

2008年到2018年第四個1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一事業進入了發展最快的時期。一是經營業績達到32年來最高水平,利潤上百億、市值上千億。二是根據省委書記杜家毫的要求,爭做“一帶一路”領軍企業,建立了13家海外工廠,業務擴展到128個國家。智利礦難救援,日本福島核洩漏救援,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幾乎所有重大項目,都有三一的設備。

三一隻是湖南民營企業投身改革開放、參與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並且由於積極參與而更加受益。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畫外音】只要投身報國,民企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大地上燦爛如花,三一重工正是改革開放時代進程中制度孕育的一個巨人。

5

古丈縣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

從有女莫嫁牛角山,

到“一村一品”全國範

牛角山村位於湘西州古丈縣南部大山中,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山高坡陡,條件惡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住茅棚屋,圍苞谷杆,點煤油燈,沒有公路,不通水電,一切都是肩挑背馱,當時苗歌唱道“有女莫嫁牛角山,三月米飯三月糠,還有六月無法過,薯藤野菜當主糧”。

雖然家裡很窮,但父親還是決心供我們五姊妹上學。家離學校有幾十公里山路,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帶著粗糧,包著酸菜,揹著柴火上學堂。記憶中,我沒有穿過一次新衣服、新鞋子,全是撿兩個哥哥穿舊的,洗了又洗,補了又補,全家省吃儉用勉強供我讀完了高中。遺憾的是,小妹上初一就輟學了,大妹一天學都沒上。當時,我和全村父老鄉親一樣,最大的願望就是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其他的想都不敢想。

1985年,我以一分之差高考落榜,回家務農,當時已經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父母勤勞,全家齊心,飯有吃的了。改革開放解放了我的思想,堅定了勤勞致富的決心,我打過工,擺過地攤,買了村裡笫一臺拖拉機、摩托車、麵包車,辦過村裡第一個文化娛樂場,開過村裡第一家雜貨店,還當過包工頭,成為80年代末期全鎮第一個萬元戶。

上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我成立了鎮裡第一支工程隊,帶著鄉親們走出大山,到周邊的縣市承包工程,修過路、搭過橋、蓋過樓,憑著肯吃苦、講誠信,得到了客戶的認可,淘到人生第一桶金。這期間,我還先後創辦了古丈縣豐源礦業有限公司、古丈縣龍鼻嘴加油站等企業,在改革開放好政策的激勵下,企業從最初的幾個員工增加到上百個員工,年產值從幾十萬元增加到1000多萬元,讓我圓了“百萬元戶”夢。

1994年,鄉親們推選我當村主任。1998年,我當選了村支部書記。不管擔任什麼職務,我骨子裡始終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一定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一起走上富裕道路。現在,全村通電、通水、通路,電視、電話、互聯網一應俱全,新建了學校、圖書館、培訓中心、便民服務站、籃球場。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笑容更燦爛了,精氣神更足了,思想觀念更進步了,村風民俗更文明瞭,基層黨組織更強了,村莊更美麗了。牛角山村被評為“中國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省脫貧攻堅示範村”。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畫外音】思想變了,天地就寬了;能人有了,脫貧致富的靈魂人物就有了。改革開放說到底更是一場求變善變的思想認識的革命、敢闖敢試的精神脫困的革命。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方位環境綜合治理專家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这五个人的故事,见证着三湘巨变的历史豪迈与时代强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