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意會勝言傳


詩分為幾類,古風、律體,一般人不懂平仄,就寫古風好了,而律體就必須遵守格律。鑑別一個人會不會寫詩,看他的格律就知道了,一般從韻腳看起,如果不遵守《平水韻》、《中華新韻》,就顯得雜亂,無章可循,或出韻,或出律。而古風相對追求意境,朗朗上口,可以不以格律論。因為要遵守格律,所以有些會寫詩的人很不耐心,覺得煩,為平仄而平仄,捨棄了犯平仄的好句,所以乾脆不寫,或故意衝平仄,但不乏好詩。相反,有些人按平仄去寫,但腹中無貨,寫出的詩詞也很晦澀,幾乎不忍目睹。我對平仄就很沒耐心,很少寫了。填詞更講究,每句多少字,什麼位置用平聲,什麼位置用仄聲都必須遵守,按平仄去填,更難倒了不少人。但若寫現代詩,就比較自由了。不過現代詩要寫得好,也不容易,意境也是相當重要。



楓葉亂舞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本世紀初,我拿一本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詩集給兩人看,翻出一首短詩來《我來了》:

誰說天上沒有玉皇,

誰說地上沒有龍王?

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

喝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

這首可能是在建三門峽水庫時一位建設者寫的,當時很流行,許多報刋都發表過。

這兩人中一位是北大女畢業生,參加過朦朧詩學習創作。她看後很驚奇,“這竟然是詩”?在她眼裡,連順口溜都不如。這位北大女畢業生拿出一本詩集來:“自己寫的,沒錢,印數不多2000冊。”後在扉頁寫上“某某斧正,簽名”。

另一位是小老闆,也出了一個詩集,也在扉頁簽名轉給我們。小老闆說:“我不懂朦朧詩,也不會寫,寫這些就算順口溜吧”。但是就是這種順口溜,他出了三本集子,有一本翻印了五次,最多一次印了兩萬冊。我們給小老闆起名為“寫詩爆發戶”。而北大女畢業生連送帶賣不到500本,有1000冊送廢品站。她知道了寫朦朧詩的惡果。因為老百姓不喜歡!

對於那首《我來了》的詩,林縣人民傳誦它修成了紅旗渠,大寨人傳誦它修成了虎頭山梯田,許許多多農村的農民誦傳它進行戰天鬥地,還有新疆軍墾,北大荒的農墾也在傳誦它。因為它是正能量的詩!

可能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我來了》這首詩及威力。

什麼是詩?你懂嗎?



遼海醉仙


呵呵,看一個人是否真懂詩詞。

關鍵在二個字,即“真”“懂”。

和年齡,職稱,頭銜無關。

因為,我們現在學詩詞,已經脫離了,古代詩詞的語言環境。我們現在是在繼承傳統,而不是在創造和發揚。

舉個例子,中國舉辦了幾屆詩詞大賽。什麼連句,集句,飛花令都有,但是,即席賦詩的幾乎沒有。

又比如說,懂詩詞,中文系的大學教授應該是懂了吧。是懂的,看他們在詩詞大會上的評判,風趣幽默,談笑風生,時不時掌聲雷動。想來一定漲粉不少。

但是說他懂吧,還真是不懂。

比如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

估計也是一時興起,做了一個蘇軾的集句。

他的集句是這樣的: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兩個“有”字,兩個“是”兩個“吾”兩個“此”,除了“細細”為疊字,“有”字還用可以,後面三個,特別是吾還在兩句的同一位置,總共二十八個字。撞了那麼多,也太不“懂”了吧。

還有“香,鄉”撞韻的問題。

用詩詞界最寬容的說法,問題也是很多的。

表面看似懂,實際上就是不懂。

所以,看一個人是否真懂詩詞,不僅要聽他說,還是要看他寫的。不然,也真難辨。何況,還是教授呢。

用另一位詩詞大會評委康震教授(北師大)的詩結尾,也堪一笑。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競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絕句平仄全錯,粘對有失,字語不達,詩味全無,連詩詞入門級都沒有達到。僅是拼湊幾句成語而已。

他應該比酈波好些,酈波不過是用別人的詩集句,而他竟然敢於寫這樣的詩在詩詞大會上朗誦。呵呵。

用復旦大學胡中行教授的話來說:“詩詞,其實不怕不懂,怕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懂。”

這個問題,就此擱筆了。





子齋雅集


懂詩詞這個話題太寬泛了,如果界定在懂格律可能會更好回答。

河北電視臺節目中華好詩詞播出後,嘉賓趙忠祥被批評不懂詩詞。央視節目中華詩詞大會播出後,嘉賓康震被批評為不懂詩詞。周嘯天獲魯獎後,評論者王蒙被批評為不懂詩詞……

詩詞和書法都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卻也相對小眾,有人自詡為貴族文化。網上可以看到許多類似以衛道士自居的傲慢文章,中心言論就是別人外行、不懂。

相對書法醜書橫行的亂象,詩詞不懂裝懂的門檻更高。不過,在嚴肅對待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盡力為詩詞的復興創造寬容的環境。

關於詩詞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人:

1.鑑賞者。詩不達詁。詩詞鑑賞在理解詩詞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允許發揮讀者的感想。

2.研究者。一方面對詩歌發展史、詩人生平等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對聲韻、平仄、對仗、詞牌等專業知識的研究。

