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盔根本不能擋子彈,為何還一定要戴?

朕的語錄


---------------抗戰攻打松山之前,美國聯絡組將自己的鋼盔交給中國遠征軍。當年國軍精銳部隊都有鋼盔!日軍鋼盔裝備率很高,尤其是先進的98式鋼盔,可以有效擋住500米距離7.9毫米毛瑟步槍彈(當年步槍彈比今天的自動步槍彈要強得多)和25米外手槍彈的直射。如果給鋼盔假裝前鐵,甚至可以擋住300米外直射步槍彈,相當了得!

鋼盔是一次大戰時候發明的,主要用於防備炮彈的破片。

根據戰時統計,死於火炮的士兵約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死於頭部和胸腹部被彈片擊中。當年沒有防彈衣,胸腹部沒有辦法防禦,頭部則可以使用鋼盔。一戰中裝備的鋼盔,成功的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鋼盔已經成為各國制式裝備。就連貧窮落後的中國,也在抗戰爆發前忍痛動用外匯,從德國購買了32萬頂嶄新的德式鋼盔。

而各派系軍閥也同樣重視鋼盔,諸如雲南軍閥龍雲的滇軍大量裝備法式鋼盔,宋哲元的西北軍大量裝備英式鋼盔,廣西軍閥李宗仁的桂軍裝備部分日式鋼盔。

這些鋼盔是相當重要的。著名的孫立人將軍在淞滬會戰中,被一發重迫擊炮彈殺傷全身十幾處。萬幸的是,他帶著嶄新的鋼盔,頭部沒有受傷,最終搶救過來,保住了命。

鋼盔除了可以防止破片傷以外,也可以對抗遠距離射來的流彈。

很多老兵回憶,被流彈射中雖頭頸受嚴重震傷,但畢竟性命無憂。

抗戰後期,隨著美國援助軍事物資的進入,國軍又裝備了大量的美式鋼盔。

實戰證明,無論哪個國家鋼盔,都可以有效減低國軍官兵的傷亡率。所以,只要是國軍比較正規的部隊,都儘量裝備鋼盔。

在攻打滇西松山的作戰時,美國聯絡組發現就要衝鋒的中國遠征軍官兵,居然帶著軍帽,沒有鋼盔。這些軍銜很高的美國佬,立即脫下自己頭上的十幾頂鋼盔,交給了中國小夥子們。

國軍有重視鋼盔的傳統,大家都看過的電影《大決戰》裡面,所有國軍主力行軍都可以看到整齊的鋼盔。

------------------1979年一線解放軍步兵全部光著腦袋。

不知道什麼原因,解放軍卻有不重視鋼盔的傳統。

朝鮮戰爭中,開始是倉促進入朝鮮,連大衣都沒配齊,沒有裝備鋼盔可以理解。但之後幾次戰役,尤其是逐步陷入陣地戰時,志願軍戰士仍然帶著棉帽布帽子作戰,這就說不過去了。

誰都知道,美軍的炮火極其猛烈,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幾米。這恰恰是志願軍急需要鋼盔的時候,為什麼不裝備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鋼產量低,工業水平低,生產不出來。這不是理由。

即便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就留下了至少70萬頂以上日式鋼盔(投降的日軍就有120萬),加上國軍敗退臺灣之前幾乎丟光了鋼盔,還有蘇聯援助的少批數量,保守估計志願軍可以使用的鋼盔至少有150萬以上。

壓根不是沒有鋼盔,說到底,之所以不用還是不重視。

在文革時期,這種輕視鋼盔的風氣更是愈演愈烈。極左年代,突出政治,強調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鋼盔是所謂怕死鬼帶的東西,誰敢提誰就是落後派、保守派,被批鬥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軍方有識之士也提到過鋼盔重要性,卻被一句: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也沒有鋼盔,還不都勝利了!堵得沒有話說。

