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衛薇兒


富不過三代,楊家將也是這般。為何不救國?原因很簡單,只因為楊家將已一代不如一代輝煌。



楊家將本來就是被演義誇大的,真正歷史上的楊家將雖然確實是強,但遠沒有演義那麼強的離譜,正史上的楊家將其實更是以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為人所稱讚。

楊家將興起於楊業,楊業算是是楊家將的初代。楊業是抗遼名將,外號“楊無敵”,曾多次打敗遼軍,威震契丹。楊業在一次與遼作戰時,與王冼約好在陳家谷設伏接應,但由於其畏懼不前,導致楊業孤立無援,最終被俘,楊業寧死不降遼,最終絕食而死。


楊業死後,楊家將的接班人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他接替父親鎮守邊疆二十幾年,使得遼國對他也非常敬畏,而且敬畏程度絲毫不遜於他的父親楊業。遼人還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楊六郎”,這外號可不是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而是遼人認為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的,而他們認為楊延昭對自己是很有威懾力的,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了遼人很怕楊延昭。

楊延昭病逝於邊疆軍中後,他的兒子楊文廣接過了楊家將的大旗。由於當時遼宋已休戰,西夏興起,楊文廣並沒有像祖父和父親一樣抗遼,而是被派去抵禦西夏。但即便被派往西邊,他依然不忘楊家將收復疆土的志向,臨死前還曾向朝廷進獻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代是楊家將的輝煌時期。但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已經走向衰敗了。

楊文廣死時是公元1074年,而北宋滅亡是在1126年,這五十多年內楊家將是在衰落期。因為北宋這個時候已與遼、西夏議和,沒有什麼戰事,北宋這個時期一直在想著改革,想著發展經濟,並不注重軍事發展。武將不被重視,楊家將自然會慢慢衰落,到最後與普通人無異,怎麼去救國呢?

其實第三代的楊文廣都是藉著是楊業與楊延昭的後代,即名將之後的名聲才有後來一番事業的。但越到後面楊家與楊業、楊延昭這層關係越來越遠,“名將之後”這個稱號慢慢會變的“索然無味”,祖上榮光遲早會用完的。


而在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就逐漸衰落成與平民差不多的地步了,頂多比普通平民富裕一點,等金兵打過來,他們也只能向普通老百姓一樣四處逃命。北宋滅亡後,楊家後人和眾多老百姓一樣選擇了逃亡他地,他們從開封楊府往南、西南方向逃亡,逃到了今湖南、廣西、四川、福建、廣東等地,其中逃亡四川的楊家後人尤其多。


夏目歷史君


不是楊家將不救北宋,而是楊家將在當時已經沒什麼人了。大家想想,金沙灘一戰,楊繼業的七個兒子留下了幾個?大朗二郎三郎,全都陣亡。四郎被俘後成了倒插門。五郎出家。僅剩六郎楊延昭和七郎楊延嗣。可憐七郎到最後還被潘仁美害死了,七個兒子,四亡三存。但能為老楊家傳宗接代的僅剩六郎。但六郎也沒活過六十歲。他的兒子楊宗保同樣沒活過六十歲。楊宗保的兒子楊文廣還是出生在戰場上。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北京燕山工業區的羊耳峪。原名叫楊兒峪。意思就是楊文廣出生在那裡。大家想想,到最後楊家將是什麼局面?佘太君百歲掛帥,寡婦們接著上沙場。老爺們全都死光了。12寡婦徵西。慘烈悲壯又蕩氣迴腸。試問,僅僅是一個家庭,就造就出兩位數的寡婦們。這還僅僅是因為楊家將青史留名了,我們才能得以知曉。那麼,那些默默無聞的老百姓呢?他們的日子能好過到哪裡去?我記得有一句詩詞,兵安在,祭長槊。民安在?填溝壑。而正是這常年的戰爭,使得河北之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正因為石敬瑭這個王八蛋,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北方的少數民族。才讓後世的大漢民族因為缺少了燕雲十六州這道天然的屏障而遭受近乎滅族的大災難。還有,北宋的重文輕武,都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北宋滅亡前,楊家將就幾乎已經淡出了北宋的歷史舞臺了。到了南宋,我們也只是從岳飛傳裡面看到了楊家將的後人。楊再興。就這,楊再興都沒活過三集,就在小商河領盒飯了。說句題外話,坊間有一個說法。說當年楊繼業的婚事有點特別。因為是佘太君把楊繼業捆綁著結婚的。惹得七星廟裡的七個泥菩薩大笑不止。佘賽花惱羞成怒,罵了他們一頓,並詛咒說他們七個將來都是自己的兒子。而佘賽花(佘太君的名字)因為在七星廟逼迫楊繼業結婚,詛咒神仙而犯了天條。七星廟裡的七個神仙便作為見證,被玉帝降旨,讓他們投胎做了佘賽花的七個兒子。但作為對佘賽花的懲罰,她的子孫後代的壽命都不能超過一甲子(即60歲)所以,楊家將的男人們從沒有一個活過60歲。這些當然是傳聞了。不必當真。全當一笑而已。


