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是嚴防宗室從政,而清朝卻有許多親王等宗室(比如恭親王)參政?

李禕濛


之所以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主要來源於明清兩朝建國的根基和方式不同。明朝建立的根基來自於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朱元璋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明朝。為確保政權長久不被篡權,朱元璋建立了州府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統治體制。他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到邊塞要地或帝國的重要地方就蕃,賦予他們兵權,期望他們在帝國內部遇到篡權時,可以起兵勤王。但藩王們也是雙刃劍,他們擁有雄兵護衛,本身面對帝位的誘惑,就有奪取的衝動,歷史上燕王朱棣,漢王朱高煕,寧王朱宸濠都曾起兵造反,不過是後兩者失敗了而已。在位的皇帝為防止藩王造反,嚴格限制其行動,不允許其私自出城,不允許其與其它藩王隨便見面,未經徵召不得隨意進京,在這種嚴防死守藩王的情況下,藩王干政是禁忌,因此明朝不會出現藩王參政的情況。

清朝是女真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來自於各個部落的聯合,由滿八旗組成,最初的皇帝即大汗是推選出來的,如順治帝福臨上位就是各路旗主貝勒們妥協的產物。待到清朝入關問鼎中原,這種體制便延續下來,但作用日益萎縮。加上清朝的王爺們沒有實際封地,沒有兵權,都圈禁在京城,對皇權無法形成有效的威脅,在這兩種因素的考慮下,王爺們參政可以更加地團結皇族,又不會威脅皇帝的地位,出現了清朝王爺們頻繁參政的情況。


滄海拾遺錄


滿清體制如此。

關外叛亂時期,滿清實行的是貴族共和制,手上有兵馬牛錄就可以參與國政。甚至到了尾大不掉的態勢,比如多爾袞這些。貴族不僅掌握兵馬,對民政也是管轄到底。

康熙之後逐步強化皇權,削弱議政大臣會議的地位,八旗王公權力不斷被剝奪,還大肆對下五旗進行滲透、摻沙子。旗主王爺貝勒貝子的兵馬控制權首先被奪取,雍正時期又設置旗務大臣,奪取了民政權,所以到乾隆時期乾脆撤銷了已經毫無意義的王公會議。

此後,皇權強大到無可復加的地步,滿清皇帝自然放心使用宗室子弟,畢竟他們已經沒有任何造反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