在1979年之前,解放軍壓根就沒有研發過制式鋼盔。僅僅在1959年前,為了應付所謂的國慶十年大閱兵,仿造日式鋼盔造了一小批用於檢閱。

這僅僅是是檢閱而且,並不是有些軍人作家所說的重視鋼盔。

到了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解放軍僅僅研發了所謂的79式鋼盔。該鋼盔還在試驗期間,只有極少數量投入部隊使用,目的是看看是否符合需要。

戰爭打響以後,輕視鋼盔的解放軍為此吃了大虧。當時除了炮兵以外,我軍步兵沒有鋼盔,僅僅帶著布帽。炮兵之所以有鋼盔,只是因為他們被炮擊的可能性很大,才額外配備。

即便這樣,炮兵的鋼盔也不是人手一頂。老兵回憶,當時每個排幾頂,主要給炮手的,其他人還是沒有。

-------------------實戰傷亡太慘重,這才想到鋼盔的重要性。立即從倉庫裡面找來50年前的日軍90式鋼盔,發到解放軍戰士手上。事實證明,我們並不是沒有鋼盔,是不重視。


薩沙


在戰場上,鋼盔的作用可並不僅僅是用來防子彈的,它還有其他重要的作用,接下來我們一個個分析一下!



1.防子彈功能

說到防子彈功能,有人不禁會有疑問!不是說鋼盔防不了子彈嗎?錯!鋼盔僅僅是防不了直射子彈和近距離發射的子彈。由於距離較遠,子彈可怕的動力勢能會在空氣阻力、重力、摩擦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會逐漸削弱,原本足以擊穿鋼盔的能量被消耗殆盡。所以,遠距離的子彈對於鋼盔威脅性大大削弱。還有就是鋼盔之所以被設計成球形,是因為當子彈擦邊飛過時,球形的物理屬性會把子彈的力度給分散掉,讓子彈儘量延切線彈出,防止擊穿傷害頭部,從而保護士兵生命!但是,由於子彈強大的動力,在擊中鋼盔時,會把人的頸椎折斷。所以,大多數士兵是不會系盔索的!



2.防破片功能

在實戰中,子彈的數量有限,並不能有效的殺傷敵人。真正大面積對敵造成傷亡的是爆炸引起的彈片和碎石。這是概率學問題,炮彈爆炸會形成無數的碎片和雜物,攻擊面遠比子彈要密集的多,更容易擊中敵人。但是大部分破片不規則,衝擊力也小於子彈,所以很難擊穿鋼盔。這也就是鋼盔的第二大功能—防破片!



3.掛載功能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單兵作戰裝備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鋼盔已經不僅僅有防彈和防破片功能了,他的新功能就是掛載準備!可以掛載夜視儀、紅外線、熱成像儀、偽裝網等戰術配件。大大加強了鋼盔的實用性能,使士兵在作戰中更得心應手。



4.其他功能

除了上述常規功能外,鋼盔還有許多其他功能。比如,在野外生存時,它可以充當便攜式行軍餐具來盛水和煮飯。在丟失槍械或沒子彈不得不近身肉搏時,他也會變成士兵手中的武器,給敵人致命一擊。在遇到地方狙擊手的情況下,可以偽裝成目標試探敵人方位來反擊。在休息的時候還可以當作板凳。反正,士兵們可以把他們的鋼盔開發出各種使用方式。



以上都是個人原創回答,喜歡的朋友請點個贊或關注我,有不同意見的也可以在下方討論交流,謝謝大家支持!


軍事情報員


記得《亮劍》裡有個鏡頭,獨立團突圍到一個村子裡,又和小鬼子遭遇,政委趙剛指著幾百米外一個帶鋼盔的鬼子兵和李雲龍打賭,說能一槍放倒,李雲龍說太遠了不信,結果趙政委神勇,果然一槍爆頭,子彈正是從鋼盔正中穿過,鬼子立時斃命,這讓李雲龍對政委的槍法刮目相看。

這不是電視劇的杜撰,鋼盔的確擋不住步槍子彈的正面射擊。不少小鬼子就被他們的鋼盔坑過。以前鬼子的鋼盔正中都有個紅色五角星,在諾門坎戰役中,很多蘇聯紅軍狙擊手在遠處就是瞄準鬼子鋼盔的五角星打,一打一個準,嚇得日本鬼子在此戰後取消了鋼盔上的五角星。

