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為什麼?

絕版哥講經


先申明觀點:不會慘敗,但是仍舊會敗,因為題主忽略了兩個人。

一是東吳孫權,二是蜀漢張飛。

關羽戰死後,東吳孫權突然有個奇怪的行為,他竟然向曹丕俯首稱臣。為什麼?因為孫權知道,要跟蜀漢幹架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先跟曹魏認慫。

魏戰略家劉曄對此發表評論:“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

其後,再來看看張飛在做什麼。張飛在劉備出兵後不久,死了。

張飛死的非常蹊蹺,被人繞過親兵,殺了。

而張飛,這時候正在幹什麼呢?兩個字:報仇!

張飛跟劉備一樣,準備替關羽報仇。怎麼去報仇?關於張飛在最後記載中,有這麼一句話: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意思是,張飛率領萬人,從閬中出發,去江州匯合。

而張飛,沿著長江,走的是水路。

劉備,走的是陸路。

水陸並進,殺向東吳。

然而,張飛卻被人殺了。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看清楚沒?順流,也就是說殺了張飛的人,坐船順流走到孫權那裡。意思很明顯,殺張飛的人,是孫權指使的,否則也不會,順順當當走到孫權那兒,畢竟兩國交戰,誰知道你是不是耍詐?

然後造成了,只剩下劉備一人,七百里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了。

那麼題主的問題,我的觀點,大概能站住腳了。

因為蜀漢的水師,跟陸軍,無法合兵一處,換成是誰去,都不可能打贏了,打不贏,對於蜀漢來說,就算輸。


剎那歷史


提問者很聰明,其實夷陵之戰就應該這樣打。劉備坐守成都,派一名大將去就可以了。而這名大將也可以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畢竟是軍師中郎將,能文能武,非常適合,至少比當時夷陵之戰劉備帶的軍師劉巴要強很多。

那麼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我覺得不會,為什麼呢?

善戰者,首先考慮的是糧草退軍路線。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保證軍隊戰鬥力的最基本要素。而退軍路線則是保證軍隊不受重創的重點,也就是說即使打不贏,有序的撤軍也可以保存實力。

縱觀諸葛亮指揮的數次伐魏之戰,諸葛亮首先考慮的都是糧草和退軍路線。例如第一次攻祁山成功後,諸葛亮趕緊派馬謖搶佔街亭,而街亭是隴右和關中平原的一道關隘,易守難攻。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看到危險將至,於是趕緊撤軍,這就保證了蜀軍不會因為撤退時走得慢而被魏軍追上,受到重創。

諸葛亮後來兵圍祁山,在上邽偷偷行軍,也是為了搶奪軍糧。有軍糧才能打仗,後來軍糧吃完,諸葛亮提前撤退。因此,諸葛亮用兵謹慎,雖然沒有大勝過,但是沒有大敗過,這其實是很難得的。

如果讓諸葛亮去攻打東吳,依照他的用兵之法,諸葛亮會選擇多練水軍,以水軍為主力,陸軍為輔助。沿長江水陸並進直逼夷陵。這時候陸遜肯定要與諸葛亮在水上大戰,結果不可知,因為東吳向來水軍彪悍,善於水戰,而諸葛亮的水戰能力待定。

事實情況是當時蜀軍倉促起兵,水軍不多,因此陸軍是主力,而水軍是輔助。所以如果諸葛亮帶著這樣的兵力去攻打,結果應該跟劉備差不多,也會受困於夷陵。

接下來諸葛亮肯定不會像劉備一樣聯營七百里於夷陵,這樣的錯誤連曹丕這樣的半個軍事家都曉得很危險,以諸葛亮的謹慎性格,斷然不會這麼做。

諸葛亮會選擇撤軍,建議劉備來年再戰。而且在撤軍的同時會設下埋伏,至於能不能伏擊到東吳將領就不可知了。但是能伏擊成功的概率很大。因為諸葛亮曾經伏擊成功過魏國的將領張郃和王雙,成功率簡直高的不得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諸葛亮率兵攻打東吳,而劉備留守成都,依照諸葛亮用兵謹慎的性格,諸葛亮肯定不會慘敗於夷陵。因為諸葛亮考慮的永遠都是三點:一、策反敵軍,搞政治聯合。二、準備充足的糧草,三、及時撤退,不給敵人追擊的機會。因此,諸葛亮完全可以帶著一隻完整的蜀軍平安歸來!


