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鋤禾》能不能改成宋詞呢?

夢隱晨


唐詩當然可以改成詞。古來很多名家都幹過這種事兒,但問題是不是什麼詩都能改成詞------這涉及到了辭色和文體的統一性。


比較有名的詩改詞是蘇軾改韓愈《聽穎師彈琴》作《水調歌頭·暱暱兒女語》:

韓愈《聽穎師彈琴》原詩: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皇。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蘇軾《水調歌頭·暱暱兒女語》: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裡,真綵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這裡頭有個故事,歐陽修問蘇軾,“目下誰寫聽琴詩寫的最好?”蘇軾回答說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但歐陽修說韓愈這首詩並非聽琴,而是聽的琵琶,蘇軾深以為然,而後,建安有彈琵琶的妹子跟蘇軾要詞,蘇軾便“特取退之,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這個故事基本上告訴我們詩改詞非常重要的兩個點:

1.詩本身的風格要奇麗

2.詩改詞要“使就聲律”


詞因“按譜填”的特性,所以音樂性極強。而音樂也不是一個調調,古代諸宮調各有特色。

(圖中為曲調,並非詞調,但也能窺知宋調一二)


因此呢,後人改前人詩為詞,大多都得符合原詩的旨意,然後選一個情感、句法都比較貼合的調子然後才能改之。


那麼問題來了,有些詩是不大好改成詞的,就比如題注這首《鋤禾》,為什麼?詞無非一個“雅”一個“奇”,而《鋤禾》這首詩質樸直接,其實並不適用在詞上。而且《鋤禾》詩的好處,就是從平淡、精煉中見深刻,改作詞,字數增加了,主題又不能再深刻,豈不是畫蛇添足?

不信的話,改成《調笑令》一眼就看出來: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調笑令》

留顧,正當午。

空憫農人芸業處。

短衫鋤汗揮如雨,滴滴從禾下土。

誰知盤上餐不易,粒粒原來幸苦。


如此對比,自然作絕句更為精警。



無聊到巔峰


唐詩改成詞,是可行的,但是很考驗作者的水平以及對詞牌、格律的把握。不是隨心所欲的更改,更不是抽出兩句,變成另一種形式詩就能變成詞。

因而題主的問題,首先是不成立的,我可以初步判斷,你是斷章取義,節選了某一改編詞的一句話。

先來看看《鋤禾》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且不管別人的原文是怎麼修改的,單看這句,牢記盤餐,粒粒辛艱。語句太過生硬,沒有情節代入感。說通俗又有點拗口,說書面化,卻又不夠正式。

再讀《鋤禾》就覺得朗朗上口,語句輕快,語言特別通俗像白話文,用極其質樸的語言表達最真摯的勸誡,這決定了這首詩的廣為流傳。可以說,在中國,幾乎所有人都會這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換成你所謂的“牢記盤餐,粒粒辛艱”,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標語,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感覺我用“盤中餐食,粒粒艱辛”也可以,如此看來,平平也。

不是不知道詩換成詞,但要齊平或超越原著,則需要深厚的功底以及感情昇華。


舉個例子看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兩者意思相近,但楊慎作為後人,其《臨江仙》的開篇並不輸給蘇軾的《念奴嬌》,可見改編或者借用意思,既要語言功底還得要人生閱歷等。

還是規勸大家,讀詩詞,讀原版,何必要去改動詩詞。


每天讀宋詞



把詩改成詞還用原意,蘇軾最喜歡做這種事。不但改古人,而且還改自己的詩。這種詞的形式被稱為:“櫽括體”,“櫽括”原義是矯正曲木的工具,詞的櫽括就是將其他詩文改寫為詞。

老街味道用西江月作一首《憫農》,請詩友們指正。

先看一下原詩《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老街的櫽括體《西江月•憫農》

野老日高當午,田間俯首揮鋤。 年年只為稅和租, 汗透禾邊黃土。 公子王孫搖扇,燭柴錦障何如。 憐君空讀古人書,粒粒誰知辛苦。

⊙●⊙○⊙●,⊙○⊙●○△。 ⊙○⊙●●○△,⊙●⊙○⊙▲(葉仄韻)

⊙●⊙○⊙●,⊙○⊙●○△(葉平韻) ⊙○⊙●●○△,⊙●⊙○⊙▲(葉仄韻)

燭柴錦障:

典故來自世說新語·汰侈 :王君夫以飴燠釜,石季倫用蠟燭作炊。君夫作紫絲布步障碧綾裡四十里,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石以椒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



附一首東坡櫽括體的詞

《定風波·重陽》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大家能看出來嗎?東坡先生改寫的哪一首詩?