還有一次在中國戰場,日本的戰地記者請一個剛獲軍功章的軍官照相,這個軍官在戰場上就擺起了POSS,還向士兵借了一頂嶄新的鋼盔,戴在頭上,結果對面國民黨軍陣地上一個老兵油子,看到對面太陽光反射一閃,想著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端起中正式就是一槍,子彈穿過鋼盔,鬼子軍官一命嗚呼。

鋼盔的真正作用是防彈片殺傷,戰場上80%的傷亡是炮彈破片造成的,所以戰場上最要小心就是炮彈。當然鋼盔還有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可以當鍋做飯,燒水,甚至可以像《三毛從軍記》裡的三毛那樣在河邊洗澡。


浩蕩揚子江


打仗時,鋼盔根本不能檔子彈,為何打仗還一定要代?

頭盔關鍵的刻就是武器,上次我騎車車被一年輕人颳了,我草我那脾氣當時沒有找到工具,於是靈機一動脫下頭盔上去就一頓爆砸,你猜結果咋樣!




結果是我被送進了醫院。


易閱網


誰說鋼盔不能擋子彈的?鋼盔雖然不能百分之一百擋子彈,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擋子彈的。

廢話不多說,先來一張頭盔照片。

上圖就是一個被子彈擊中過的美式頭盔,子彈在頭盔上打破了一個洞,但是最終沒有打穿頭盔。

在戰場上,一個頭盔對於士兵生命的保護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因為頭部是人類最重要神經器官所在部位,在戰場上人的軀幹和四肢如果被子彈或者彈片擊中,基本上只要搶救及時,基本上還可以保住性命。但是如果是頭部被子彈或者彈片擊中的話,基本上就直接GAME OVER 了。

所以現代國家的軍隊,在給步兵配備的軍事裝備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選擇配備防彈頭盔,就是為了儘可能的保護好人的頭部不受子彈的傷害。

那麼頭盔在軍事作戰用,一般都會有哪些好處呢?

一、防彈功能

在現代戰爭中,一個士兵在戰場上不僅僅只會受到對面敵軍子彈的襲擊,還要不時的遭到附近炮彈爆炸時的彈片傷害,或者建築物被炸時濺出的碎片傷害。這些傷害打到人的肢體上時也許只會造成骨折或者肉體創口等傷害,但是如果擊中頭部,那基本上就會要了人的性命。

因此頭盔的作用在這裡就體現出來了,所謂的頭盔防彈,並不僅僅是專指防子彈,同時也是可以防炮彈破片、附近爆炸是濺起來的碎石、雜物對人頭部的傷害。而且現代美軍裝備的頭盔,還將頭盔兩側的裙翼向下伸展,這樣還可以有效的保護好士兵的耳部、臉部等重要的脆弱部位。

二、掛載其他單兵設備

現代軍事戰爭中,單兵的裝備不再僅僅是武器,為了更有效的戰場聯絡,以協調與友軍的作戰順序,以及在一些特殊的環境裡作戰。單兵就需要攜帶比如通訊耳機、夜視儀器、甚至防毒、防塵面具等裝備。而這些裝備,都可以通過集成在頭盔上面使用。

這個時候,頭盔就變成了單兵很多重要設備的掛載平臺。有了頭盔,單兵就可以在很多惡劣、特殊的環境下,有效的作戰。這對於提高士兵的戰鬥能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現代戰爭中,頭盔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重要。其意義已經不僅僅只是普通意義上的防護工具,更多的作用是體現在提高士兵信息化作戰能力,以及為適應不同的戰場環境而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這對於提高步兵戰鬥實力,以及戰場適應性,是非常重要的


落下m


下面由東東同學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首先要帶大家走出一個誤區,對待頭盔傳統的錯誤看法,以為頭盔就是防子彈的。



圖為俄特種部隊頭盔被擊穿後僥倖存活!

