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漢末年王莽改革失敗了呢?

為崔永老師而來


王莽當時積累了極大的名望,當然,他也偽裝得太好了,完全就是聖人一樣的存在。

王莽之所以成功篡位,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西漢後期幾個皇帝不著調,國內的統治階層非常失望。無形中給王莽掌權形成了機會。

此外,西漢後期百姓生活困難,世家力量初步膨脹,崛起了大量財富又佔據政治優勢。

同時,當時的統治思想是公羊學派,這個學派很激進,不斷尋找聖王,不斷進行改革,所以他們發動48萬官員士子上書中央政權,要求重用王莽這樣的德才高絕之士。此時全西漢認識字的人也比48萬多不了幾個,所以上書行為極大震懾了西漢宗親、貴族、大臣。因此此後幾乎無人敢出面反對王莽。

但王莽畢竟是依靠偽裝與時間上臺的。他推行的政策,既脫離實際也沒有操作空間。各種許諾就如肥皂泡一樣,不斷被戳破。官員士子百姓紛紛醒悟,天下暴動不斷。

最終,寧死守衛王莽者不過千多人,這與48萬上書者相比較,越發能夠顯示王莽的虛偽與欺詐,市民百姓甚至分舌而食,可見當時人多麼痛恨這條騙死人的舌頭。


四川達州


王莽改革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與眾不同、涉及面最廣、也最具爭議的一次。總的來說,王莽是以改革的名義,行革命之實。王莽改革失敗的原因很複雜,我從外部社會大環境、新朝內部小環境兩個層面跟大家分享。

王莽改革失敗是外部社會大環境決定的:

1.新朝代漢是和平演變,舊勢力的存在決定了王莽改革阻力重重。

中國封建王朝的更替大多伴隨著血腥的戰爭,雖然國家不得不承受戰爭的創傷,但戰爭的最大好處就是,原來的舊勢力必然埋葬在血與火的淬鍊中,新的王朝也無不是從血水澆灌的土地上茁壯成長的。

王莽的新朝是在多方勢力的推動下,以“更天命”的方式,從西漢接受禪讓獲得,在這個過程中,王莽的新朝等於給了舊勢力一個利益保護的承諾。但改革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犧牲現有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給其他人,所以,只要有改革,舊的既得利益集團必然成為犧牲品,他們也必然會反抗。

2.儒學宗教化是西漢末年的一大文化特色,對新朝來說,成於此,也敗於此。

儒學自漢武帝開始成為官學,儒家思想從此得到蓬勃發展,學說體系也因此得到極大豐富。漢武帝時期大學者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說,由此拉開了“讖緯”學說的大門,儒學走向宗教化的道路。

這個學說像個潘多拉魔盒,把學術環境乃至政治環境帶向了一個不歸路,相當多的一部分儒家學者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天命”上去了,並形成一股重要勢力。他們違背了儒家最根本的“修身”要求,一味附會“天意”,把朝堂變成一群不幹實事、道德低下的“算命先生”的聚會。

西漢的沒落跟這個有很大關係,這群腐儒一味吹捧“更天命”,說西漢的“運”已經到頭了,應該改朝換代,新朝就是在這股思潮的左右下,得以不流血代漢的。

但“更天命”從來就不靠譜,你可以這麼說,我也可以那麼說,反正誰也沒見過“天”,“天意”都是靠人的嘴解讀的。當王莽的改革不能滿足這群人的利益訴求時,他們又拋出“天意復漢”的論調。無論西漢還是新朝,都成了“讖緯學說”嘴邊的毫毛,被吹得四處零落。

王莽改革失敗的內部小環境

1.王莽本人就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儒生,他並不具備作為開國之君的能力,被推上帝位勉為其難。

瞭解王莽的生平就知道,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好人,“感動中國”的人。但西漢對人才評判的標準非常畸形,一是以“才”代“能”,認為學問大的人能力就是最強的;二是以“德”代“能”,認為德行高尚的人能力就是最牛的。這兩個誤會,導致王莽成了當世最耀眼的明星,最完美無缺的人。

實際上王莽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但不足以放在開國之君的高位上,用一句大不敬的話來說,王莽就是“志大才疏”。這導致他的改革顯得非常無序,過於理想化,同時貫徹執行不力。王莽的能力不足還體現在他用非所人,說明他識人用人的眼光就是有問題的。

2.新朝內部的兩大派系矛盾重重,導致王莽集團不能全身心投入改革。

這一點很少有人注意到。王莽集團有兩大派系,一派我稱之為“輔漢派”,他們的政治主張是“王莽應該行周公事,做輔漢重臣”,另一派我稱之為“代漢派”,他們認為“大漢天命已盡,王莽應該更天命代漢建國”。

這兩派的矛盾自漢平帝去世後矛盾開始激化,因為王莽站在了“輔漢派”一邊,所以兩派第一次正面交鋒以“輔漢派”取勝告一段落,結果誕生了“孺子嬰為太子”這麼一個不成熟的方案。翟義起義後,兩派再次發生激烈交鋒,這一次王莽站在了“代漢派”一邊,最終實現了以新代漢,王莽龍袍加身。