風雨中的梅雲


這話說的就有點不太對了,作為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怎麼能夠在國家為難之際不出現呢?

楊過知道吧,楊康之子,楊鐵心的孫子。楊鐵心是南宋名將楊再興的後人,而在各種小說和演義之中,楊再興可是楊家將的後人。這麼說來,楊過可是正兒八經的楊家將後人。

楊過在襄陽時,擊斃了蒙古大汗蒙哥,讓蒙古人退兵,讓南宋繼續延續一段時間。

按照這個邏輯,在南宋瀕臨滅亡之際,楊家將的後人楊過也是出來拯救過南宋的。



好吧,我知道說到這裡有人要噴我了,你怎麼能拿小說中事情說歷史呢?這也太不嚴肅了吧?

那話說回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不也是來自於民間小說和演義嗎?楊家將、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等,又有幾個是真實的?

真實的歷史,北宋名將楊業是確實存在的楊業也卻是有7個兒子,最著名是長子楊延昭(楊家將中的六郎),虎父無犬子,楊延昭也是一代名將,長期鎮守西北邊塞,令遼兵聞風喪膽。楊延昭也有兒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叫楊文廣(演義中楊延昭最有名的兒子是楊宗保,楊文廣則是楊宗保的兒子)。楊文廣雖然比不上楊業和楊延昭,但也是北宋不錯的將領。

楊家三代在北宋為將,也是將門之家。但是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此沒落。至此,楊家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南宋名將楊再興,雖然也是姓楊,但是不是天波府金刀楊業那一脈。

也就是說,等到南宋滅亡時,楊家將早已沒落,流散在民間了。


胡史亂翔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了解一下正史上的楊家將▼

正史上,楊家只有三代名將,之後皆為碌碌無能之輩,史書上都懶得記載了。

楊家將▼

第一代:楊業(?—986年6月18日),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原籍麟州,後徙幷州,北宋名將。

第二代: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第三代:楊文廣(999-1074),字仲容,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

第四代:有關材料記載,楊家自楊文廣死後,子孫官職平平,不再有影響力。所以楊家從第四代人開始已被正史無視,查不到詳細資料了。

回到正題,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原因是▼

等到金國滅北宋時,楊家都是些碌碌無能之輩了,曾經的楊家將已不復存在,哪裡還能出來救國。


那人燈火


1. 據宋史記載,楊家將主要是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名將的事蹟。楊業卒於986年,楊延昭卒於1014年,楊文廣卒於1074年,北宋滅亡於1127年。此時三位名將已經去世多年。




2.楊家將三代名將已屬非常難得,後人也沒有必要苛求代代出英雄。至北宋滅亡時楊家後人也只是普通官員,難以複製家族往日輝煌。

3.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北宋向來重文輕武,皇帝對武將忌憚甚深,從這個角度考慮,皇帝也不允許有這樣的世代武將的大家族存在。



4.到南宋時楊家後人還是出了一位名將,那就是楊再興,跟隨岳飛建下不少功勞。



所以說,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已經從巔峰期走下,日漸平凡,難復當年之勇了,更何況,國家內憂外患嚴重,戰略決策連連失誤,不是單憑武將就能挽救得了了。



把歷史等同小說了?嚴格來講,楊家將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北宋末年,楊家將的後人“青面獸”楊志都窮到賣祖傳寶刀了(純屬調侃),哪裡還能救國?