圖為對越反擊戰我英勇年輕的解放軍戰士,頭盔被敵人擊中!

頭盔的種類多了,軍用民用,空軍用的,陸軍用的,空降兵用的,陸軍還分坦克手用的。。都不一樣,題主所說頭盔指步兵用的,那就來好好說一下。

其實大多數軍迷對頭盔不是特別感興趣,收藏什麼的也有,我比較喜歡收藏戰車模型和狙擊鏡,但是在下確實沒聽說過喜歡收藏頭盔的。對頭盔的認識還是“凱夫拉”系列。


頭盔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改變子彈運動軌跡。

不管是什麼頭盔,首先搞明白人體最重要的部位就是頭部,頭盔的定義是保護頭部的器具,而不是防彈盔!從古時候冷兵器作戰就有了,到了熱兵器時代,一戰法國裝備了著名的“亞德里安”頭盔,這得益於當時一名法國炊事兵,德國空軍轟炸,他把一個鐵盆扣在頭上,竟能有效防護飛來的石頭和彈片。頭盔一直以來就不是單純防子彈的,他能有效防禦直接或者間接擊中頭部的子彈,彈片,被炸彈炸起爆速飛行的石子,或者近距離格鬥對方的匕首等。



而且美國大兵曾用頭盔把扔在附近的手雷扣住,用身體壓在上面減少了周圍戰友的損傷,後經實驗將手累扔進頭盔也可以大大降低對周圍的殺傷力。



頭盔可有效防禦小口徑武器近距離射擊!

根據戰場上的統計,75%的士兵傷亡是由炮彈,手榴彈手雷,地雷,炮彈,炸彈的碎片所致,這些碎片的速度僅為槍彈初速的1/2,頭盔可以有效防禦,歡迎大家補充交流。

經過處理的俄羅斯專用防彈頭盔!


軍武奇兵


說鋼盔不防子彈??對,確實防不了AWM的子彈


衣冠sm


這張1917年的照片,這名微笑的英軍士兵向記者展示他手裡的鋼盔,這個鋼盔被飛濺的子彈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窟窿,但好歹救了他的命,在一戰中,法軍率先裝備鋼盔,很快,其他參戰國也陸續裝備了鋼盔。

從一戰開始,很多陣地戰,彼此發起進攻之間,都要用火炮火箭炮等等狂轟一遍,後來還要飛機再炸一遍,隨後步兵在坦克和裝甲車的帶領下向敵人發起進攻,在這期間,防守一方的士兵如果不戴好鋼盔,那被炸開的石塊和碎裂的彈片足以幹掉一大波戰壕裡的士兵。

鋼盔是壓根防不住步槍彈的,不然二戰也不會湧現出那麼多英雄狙擊手了,步槍一個點射,一個士兵一般就掛了。這鋼盔主要是防不長眼的彈片和四處亂飛的石塊等硬物,如同我們在工地一定要戴頭盔一樣,關鍵時候能保命。

二戰時候,鋼盔是美軍士兵保命的工具,每當遇到戰鬥開始,敵方開始轟炸或攻擊,美軍第一個動作就是戴好鋼盔準備戰鬥,不過美軍士兵很少系風扣,就蕩在脖子下面,也是防止炸起來的石塊彈片對鋼盔形成巨大沖擊力,對自己的頸部造成損害。


雲中史記


鋼盔自一戰出現一來,就迅速的成了各國軍方都想給士兵裝備的防護用具。到了二戰,各參戰國幾乎都有大量裝備鋼盔。這時期的鋼盔十分沉重,而且還不能很有效地防彈。同時我們可以在各個反映二戰的電影中可以看見,在子彈擊中鋼盔時,經常會是把人的脖子給勒斷,所以這時候的士兵一般不會繫上帶子。

有時候鋼盔的材料也有一些變化,在盔體上會使用一些鋁合金之類的減重,但是大體還是以合金鋼為主,一直到m88複合材料頭盔出現。它標誌著軍用頭盔正式進入可以防彈的時代。

