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話可以唱歌,而其它的方言用來唱歌卻不那麼好聽?

孫行者無疆


你說為什麼粵語作為方言可以唱歌,而其它方言唱歌不好聽?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在於粵語本身上面。而是你聽的歌本身就是為粵語歌而寫的。本身就用粵語寫的歌聽起來當然好聽。好比有一首歌《星仔走天涯》是用粵語環境寫的,這首歌有普通話翻唱,但是聽起來就是很奇怪。普通話翻唱開頭也是“落雨也不怕,落雪也不怕……",這個落字分明就是粵語詞彙。

反過來,如果用普通話語境寫的歌,你用粵語直接翻唱,聽起來也很奇怪,也很不好聽。

其它方言,當然也可以用來唱歌。比如閩南話、客家話都有他們的歌曲,很多也寫得很好,比如閩南語的《車站》、《愛拼才會贏》等等都是方言經典老歌。


武大東湖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大的原因,就是粵語可以實現完全的書面語朗讀——就是它的每一個字的發音與正字沒有衝突。\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c3a0007814f23123b8b\

無風即風


粵語是語言,並不是方言。



無心20138888


其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沒有粵語歌曲的,只有粵曲(即粵劇),香港那時是流行國語歌及英文歌。到了七十年代,歌神許冠傑創作了第一首粵語歌曲《鐵塔凌雲》,開創了粵語歌曲的潮流。我認為,不只是粵語可以唱歌,其他方言也可以唱歌,也可以唱得很好聽。之所以很多人認為粵語歌好聽,是因為有香港這樣一個傳播平臺。想當年,香港出現了一眾出色的音樂人,作曲的有:顧嘉輝、伍樂城、雷頌德、郭偉亮、陳輝陽等,填詞的有黃霑、林夕、潘良源、鄭國光等;更有像許冠傑、黃家駒這樣的詞曲的創作歌手,將粵語歌曲推向一個高峰,再由像譚詠麟、張國榮、林子祥、梅豔芳、陳慧嫻、葉倩文、四大天王等天皇巨星的演繹,想不傳唱都難、想不好聽都難;加上上世紀香港的經濟雄霸亞洲,人人嚮往,粵語歌就這樣流行了。其他方言就沒有這平臺及優勢了,就算有好聽的方言歌,也流不出來啊,像閩南歌曲,其實也蠻好聽的,可惜臺灣不能跟香港比,更重要的一點是,福建不能跟廣東比。在中國,廣東的地位始終比福建高: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全國人民到廣東,接觸的就是粵語歌了,一哼一唱,就流行了,所以說,平臺很重要,經濟很重要。但時至今日,世界的經濟重心已轉向亞洲,轉向中國,香港也迴歸了,現在的粵語歌曲已沒有了當年的風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是國語歌曲流行的時候了,連香港歌手也改唱國語歌了。所以才有譚詠麟、許冠傑的演唱會:齊唱粵語歌,支持粵語歌的出現。


莊子天涯


老子不是來回答問題的。老子是來噴人的。你們喜歡什麼歌你們的事。非得踩粵語歌來博出位老子就不能忍了。你跟老子講普通話的歌多牛逼。朗朗上口小蘋果?廣場神曲最炫民族風?還是汪半壁?又或者那英?張學友封神不是你封的,也不是我封的。他有那個能力所以他被封神了。你叫國內大神封一個我瞧瞧?對,粵語歌現在落寞了。但不代表他不行。網絡平臺大了,大眾選擇多了,所以粵語歌沉寂了。但也沒有誰取代了他。


大中華區首席職業噴子


胡說八道,閩南語唱歌比粵語還好聽……


正宗林大炮


上個世紀“來日總是千千闕歌,愁緒揮不去苦悶散不去,有日讓你倚在深秋,抬頭望星空一片星”很多粵語歌大街小巷都在放至今傳唱!

言歸正傳,香港話為什麼能唱歌,這主要是聲調多,大部分漢語基本一字一音,而英語一詞多個音,如YES有兩音,可塑性強,粵語有相類似,不僅聲母而且韻母也比其他方言多,當然粵語也得借普話再發音,否則用土粵唱歌或唸詩你可想象……包括閩南語也得借普話,而其他少數民族,以及越南,泰語因聲韻多,都能無壓唱流行歌曲,反而而國內其他方言因聲韻限制即使改為普話再發音,也基本唱不下去。



蟹蓋第一鼎歹忽悠


說真的我喜歡大陸多唱經典的,別天天愛情歌曲什麼愛你愛不完, 愛你麻痺,最煩這些什麼愛



淫賤浪裡花


粵語其實有成為國語的機會,只是現代推廣普通話才把粵語比下去,不管語法還是語調都能更豐富的表情達意,在海外,粵語跟繁體字都是老外對中文的第一印象,很多老外學了一口流利的粵語才知道原來只是地方語言,現在粵語越來越式微了,主要是廣東外來人員的增加,加上學校推行普通話教學,粵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


卡灰貓


因為粵語音調的問題,寫歌侷限性比國語大。比如粵語歌只有填詞,沒有作詞,粵語必須要先有曲再填詞。而國語可以兩頭互換,你可以先有詞再有曲。

比如1234567i,這一段音階。你試一下把“就讓我天天想念你”這句歌詞分別用國語和粵語套進去唱。你會發現粵語很不通暢。但是你試著把“誰曾讓我來懷念你”這句歌詞用粵語套進這一段音階,你會發現這樣就通暢多了,唱歌的音調和字的粵語說話音調基本一致,沒有偏。同樣,這句歌詞用國語套進這段音階,依然也是通暢的。所以粵語歌曲,創作侷限性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