楊家將在民間的知名度跟岳家將不相上下,甚至更有過之,在小說、戲曲、評書、影視劇中大出風頭,不但金刀楊老令公和七個兒子個個精忠報國,英勇善戰,就連一個個楊家寡婦,甚至燒火丫鬟楊排風都牛到飛起,儼然是中國古代第一大將門世家。

遺憾的是,這只是精彩的民間故事,真實的楊將軍遠沒有如此風光。

第一代楊家將金刀楊令公在歷史上真有其人

楊業,原名楊重貴,山西太原人,小時被父親送到北漢皇帝劉崇處做人質,長大後英勇善戰,成為北漢名將,劉崇死後,劉承鈞即位,認楊業為乾兒子,改名劉繼業。

北漢被北宋滅亡後,劉繼業在北漢國主劉繼元勸告下,投降北宋,恢復楊姓,去掉繼字,改名楊業,繼續鎮守山西,曾在雁門關一戰中,打的契丹丟盔棄甲,名震四方,被稱為“楊無敵”,但也因戰功卓著,且為北漢降將,引起他人嫉妒,也遭到宋太宗懷疑。

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雍熙北伐,三路出兵伐遼,遭遇潰敗,西路軍副帥楊業奉命掩護百姓轉移,結果西路軍主帥潘美拒不接應,導致楊業被契丹所擒,絕食三日而死。

據《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其中楊延玉隨父親戰死,後面5個兒子因父蔭擔任諸如供奉官、殿直之類的低級武職,但沒有從軍打仗的經歷。


楊業7個兒子中,惟一知名的是楊延昭(楊延朗)

楊延昭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長大後英勇善戰,被楊業稱為“此兒類我”。

雍熙北伐時,楊延,昭29歲,也參加了北伐,父兄戰死後,楊延昭繼承父兄遺志,繼續擔當抗遼重任,主要負責河北景州、保州一線防禦。

鹹平二年(999)開始,遼軍不斷騷擾邊境,兵臨楊延昭負責鎮守的遂城之下。遂城人少城小,敵軍大兵合圍,面臨嚴峻考驗,楊延昭沉著冷靜,指揮將士苦戰不降,當時天氣寒冷,他下令把涼水倒在城牆上,城牆上迅速結起厚厚的冰,又硬又滑,敵人根本爬不上來,最終迫使遼軍撤退,遂城因此得名"鐵遂城",楊延昭也一戰成名,升防禦使。

楊延昭是楊業長子,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北方,是他們的剋星,於是把楊延昭看做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稱其為楊六郎,小說把他說成是楊業六子無疑是望文生義。

正史記載,楊延昭有3個兒子,分別是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

楊文廣不像小說中那麼厲害,他靠父蔭補入仕,主要生活在宋仁宗年間,先後擔任一系列武職,並參加對西夏的作戰,宋神宗熙寧年間,楊文廣西北邊防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死後追贈同州觀察使。

楊文廣之後,楊家再無著名將領,一代不如一代,《水滸傳》中被迫變賣祖宗寶刀的“青面獸”楊志自稱“楊家將”之後,雖是文學虛構,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家將”的落魄境遇,到北宋末年已經銷聲匿跡,又何談救國呢?

儘管歷史上的“楊家將”不如小說輝煌,但從楊業開始,楊家三代出將,且均忠心耿耿,赤誠報國,抵禦外敵,他們的愛國精神值得永遠學習和傳承!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因為楊家將是言過其實的,從來沒有到達“救國”這個高度,只是幾個偏將而已。

楊家將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只有楊業(即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楊業原為北漢皇帝劉鈞的養子,後來隨皇帝劉紀元投降北宋,他史有所載的唯一勝仗就是雁門戰役,但戰場戰役的只要指揮者為潘美(即演義中的潘仁美,歷史上的潘美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而非奸臣),楊業只是一個副手而已,楊業後來在雍熙北伐中被遼軍俘虜絕食而死倒是頗有氣節。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而非演義中的六子,是一位頗有戰功的邊將,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他的地位是很低的,並不能影響朝政。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而非演義中的孫子,演義中的楊宗保、穆桂英皆為虛構人物。楊文廣長期駐守宋夏邊界,沒有太多表現機會,同時地位也不高。