@老街味道

2018-4-1


老街味道


,鋤禾日當午…農民最辛苦…勤勞可致富……和睦家幸福……春種田滿玉…秋收豐五穀o



芝麻161696524


鋤頭 在夏日 日曬正當午 汗水 滴滴落 滋潤禾下土 知否 知否 盤中粒粒糧 老農辛苦換


悠然於心138


南鄉子·吃飯當節儉

春來一粒播,深秋過後收萬顆。宇內閒田不復多,難活。猶憐農夫依舊餓。

頭頂日鋤禾,豆大汗珠滴滴落。晴空萬里無水喝,誰說?吃飯應思苦耕作。




我用南鄉子這個詞牌改寫了這首詩,當然,我覺得用一些和鋤禾這首詩意境差不多的詞牌更好,原諒我沒有做其他嘗試。詩改詞是行得通的,古來有之。當然,要以原來要表達的意思為基礎,加之以辭藻修飾,按詞的格式去填即可。我喜歡詞,但我多數都在填詞。閒來之餘,我也自己寫過很多詩詞,這些可以在我的作品裡找到。

無論在學校食堂還是餐廳就餐,都會在顯眼的地方看到節約糧食的標語,做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更能體會到農民的那種艱辛,一年四季都指著那點糧食的收入。最近又有“盤光、碗光、鍋光”的“三光行動”,這種公益活動更能使人們牢記節儉是美德。




再來說李紳的憫農,其實這有兩首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 · 李紳

這兩首小詩能夠在唐代百花爭豔的環境中雖不能夠和名篇相比,但就其流傳廣度來說,絕對是婦孺皆知了。現在哪個小孩子的啟蒙詩裡能沒有憫農?這首詩文字簡單,質樸。和詩的意境相呼應,但讀起來無不令讀者對農民肅然起敬,同時也能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這種勤儉節約美德。而“粒粒皆辛苦”也就成了不要浪費糧食的代言詞。



詩改詞雖說只是遊戲,但我謹以此篇文章呼籲各位讀者節約糧食從自身做起。

文|一生最愛古詩詞

感受文字之美,醉享詩詞之樂。喜歡就關注我吧。


一生最愛古詩詞


哈,題主真可愛!唐詩怎麼也變不了宋詞啊!唐是唐,宋是宋,一前一後,順序總不能重新顛倒吧?如果說詩能不能改頭換面變成詞,那當然是可以的,宋人的詞裡就有很多唐詩的影子,很多詞句都是從唐人詩句中化用而來。如蘇軾《念奴嬌*中秋》中有句: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就是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化解而來。

明代才子解縉在為皇帝書寫王之煥《涼州詞》扇面時,漏掉了一字,被奸臣進言為戲弄皇上,要被治欺君之罪: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漏掉了白雲間的間字,因此不完整。由於古時沒有標點符號,如何斷句,全憑自己解讀,解縉急中生智,說這是最新流行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因此巧妙的化解了危機。

《鋤禾》能不能改成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由於這是一首五言古詩,本身就不合韻律,直接斷句,當然無法變成詞,為合律就必須改頭換面,最短的詞《十六字令》為十六字,但押的是平韻,顯然不能勝任,較短仄韻詞《如夢令》也有三十多字,就需添字改句了:

酷日鋤禾當午,仄仄平平平仄(韻)

汗滴青禾下土。仄仄平平仄仄(韻)

早起晚貪歸,仄仄仄平平

換得盤中餐煮。仄仄平平平仄(韻)

酸楚,酸楚,平仄(韻)平仄(韻)

粒粒得來辛苦!仄仄仄平平仄(韻)

哈,為博大家一笑吧!


雲卷飛山



路上有心人


唐詩《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詞《鋤禾》

鋤禾日,

當午汗滴禾下,

土。

誰知,

盤中餐粒粒,

皆辛苦。


7老師262366556


點絳唇 《鋤禾》

炎日燦燦,頂星鋤禾日當午。 揮汗如注,汗滴禾下土。 辛辛誰知,盤中餐難乎! 子知否?去冬夏初,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