每日趣評


瀏覽了一下網頁以上朋友都答得較全面,本人只能從另一角度去破析,由於三國曆史在演義的光環下若干個問題都被轉化,現在的歷史專家們也意見不統一,有揚劉抑曹的,也有揚曹抑劉的,總的來說漸漸人們都以歷史為依據,小說必竟是小說,例如三國演義至少三十大誤區,為了神話諸葛亮,把魯肅,周瑜描寫成傻貓,心胸狹窄,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孫堅斬了華雄,記在關羽頭上,過五關斬六將,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諸葛火燒幾個大仗都取得了大勝,司馬懿等於是諸葛掌中之物,什麼許諸怕張飛等,是多麼精彩的埸面,可惜這都是羅貫中先生編造的,事實並非這樣。

無論諸葛亮守哪裡,劉備打哪裡,有一點足以說明,法正,龐統在時都隨劉備出征,入西川帶龐統,這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拼了家底國與國的較量,為什麼劉備不帶上諸葛亮呢?無論水路陸地戰場上是稍縱即逝,瞬間變化莫測的,諸葛亮這麼能打仗為什麼劉備要親自出徵呢?他大可和孫權一樣讓陸遜去前敵指揮,只有一種理由解釋可以說得通,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不放心,做好後勤保障較適合他,換一說法如法正,龐統在百分之一百會隨軍作戰,所以劉備深入吳國腹地作戰就當時蜀國的國力,兵力,都會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國力要比蜀國大了兩倍有餘,而善於攻城掠地的關羽,張飛,已不在了,劉備去了左右手,實在算不上精兵強將,也找不到蜀國能性的理由。再見!




9紫氣東來


諸葛亮本人領兵攻打東吳可能不大,劉備還在的時候,毫無疑問劉備本人才是蜀漢政權戰爭經驗最豐富公認軍事能力最強的名將。諸葛亮雖然已經有過一些軍事經歷,但這時也不會被認為軍事能力比劉備更強。領舉國之兵與東吳作戰,肯定只會是劉備本人。另外從夷陵之戰的形勢看,換個人領兵蜀漢勝利的機會也不大,頂多損失小點。

《三國演義》雖然表面的傾向是尊劉揚曹,但對於劉備本人,演義中的形象其實反而相比歷史上大大弱化。劉備的一些著名事蹟在演義中都被移到別人身上,如鞭打督郵被轉移到張飛身上,博望坡之戰被移到諸葛亮身上。

劉備雖然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但距離那位中山靖王的年代已經有300年,早就和普通平民無異。劉備本人也就是個家庭比較富裕點的平民出身,劉備後來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奮鬥。劉備流落各處都能得到禮遇,最大的資本就是他本人打仗水平比較高,身邊也聚攏了一批以關羽張飛為首的能打仗的精兵強將。

劉備有過多次失敗經歷,但很多時候是實力不足的,不代表劉備本人不是一位金牌打手。袁紹曹操劉表等當時人並沒有因為劉備的失敗而輕看,對其非常禮遇。劉備實力比較強大時,親自統帥指揮了打敗曹操的漢中之戰,代表了劉備的軍事水平。

(劉備)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對劉備集團意義重大。不過劉備在世時,諸葛亮雖參與過一些軍事行動,但主要職責不在軍事方面,尚未顯示出特別強的軍事能力。重大軍事行動中,劉備肯定首選自己,其次選擇手下最能獨當一面的關羽,第三會考慮張飛,考慮諸葛亮的可能較小。

從巴蜀地區向東,古代能夠通行大軍的出川路線只有沿長江三峽這一條路線。長江三峽地形險峻,兩岸高山密佈,長江兩岸只有非常狹窄的坪地。如果蜀漢軍出了長江三峽,在江漢平原上與吳軍作戰的話,蜀漢軍隊有一定戰鬥力優勢,還有機會取勝。但蜀漢軍正好被堵在了長江三峽的出口處,基本沒機會獲勝了。

陸遜帶領的吳軍有五萬,與蜀漢軍隊數量基本相當,蜀漢軍連兵力優勢都沒有。即使蜀漢軍有非常大兵力優勢,被堵到長江三峽出口處也沒機會發揮,何況蜀漢軍根本沒有兵力優勢,把蜀漢軍堵到三峽出口處的吳軍基本立於不敗之地了。

(夷陵之戰)

劉備連營也是被堵到狹窄的長江三峽裡面,因為地形因素不得不如此,當然演義中的連營七百里是誇張說法。

劉備根本沒可能突破陸遜在三峽出口處的防線後,戰爭已經處於必敗之地了。劉備能損失小點唯一的機會是早點下定決心退兵,不讓陸遜找到戰機。但劉備考慮政治因素過多,在面臨必敗之戰時下不了退兵的決心,最終輸的乾乾淨淨。