綜上所述,楊家將不過是幾個無足輕重的邊將而已,他們還沒有能量影響國家存亡。


林屋公子


“楊氏七郎八虎將,一心為保家邦”。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烈。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何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之時,楊家將不再出來救國呢?究其原因不是楊家將不想,而是此時的楊家將有太多苦衷和無奈了。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雖然在小說、戲曲以及影視作品中有演義的成分,但是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演義上的那麼精彩。歷史上楊家將的第一代是楊業,他本為北漢大將,有“無敵”的稱號,之後成為北宋大將。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986年,楊業隨軍北伐,被監軍王侁威逼,帶兵出征,被遼軍伏擊,在孤立無援的時候,被遼軍擒獲。他堅貞不屈,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延昭、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延昭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他是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猛將。他作戰英勇,鎮守邊關20多年,遼國對人他非誠敬畏,認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轉世的,專克遼國,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將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實際上,到了楊家第三代楊文廣的時候,楊家已經沒落,剛開始楊文廣本是一個無名小卒,被范仲淹賞識,留在身邊。後來,他隨狄青南征廣西,立下戰功。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就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他隨後參與了與西夏的防禦戰,屢立戰功,不斷升遷到了都虞候。楊文廣以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為理想,怎奈地北宋已經與遼國簽訂合約,英雄無用武之地。


楊文廣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在他死後,楊家將就沒有什麼出名的人物,徹底走向了沒落。在北宋,靖康之恥時,楊家將的後人早就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臺,只是一個平常的人家罷了!在金兵南下的時候,楊家將的後人有心無力,為了避免被滅族,他們分為幾批人分別逃亡四川、湖南等地。

總之,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曾經在北宋初年威震遼國的楊家將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有的只是楊家將後人,一群普通人而已。讓他們去救國,有點不現實。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在小說《楊家將》及系列影視作品中,楊繼業和他的後人們儼然成了宋朝的“頂樑柱”。宋朝的國運之所以不衰,就是有“楊家將”在那裡扛著。雖然千百年來這種觀點很流行,但很可惜,跟史實出入太大,否則它不能合理解釋,為何在北宋亡國時,卻未見“楊家將”站出來救助國難?


其實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成體系的“楊家將”,就連“楊家將”中的大多數成員,如佘太君、穆桂英、楊宗保等人也屬於杜撰出來的人物,而且其功績跟演義中的描述相比,有著不少的差距。不過,楊繼業及其子孫在歷史上的確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真實的“楊家將”。



“楊家將”的第一代是宋初名將楊業,是北漢麟州刺史楊信之子,自幼精於騎射,為人灑脫有俠氣,所以深得劉崇喜歡,被收為養孫,並賜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在北漢便有驍勇善戰之名,因每戰必捷,所以國中便給他取了個“楊無敵”的綽號。在北宋滅掉北漢前,劉繼業已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後跟隨國主劉繼元降宋。


楊業,幷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見《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


由於宋太宗愛惜其才,所以便提拔他做右領軍大將軍、鄭州刺史,並恢復其本名為楊業。由於楊業久居幷州,對邊塞的地形及遼國的情況瞭如指掌,所以沒多久便出任代州知州、雲州觀察使,負責在代北一帶抵禦契丹人。楊業鎮守期間,屢次挫敗遼國的進攻,契丹人但凡見到他的旗號,便會即刻逃遁,由此威震北疆。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伐遼,楊業作為西路軍的副統帥,跟隨主帥潘美、監軍王侁等一起出雁門關作戰。伐遼大軍起初連戰連捷,收復許多失地,但隨著其他兩路分別慘敗於新城、岐溝關,形勢急轉直下,改為遼軍乘勝南下。宋太宗聞訊後急命撤軍,並命潘美、楊業護送歸順的百姓內遷。


此時,王侁威逼楊業出雁門關作戰,並暗中撤走埋伏在陳家谷的接應部隊,導致楊業因眾寡不敵撤至陳家谷時,因身陷重圍,最終力戰被擒。面對遼國的威逼利誘,楊業誓死不願叛宋降遼,最終絕食三日後而死。楊業壯烈殉國後,宋太宗悲憤異常,下令追贈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同時將監軍王侁罷官流放。



按照史書記載,楊業有子七人,其中繼承其“衣缽”者,正是長子楊延昭。楊延昭為人沉默寡言,自幼便跟隨其父征戰,年紀輕輕地便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楊延昭起初擔任崇儀副使兼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檢使、崇儀使兼知定遠軍等職,後改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負責在河北防禦遼國。


楊延昭鎮守邊疆20多年,以善於守城著稱,曾在嚴冬季節注水成冰,堅守遂城多日,屢屢挫敗遼軍的進攻,由此深得宋真宗嘉獎。在北方駐守期間,楊延昭因功屢獲升遷,最終官至高陽關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卒於任所,終年57歲。