3.教學者。主要是教授專業知識。

3.創作者。以上三者都不強求必須是創作者,但是創作者卻不能不具備以上三者的能力。只有你懂得了詩詞鑑賞、專業知識、歷史文化等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如果以創作者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懂詩詞,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沒有格律意識,如果他標著律詩、絕句或詞牌,卻沒有按規矩寫,那顯然是不懂。懂的人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有人說古風,古風創作難度並不低,無意識地出律創作並不能視為古風。

詩詞格律有小錯誤或者說雖符合格律但詩味欠佳,只能說他不精,不能說不懂。否則懂或不懂的界限就太難判斷了。

題中所舉例的詩平仄基本符合,只是水平實在一般,可以判斷為入門級的初學者。



顏亭月


什麼叫懂?心領神會之意。

沒必要故弄玄虛,裝出一副掌握過宇宙真理的樣子。

詩、也是由漢字組成的,寫出來是抒發作者感情和供其他人欣賞的。一個人,哪怕把中國所有的詩詞都解讀了,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一個視角而已。

而作為普通人,哪怕只知道李白的那一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你也不能武斷的認為他不是真的懂詩。

請放下你那狐假虎威的姿態,老老實實的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藉助詩詞來顯擺自己。因為當初這些詩人寫詩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讓你作為資本向世人炫耀的。





雙人魚42891187


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懂詩與寫詩我覺得是兩回事,懂品評詩詞的不一定能寫出好詩詞,能寫出好詩的也不一定就特別懂得品評詩,讀完這首詩,感覺不知所云?


《五絕●數寒星》
(新韻)
簷下數寒星,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心頌到天明。

析:

站在屋簷下無聊的數著天上的(寒星?)星星,忘記了夏天的蚊子對人特別的熱情。

為了不驚擾雲上的月亮,心裡一直讚美?直到天明。

寒星亦名啟明星,在黑暗將去黎明來臨之前,這個顆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顆星。寒星也可以指寒夜的星;寒光閃閃的星。

作者的數寒星應該是指寒夜的星星,因為啟明星就一顆,是不用你站在屋簷下慢慢去數的,那麼第二句的蚊子就有點莫名其妙了,寒夜何來蚊子的熱情?第三句怕驚雲上月,轉句用的較好,最後心頌到天明,不知道你在頌什麼?難道蚊子叮人還要頌揚蚊子的偉大?莫名其妙,整首詩意境模糊錯亂,用詞不當。


修改版:(新韻)

《五絕●數寒星》

簷下數寒星,江邊火若螢。

怕驚枝上鵲,獨坐到天明 。


劍不如人


冒昧參與討論。

俺是不懂平仄格律的,僅是喜歡古詩詞的意境和韻味,也喜歡模仿,常被人笑話打醬油。

打醬油就打了,也蠻好玩,並不介意學究們高深的賞析造詣。既然不在一個層次,望塵莫及,就不必費力去追了。高人敢曰唐宋,吾自竊笑圍觀。不爭不搶,不嫉不怨。呵呵,請前輩們原諒我的不求上進。

平仄很需要功力,對於資質淺薄,耐心不夠的俺來說,才不管那麼多,別人喜歡唸經,就讓ta念去唄,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自己喜歡就好。

俺也喜歡數星星,這就數一數。

簷下數寒星,

月朗風正輕。

遙憶當年事,

淚湧到天明。



雯兮妍雪


數寒心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從本首看作者有一定的文學基礎,但文學涵養不是太深厚,其前兩句粗看還說的過去,後兩句轉折有點太突兀,意境不大,意象單薄,有類打油詩之嫌,但細看發現前兩句寒和熱相對在自己表達上不是烘托確有敗意的效果,一般來講寒星為冬天的像徵,冬天一般不會有蚊子,邏輯上講不通,如改成漢星邏輯就通了,第二句不知改成怎奈,第三句第四句發的感嘆有點莫名其妙,生硬的很,不是水到渠成,自然生髮,看如下一首同是寫月下做一下比較就能感覺出來:

訪友

孤燈冷月淡

寂園晚秋寒

誰言心不定

著書映窗前

同樣二十個字,人物,情,景,意都有了,題外容量的擴展也頗具人思考。


天外來客222790859


隨意即可,讀多了自然有貨。



江湖夜語不點燈


欣賞一首詩其實也簡單,首先是看得懂。其次是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如果想再高大上一點,就知人論世,評價風格意義等。一般我們這些普通人看這麼多就足夠了。

這首詩一看就是打油詩,而且是現代人寫的,估計是初中生。原因簡單,有的詞古人很少用,不是說不用,如怕,就是很口語的。還有的就是語句不通,最後一句莫名其妙。

其次,想表達什麼情感?估計作者也是無厘頭,所以就不解釋了。

最後,這些意象太凌亂,沒法形成一個畫面。中國古詩的一大特點就是有畫面美,就是所謂的意境。這作者恐怕還需要多學習。

另外說點題外話,星星和月亮在夜晚出現是有特點的,這是常識,這裡也寫錯了。建議問問度娘,相信以後會有更好的作品出來。

本文主要是從欣賞的角度談,至於創作,那又是另外一個角度了。相信別的會有文友做相關的補充的。故略去不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