仁勇校尉


諸葛亮出兵攻打東吳,結果會是如何呢?這個其實就是個假設性的話題了,既然是假設,就得有一些真實的依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咱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爭實績,從歷史記錄看,到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沒有任何指揮戰爭的記錄,可以說是零敗零勝,完全是一個素人。

而東吳這邊主將陸遜的戰爭實績,其實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後方。所以,如果諸葛出手,這一戰便堪稱素人對決。好比是兩個從來沒上過拳擊臺的拳手要比賽,估計觀眾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諸葛的謹慎,加上荊州西部地形的複雜,他的行軍速度一定極其緩慢。而陸遜又考慮到自己是個新人,最初的行動同樣會以堅守為主。所以,這一仗,一定會曠日持久。若是曠日持久,又會對哪一方有利呢?顯然是守禦陣營,你看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諸葛亮攻城從來是個弱項,後來的陳倉只是一個郝昭去防守,諸葛晝夜相攻二十餘日,毫無進展,最後被迫退軍。所以最合理的結果,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勁,最後是攻不下城池,更別提打敗陸遜。當然,東吳那邊因為是諸葛出來打,注意力也不會那麼高,估計陸遜就算是打得諸葛亮落花流水,也沒啥大成績。而且,因為是諸葛亮來,說不定孫權還會讓他哥諸葛瑾來做前鋒,孔明你敢打你親哥?

所以,如果諸葛出兵,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場景,便會在此時提前上演。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以《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是不贊成對東吳用兵的,因此盛怒之下的劉備才親率大軍大舉伐吳。

所以說,諸葛亮是不會去攻打東吳的。

如果一定要假設諸葛亮去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

無月覺得諸葛亮一點會放緩行軍速度,和東吳交上手後,基本上也是打些不痛不癢的小仗,在打仗的同時,主要是和東吳進行斡旋,擬出一個協議,等待時間一長,劉備怒氣消了後,將東吳的請和協議拿出來,雙方重歸於好,這會是諸葛亮的主要目的。

但是,如果劉備守蜀中,曹操就有可能進攻西蜀,諸葛亮很有可能半道而回師的。

總而言之,讓諸葛亮去攻打東吳,這仗基本上就打不起來了。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蜀漢仍有很大的可能會失敗,但是不會像夷陵之戰敗的那麼悽慘。理由如下:

一、此時的天下形勢不是蜀漢進攻孫權的好時機

三國勢力中,曹魏實力最強,蜀漢和東吳只有聯合才能力抗曹魏,雖然之位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導致關羽被害,蜀漢和東吳的聯盟破裂,但蜀漢以為關羽復仇為名興兵進攻東吳是將兩者關係徹底撕破且兵戎相見實在是不理智的行為。

蜀漢決定對東吳動武拒絕孫權的請和之後,孫權只能倒向曹魏一方,雖不是真的倒向是借勢也使得形勢對蜀漢不利。

兩位最關鍵的是,蜀漢興兵伐吳實在劉備稱帝三個月之後,這時候蜀漢本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內政穩定政權,在政權還不穩定的情況下貿然進攻東吳太過於冒險。

所以蜀漢伐吳,不管是劉備領兵還是諸葛亮率軍,失敗的命運是很難避免的。

二、此時的諸葛亮並不是之後的諸葛亮

之所以有人提出讓諸葛亮領兵攻打東吳,是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很厲害,起碼是認為他比劉備強。

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後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六出祁山北伐的影響的。諸葛亮領兵出征是後來的事情,之前或者說在夷陵之戰前他幾乎沒有帶兵征戰的經驗,充其量算是飽讀兵書而無實戰經驗的理論家。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我們不能用後來認知中的諸葛亮就認為諸葛亮之前就也是如此。

而且即便諸葛亮在軍事有些能耐,但打戰也不是他的專長。《三國志》的作者裴松之就評價諸葛亮連年北伐皆是無功而返,評價道:“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認為諸葛亮不擅長行軍打仗。

所以把有實戰經驗的劉備換成戰場新手諸葛亮,並不一定能打勝東吳。

三、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即使敗也不會像夷陵之戰那樣慘敗

從以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軍事行動中,我們知道他打戰十分謹慎,總是抱著一萬分的小心。他會防止敵人襲營,會警惕後路被斷,沒有絕對的把握他是不會貿然出擊的。