楊延昭智勇善戰,治軍行陣頗有其父之風,經常把所得賞賜都用來慰勞部下,由此深為將士愛戴。遼國因為忌憚楊延昭,便把他視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將星)下凡,故民間又稱呼楊延昭為“楊六郎”(“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引文同上)。



楊延昭生有三子,長子楊傳永、次子楊德政事蹟不詳,繼承其事業者,是第三子楊文廣。跟祖父、父親相比,楊文廣在歷史上的名氣較小,與他主要活動在西北戰場有關。楊文廣以父蔭入仕,因剿平陝南農民軍首領張海有功,由禁軍小官晉升為殿直,後因受到陝西宣撫使范仲淹的賞識,得以在抗擊西夏的前線效力,並因功升領防禦使。


此後,楊文廣又跟隨狄青征討廣源州蠻酋儂智高,平定兩廣戰亂,數年後再度轉戰西北戰場,因功升任知涇州、鎮戎軍,最終回到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擔任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此時,宋遼之間已達成“澶淵之盟”,邊境地區平安無事,所以留給楊文廣展現的機會並不多。



楊文廣最後一次“露面”,是在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彼時遼國遣使到宋朝,要求對河東地界進行重新修訂。楊文廣聞訊後,向朝廷獻上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可惜沒來得及等到回覆,便於當年病逝。楊文廣死後,子孫的情況便再未出現於史書當中,換句話說,在楊文廣去世後,世間已無“楊家將”。



文史磚家


古人云:將不過三代。當將軍的人殺戮太重,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人認為這會影響到子孫的福報。北宋初年的楊家將只有三代將才: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楊宗保只是小說中的人物,歷史中不存在。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為狄青的部下。佘太君其實姓折,沙陀族人,折家軍也是北宋著名的將門。)楊家將三代之後,有宋一朝,再也沒有出名的戰將。楊文廣死後約50年楊家無人,金國入侵北宋,史稱“靖康之恥”,但史書中沒有記載楊家將抗金。

南宋初年有一位大將叫楊沂中,除了大帥: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之外,再往下排第一的大將就是楊沂中了。楊沂中和劉琦、吳璘屬於一個級別的大將。

《楊家將》評書把楊沂中也納入了楊家將中,看作第七代楊家將。但根據近年的史料考察,楊沂中並不是楊繼業的後代。

楊沂中,是趙構最信任的大將,統領中央禁軍的殿前司,與金兀朮直接交鋒互有勝負。順便說一下:劉琦統領過中央禁軍的馬軍司。

但楊沂中有個很大的汙點:趙構和秦檜賜死岳飛時,斬殺岳雲、張憲的監斬官是楊沂中,負責具體流放岳飛家眷的人也是楊沂中。楊沂中跟秦檜、張俊是關係比較密切的一黨。

趙構在釋地方大帥的兵權是,只有楊沂中的殿前司由3萬增加到7萬人,在中央禁軍三衙中,人數超過另外兩支禁軍的總和。楊沂中掌控殿前司長達28年,相當於北京軍區司令連續當了28年,可以看出趙構對他的極度信任。

楊沂中對趙構非常愚忠,很會緊緊跟著南宋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趙核心,溜鬚拍馬,每年給趙構送2萬瓶貢酒。當時人送外號“髯閹”,說他像一個長了大鬍子的太監一樣,善於阿諛奉承。

楊沂中的族譜:楊信——楊日新——楊仲臣——楊宗閔——楊震——楊存中(這是趙構給楊沂中賜的名)

而楊繼業的父親就是楊信,所以很多人就誤認為楊沂中即使不是楊業的後代,那也是一個祖先楊信下來的。

宋人劉一止在《苕溪集》記載了楊沂中家族的幾塊碑文:說楊沂中的祖先楊信是代州(山西)的儒生,在亂世中沒有當官,楊日新、楊仲臣也是儒生,在宋朝只做了很小的官。楊宗閔才開始棄文從武,楊宗閔與楊震均在與金國的戰鬥中犧牲。

楊繼業的父親也叫楊信。這個楊信卻是五代時麟州新秦的土豪方。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楊信命長子楊業(時名楊重貴)追隨麟州刺史劉崇。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楊信自稱麟州刺史。楊信病死後,次子楊重勳(時名楊重訓)繼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漢,宋朝建立後,楊重勳歸附北宋。

楊繼業並沒有一個弟弟叫楊日新,所以這兩個楊信不是一個人,地點不同,文武不同,兒子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