中國在1980年正式定型了gk80防彈頭盔,並在當年的中越戰場上大規模使用,不過依然有一個缺點,死重死重的。不過,gk80式鋼盔還一直使用到現在,個別炮兵部隊還和邊防部隊還有使用。

鋼盔不能防彈,為什麼還要戴著呢?其實鋼盔也並不一定是為了防彈,還有防破片的功能。榴彈炮彈的威力之所以大,一是靠衝擊波,二是靠破片。以155毫米榴彈炮為例,爆炸後產生的破片往往能飛到100米外。雖然這時炮彈破片的動能非常小,但是還可以對裸露目標進行殺傷,所以這次佩戴頭盔就是顯得極為重要的,同時還可以在一定距離上替士兵抵禦了跳彈和流彈等大幅度降低動能的衝擊物。也可以防備一些從高處墜落的磚石的砸傷。並且在必要的時候作為一個格鬥武器,或是一口小鍋。

鋼盔的裝備,主要是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士兵總不及一個鋼盔省錢,有生力量的保存也有利於保存整支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炮兵裝備鋼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發生率,也是一舉多得。


貞觀防務


深水皮蛋問您回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防彈

準確的說,所謂的“防彈”,並不是一個專用的軍事術語,所以,它也代表不了任何防護性能。在軍事專業的定義中,對各種防護裝具的防護標準,是做出了明確的區別的。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防彈衣”,北約標準的4級防彈衣,防護標準是槍口動能3519焦耳的北約標準7.62mm口徑M80型彈藥。而3級的防彈標準,只能防護北約標準的9mm口徑手槍彈,還得是手槍發射的,槍口動能低於560焦耳。衝鋒槍發射的同一型號子彈,3級防彈衣就防不住。因此,您的問題本身,並不嚴謹。鋼盔是可以防彈的,只不過對大威力彈藥無法提供保護作用。

第二,在您問題中所提到的“鋼盔的目的就是為了防子彈”,這也是錯的。

或者準確來說,在戰場上被子彈擊傷、擊斃的士兵,在總的傷亡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而從彈藥殺傷效率來說,現在網上流傳的比較多的說法,是二戰每擊斃一名敵軍,消耗子彈約2萬發;越南戰爭時期,則需要消耗約20萬發。雖然深水皮蛋對這個數據始終存疑,但按照二戰德軍子彈消耗量與斃傷敵軍總數,做一個不太準確的推算,那時候每擊斃一名敵軍,也需要消耗至少2000發子彈。因此,鋼盔所需要面對的殺傷,子彈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衝擊傷、破片傷一類的傷害,才是最主要的。現實中,並沒有人會為子彈這種戰場上基本打不著人,殺人效率極低的武器,去專門做防護裝備的開發,能防彈,只是滿足其他設計要求之後,順帶實現的一個目標。

下圖是這次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兩個型號的單兵導彈。

第三,限制鋼盔防彈性能的關鍵,除了材料及加工技術,最為關鍵的是,人頸椎的承受能力。

當然,人頸椎的承受能力是分為兩方面的:一種是被子彈擊中瞬間,對子彈釋放的動能的承受能力。比如現在的防彈頭盔根本不考慮12.7mm口徑以上子彈的防護,就是因為這種威力的彈藥,即便不能射穿頭盔,也不能讓頭盔變形夾碎腦袋,這樣的子彈在命中時,也會直接造成頸椎骨折,甚至直接讓頸椎折斷。而第二種情況,是人長期佩戴這樣的頭盔,是否能承受得住。舉個誇張點的例子,用坦克正面裝甲的材料,弄個幾百公斤的頭盔,子彈是一定打不透的,但這種東西誰帶啊?因此,現在各國防彈頭盔都是用凱夫拉縴維複合材料一類的新材料,儘量降低頭盔重量,甚至為了士兵可以長期佩戴,犧牲了不少的防護性能。當然,下圖這樣,完全不考慮脖子,用鈦合金做的頭盔,也不是沒人搞。只不過這個更多是用來讓我們嘲笑俄羅斯人的複合材料技術有多爛,而沒啥現實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