所以以諸葛亮的性格和打戰風格,蜀漢進攻東吳會僵持一段後多半以諸葛亮主動撤軍結束,即使蜀漢戰敗,諸葛亮也能保存下蜀漢大量有生力量,尤其是青壯年將領。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諸葛亮和劉備互換,蜀漢仍會落下風,只是不會慘敗。


微史春秋


如果夷陵之戰是諸葛亮去打,結果如何?這個得看是哪個版本的諸葛亮了。

正史版

若是按照《三國志》版本的諸葛亮,輸贏最多隻能是對半開,因為陳壽筆下的陸遜是一個善謀略的人。而諸葛亮陳壽給與的評價則是不善奇謀,對手如果是一個有本事的人,那麼諸葛亮也是無可奈何的。所以或贏或輸還得具體情況。


三國演義版本

若是三國演義版本的諸葛亮去攻打東吳,東吳的軍隊會被諸葛亮輕易打敗,因為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具備各種加成。但是諸葛亮也不會讓其傷亡太大,畢竟連合東吳是諸葛亮的主張,所以只是給其一個教訓,若是按照羅貫中的思路,最後會因為天命的原因,諸葛亮也拿不回荊州。


如果是其他小說版本,那麼就看作者給誰加主角光環了。誰有主角光環誰當然就是笑到最後的人。


淡看天上月


諸葛亮的戰爭指揮水平,只能從他執政後平定南方與曹魏發生六次較大戰事來推測,其中平南穩紮穩打,重在以武德服人收南人之心,而之後轉向蜀魏戰爭,五次主動北伐,一次魏國入侵,共六次交戰。


第一次北伐在228年,初出祁山,中原震動,後因失街亭而撤兵。同年底,二次北伐,交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糧盡而退。229年第三次北伐,奪取了涼州的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是230年,魏軍進攻漢中因陰雨而退。231年,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司馬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糧盡而退。234年,最後一次北伐,出褒斜谷進軍,相持百多日,司馬懿始終不出,開始軍民混雜屯田作長遠打算,不久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蜀地古稱“四塞之地”(史記範睢),道路險阻,易守難攻,是歷朝地方割據的風水寶地,宋朝一老秀才曾寫詩“把斷劍門燒棧道,四川別是一乾坤”之語,可見蜀地天險。同理,人家進來難,你出去也難。諸葛亮主持的幾次戰爭,都被後勤給牽制,木牛流馬運糧和屯田,都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所作的努力。形成了擅用正兵,穩紮穩打,重視後勤的戰爭方式。

綜上所述,如果由諸葛亮代替劉備帶兵伐吳,由四川東出有水路輔助,後勤運輸壓力應不如北伐大,但還是會穩紮穩打,正兵為主。其中由於沒有皇帝御駕親征,人心士氣和戰鬥力可能有所下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東吳方面,陸遜對付劉備伐吳,主要是拖和固守一段時間後回撤,戰略撤退到夷道一帶,把前面的崇山峻嶺全讓給對方,讓劉備犯錯入林避暑然後火攻。若諸葛亮帶兵,以他的謹慎性格,會步步為營通過險地,縱遇炎熱天也不會全軍入林避暑,應有其它更好辦法,比如營地選擇,犄角之勢等。陸遜所恃的天兵火攻不可能奏效。

雖然諸葛亮能避免劉備類似失誤,但以陸遜後來守荊州多年不失的情況看,蜀軍難有大勝,估計小勝幾場,雙方拉鋸一段時間後,都不敢打持久戰,握手言和談判罷兵,孫吳應會讓出部份荊州。這樣的結果,對蜀漢而言好太多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方鵬


夷陵之戰不會敗,但東吳依然屹立,這兩點是重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當劉備報仇心切一心想要伐吳時,諸葛亮苦苦勸阻,這使得劉備覺得諸葛亮有包庇東吳嫌疑,而且諸葛亮與關羽本就不和,諸葛亮的哥哥還在孫權那當謀士,這一切都讓劉備覺得孔明是在公報私仇,所以就算孔明掛帥,劉備也不會放心,定會找人監視,打戰時統帥部高層不和,這場戰爭也h是很難打贏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孔明並不真心伐吳,孔明的思想是天下三分有其一後,待曹魏有變後才可出師一統天下。結果曹魏這隻大老虎沒病,這弱小的兩隻獅子先打了起來。打孫權吧,曹操高興,不打吧,劉備不高興。於是小編猜測,諸葛亮最多會在夷陵之戰勝利後致書孫權,讓他吐出荊州割地賠款等等,然後找個理由班師回朝。甚至,可能會假敗於東吳,和孫權演一場戲來換取劉備“雙方勢均力敵,急不可下”的看法,於是他的戰略又能繼續實施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