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加速失去獨立性現象需引起警惕

全球央行加速失去獨立性現象需引起警惕

十年前,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各國政府與央行攜起手來,採取一致行動救市,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年後,當世界從金融危機中慢慢復甦之後,各國政府與央行的分歧卻在不斷加大。在面臨越來越多的政府幹預時,全球央行正在加速失去獨立性。

這一點在新興市場表現得可能更為明顯。12月10日,印度央行行長烏爾吉特•帕特爾突然辭職。此前他與印度總理在央行獨立性和印度金融業未來發展方向問題上發生了不愉快的爭執。圍繞印度央行的鷹派貨幣政策、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如何使用,以及為清理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而採取的嚴厲措施,印度央行與莫迪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幾個月裡日益緊張。莫迪被指責要求印度央行放寬正在執行的嚴厲措施,就因為他擔心在爭取連任期間,這些措施會影響經濟增長。帕特爾是連續第二位突然離職的印度央行行長。帕特爾於2016年9月接任央行行長職務,當時政府未能延長拉古拉姆•拉詹的行長任期。在帕特爾宣佈辭職後,拉詹敦促印度政府謹慎行事,並“採取適當行動”。但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央行維持獨立性可能為時已晚。他們爭辯說,帕特爾的辭職表明,莫迪已在這場戰鬥中獲勝。

全球央行加速失去獨立性現象需引起警惕

此外,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處於土耳其央行獨立性攻擊的最前沿,大聲而頻繁地宣稱他的非正統觀點。多年來,埃爾多安一直呼籲降低利率,與教科書上的經濟學相矛盾,這將抑制通貨膨脹。不過土耳其央行經常忽視他,在被市場逼迫時大幅提高利率,不過行動起來也很緩慢。其結果是通貨膨脹率達到央行目標的五倍,一系列措施令投資者感到沮喪。

而央行獨立於政治干預的威脅不再僅僅只是“新興市場現象”。差不多一年後,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遭到特朗普越來越嚴厲的批評,而特朗普是二十年來第一位抨擊美聯儲的美國總統。就在過去的一個月裡,特朗普表示他對自己選擇的美聯儲主席“一點都不高興”,並稱美聯儲的問題更大。隨著12月19日美聯儲議息會議的即將到來,特朗普又開始新的抨擊。12月11日,特朗普在接受路透社的專訪中表示,如果美聯儲在下週的會議上提高利率,那將是一個錯誤的做法:“我認為那樣做很愚蠢,但我能說什麼呢?”特朗普還補充說,他需要低利率的靈活性來提振美國經濟,而美聯儲應該予以幫助。並且他指出,對日本和歐盟的汽車關稅取決於相應的貿易談判情況:“我正在進行貿易上的鬥爭,需要寬鬆。”自2015年12月以來,美聯儲已經八次加息,接近中性利率,並預計在12月開始另一次加息。雖然鮑威爾最近對減緩明年緊縮的步伐持開放態度,但美聯儲官員堅稱他們不會屈服於政治壓力,並將依靠經濟數據來指導他們。

全球央行加速失去獨立性現象需引起警惕

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經常受到德國政客對其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抨擊,他們擔心這會使國家的儲戶陷入更加肆意揮霍的漩渦之中。最近,他遭到意大利政界人士的襲擊,其中包括副總理路易吉-迪馬伊奧,他稱德拉吉正在通過權衡有關國家預算的辯論來“毒害經濟”。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長期以來一直面臨來自英國退歐政客的激進批評,他們指責他過於悲觀的聲明和偏見決定離開歐盟。最近,英國央行公佈的情景顯示,英國脫歐可以引發野蠻的經濟衰退和英鎊貶值,卡尼拒絕了這一指控。

日本央行的獨立性問題可以從安倍晉三的選人標準上便可見一斑。安倍上臺伊始即祭出“安倍經濟學”大招,特別是著名的三支箭——大膽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經濟增長戰略。然而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大膽的貨幣政策。由於當時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篤信央行獨立性不可動搖,並堅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但這與安倍擴張的貨幣政策不符。隨後,安倍親手將願意實施積極貨幣政策的黑田東彥送上央行行長寶座,以替代不怎麼“聽話”的白川方明。

就中國央行而言,從很多方面衡量,算不上獨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7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不受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在國務院領導下”這幾個字意味著中國央行缺乏獨立決策權,只是最高決策機構的眾多聲音之一。事實上,相比其他機構,央行一直以來對於經濟刺激措施都很謹慎。只不過,它以前在爭鬥中經常輸給其他管理著眾多有影響力的大型國有企業的各部委,比如發改委、商務部等。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們說,中國央行需要更大的獨立性,以便能夠在不受政治干預的情況下制定可靠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曾說過,轉型期的中國需要中國央行與各部委通力合作,但也暗示了這種安排的負面影響。他說,央行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有代價,代價就是,是不是很有效地控制了通脹率。就目前而言,央行似乎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

央行的獨立性受到威脅可能會產生實際的經濟後果: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Alberto Alesina和Lawrence Summers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獨立的中央銀行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不會損害產出或就業。如果投資者懷疑央行會屈服於政府遊說並將目光投向通脹,金融市場可能會感到不安。這可能推高長期利率。相反,官員們可能會覺得有必要通過提高短期借貸成本來增強他們的權力。不過這種研究成果可能並不完全適用於當下的全球經濟。現在全球經濟形勢不僅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有本質區別,就是與十年前也大不相同了。正如安邦諮詢(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的觀點,全球債務問題的日趨嚴重使得現在的經濟對利率上升的承受力很差,各國央行的政策框架在目前形勢下可能過於學術氣。當前脆弱的全球經濟形勢下,根本不能只從金融框架來考慮問題,這將低估金融成本上升和流動性收縮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從這個角度講,各國執政者對經濟的直覺,可能更貼近實際情況。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全球央行加速失去獨立性現象需引起警惕,一方面,貨幣政策可能失去規則約束,結果是市場無法及時達到有效出清。另一方面,在當前的脆弱形勢下,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時要優先考慮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不能僅從金融框架來考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