雖然,王莽靠自己的威望壓制住了“輔漢派”,但不代表“輔漢派”就此改變政見,新朝短短的十五年時間裡,“漢室復興”的流言恐怕絕非空穴來風。

3.改革內容本身存在太多缺陷。

王莽改革最主要的內容有四項:官制改革、貨幣改革、土地和奴隸改革、商業改革。

這四項改革中,官制改革就是迂腐的復古行為,實在沒有必要,純屬自尋煩惱,這就是王莽集團儒生政治的天然缺陷所至。

貨幣改革的初衷,我猜想是為了方便貨幣使用過程中,貨幣面值單一造成的兌換、攜帶不方便。這個問題重要不重要,我認為雖然當時的貨幣確實存在問題,但不是緊急且重要的內容。但迂腐的王莽集團以復古的方式,搞了一大堆貨幣,甚至連遠古時期貝殼、龜殼都重新啟用做貨幣。每一次貨幣發行就造成一次經濟動亂,大批民眾因此破產,對社會經濟及政治穩定造成極大傷害。但他們依然樂此不疲地搞了四次。

土地和奴隸改革是當時最緊急也最迫切的改革內容,長期以來,土地兼併和大量平民淪為奴隸,成為漢帝國不得不需要切除的毒瘤。可問題是,這項改革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場改革,反對派以身抗命是必然的,朝廷必須做好全面部署才能實施。

可惜的是,王莽改革的藍本還是迂腐的復古,完全不顧實情,面對實力派的反抗,他們又顯得束手無策,甚至對既得利益階層與受害的平民、奴隸階層,形成的複雜而又畸形的“共生關係”根本無法洞悉,更談不上破解。結果就是,本來應該是受益方的平民和奴隸都起來反對這項改革。

商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五均六筦”,簡單來說就是對重要資源實行“國家專營”(如:銅礦、鹽鐵、鑄幣等),以及以國家資本調節市場,保護中小商戶不被投機資本壓垮。這本來是大好事,至少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有利於國家財政收入和商業秩序的,可問題是,他用非所人,竟然以大商人和大資本充當管理者,這些人既是市場主體,又是管理主體,也就是說他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那這個結果是啥樣就不言而喻了。

總歸來說,王莽改革是好心辦錯事,王莽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方法不當,不但沒解決問題,還給社會帶來了新的災難。

麥塵讀史


王莽部分改革措施超越時代。


王莽時代系列背景

漢末以來,政治腐敗,外戚專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漢哀帝劉欣上任後針對現狀進行了限田限奴的改革,具體為: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佔田不得超過三十頃;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佔有土地,不許做官。超過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沒收入官。這個方案儘管給了官僚地主極大的優勢,但還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權貴的反對,最後變成了一紙空文。

王莽改制

王莽代漢建新後,看到了當時的弊端,改革既是鞏固政權獲取民心也是王莽想有一番作為。王莽改革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1.更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

2.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3.實行“五均六筦”制,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山澤等。

4.改革幣制。

5.改革中央機構,加強相權、兵權;重新劃分郡縣,更改地名。

王莽和劉欣的區別是導致王莽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

王莽和劉欣存在本質區別:王莽是外戚,劉欣是正統。

權貴抵制劉欣改革,但不至於去推翻劉欣。

王莽篡漢,加上一些列影響權貴的改革措施,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從居攝二年開始,各地大大小小的起兵有8次之多,最後兩股最大的反抗實力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導致了王莽被殺。

王莽時期天災頻發處置不當是王莽改革失敗的次要原因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時,各地農民紛起。王莽的改革沒有給百姓帶來好處,相反,到王莽末年,米價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面對這種現象,王莽無計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

王莽改革的失敗是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失敗,是封建思想的勝利。王莽被殺,改革隨之流產。


倚松賞鶴痴書童


王莽廢除孺子嬰,建立新朝,進行大刀闊斧的一系列改革,看似要雄心振興國力,實則操之過急,方法不當,反而加速了其滅亡,變法失敗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結果。





王莽建立新朝後,將全國土地改為“王田”,限制個人佔有數量;奴婢改稱“私屬”,均禁止買賣;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壟斷工商業,增加國家稅收;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濟混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恢復五等爵,經常改變官制和行政區劃等等。由於貴族、豪強破壞,改制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使階級矛盾激化;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賦役繁重,橫徵暴斂,法令苛細,終於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在內激化社會階級矛盾,農商具廢的同時,又對外發動戰爭,外部環境動盪不安,內外憂困的環境下,變法必然會失敗!


要想變法成功,首先需要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外部環境,沒有邊境之患,沒有他國侵擾,外部戰局相對和平安定

其次,對內改革的目的是要富國強兵,必須要保證改革能使百姓生活質量提高,得到全國多數階層的擁護,這樣即使改革不得不破壞少數人的利益,也不會影響改革之大局!

其三、改革務必法令嚴明,擁有強有力的執法組織,因為只要是改革,勢必會動搖一部分社會階層的利益,特別是貴族及豪強的利益,他們的反對聲音會比較大,就必須要以頒佈的改革法令,依法辦事,絕不手軟,執法徹底,合理合法,出動其利益,還要從理法上適當解釋慰籍,這樣不至於大範圍激化社會階級矛盾,得到大多數人群的擁護,才能將變法持續推動下去,變法才能有成功的機會!

以上個人見解,不妥之處,還請多多指教,謝謝!


浩中一內


西漢末年整體上社會矛盾已經積累重重,王莽急於改制多也是病急亂投醫的一種了。

這是西漢末年曆史發展的必然。

整體上王莽本是出於改革各方面為普遍的各階層的人皆受益,這個在剛開始似乎也收到一些益處,可是,那只是表面現象,而內裡本質上搞得卻是一套復古倒退而已,與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相違背。王莽想法很好,本想是通過恢復周朝井田制,防止土地兼併,奴隸買賣,而且參閱周禮把幣制、官名地名等等一一改革,可是,卻食古不化,竭力復古,這本質上是完全違背封建小農地主階級及官僚體系的利益。而改制下的農民也並未得到利益。不失敗都說不過去。這是其改制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經過,然後折騰再三,最後又都恢復原樣,這一折騰反而更加速激化了原本就矛盾重重的社會,而當時又遇上災荒,天災人禍合在一起,導致王莽的新朝很快滅亡。


再升一級


初始元年(公元八年),王莽接受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並開始全面的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革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等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

又廢止奴隸制,建立貸款制度,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法,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覆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沒有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由於政策多處不合實情,百姓先受其害,朝今夕改,使百姓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各地農民紛起,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失敗的原因

1動欲慕古,不切實際,王莽在改制中,食古不化,一心想要復古。好逞威風,博求虛名,輕於改作,但又對改制中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致使許多措施半途而廢,或者僅限於令條法文的頒佈。

2剛愎自用,所用非人,王莽經常自以為他的法令條文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對忠言直言者常常不能正確處理。當有人如實報告農民起義的緣由是法令的苛刻,剝削稱沉重時,王莽根本不信,認為是造謠,立刻就罷免了此人官職。

3自然災害嚴重,據史料記載,在王莽改革時期,旱,蝗,瘟疫,黃河決口等十分嚴重,持續時間長,範圍廣,。以上原因使王莽改革徹底失敗。






21拉克的愛情


大致是王莽的政策都太超前跟不切實際了,官名條例都從西漢倒車回了周哪裡有不亂的?

細說就是想幫老百姓而多次得罪了氏族權貴弄的各地的貴族不爽都起義了。

所以皇帝不怕百姓起義而是怕貴族氏族造反,最好的例子就是隋煬帝二爭高句麗楊玄杆造反拼了命回來就是這個前車之鑑!

個人評價王莽有非常高的道德,孩子殺了傭人就逼死親兒子就是例子!為政也體恤百姓免了很多稅負跟給奴隸自由而努力比美帝的林肯早了快1900年

但是用意好不切實際比如奴隸是沒辦法才賣身為奴的你把自由身了他還是很窮不在大富人家幹活還是會餓死的,而富人買了的一個傭人突然自由了人財兩空。這是是不是兩頭不討好呢???


月光下魔術師34309


王莽在現代人眼裡,他象一個穿越者。也就是他治理國家太過理想化,脫離了歷史的實際,又操之過急,加深了各種矛盾。他想限制豪強,卻不知道正是豪強們把他推上皇位,他想利於百姓,卻急於求成,把百姓推向對立面。對外又樹敵匈奴,對內朝令夕改,空有改革的夢想,卻沒有堅定的執行。又遇上天災,人們懷念劉氏,拋棄了他,所以他敗的很徹底。


羽書遲


王莽新政從表面上看是積極向上的,但選擇的時機不對,所以失敗是必然的。首先王莽剛剛“受禪讓”,取得帝位,本身統治基礎就比較弱,“篡位說”是士族階層普遍認同的結論;其次,權貴們依附王莽是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做“慈善”;第三,當時的信息傳遞是層層傳遞的,基層群眾對新政一無所知,只能從士人、地主、當地官員處獲取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的改革,極大地損害了地主階級和當朝權貴們的利益,他們就會迅速與士人階層合併到一起,利用自身影響力,把改革的弊端充分提現,改革紅利則大打折扣,最終激起民變,然後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從中漁利,迅速打敗了王莽,維護了自身利益。


馮唐李廣


王莽的改制政策不能說不對,而且還是利國利民的,但為什麼還是迅速失敗了呢?

首先是他的執政過理想化,以為發幾個紅頭文件就可以治國,先集中權力,然後狂發改革法令,不去調研實際情況,也不考慮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到後面政策還朝令夕改,沒有延續性,讓人無所適從。

王莽所推行的工作不僅沒能解決問題,還加劇了社會矛盾,既觸碰了地主豪強的利益,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兩邊都沒落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