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機構改革中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重要任務,一是要瘦身 ,這是手段,二是要強體,這是目的,強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從歷史到現在,特別是在未來推動中國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協調的職能。”這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今年3月份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上作出的堅定表態。
此時,改革開放40年以來第八次政府機構改革已經拉開帷幕,國家發展改革委現有主要職責中有7大職責被整合到新成立的部門或其他部門中;此時,距離1952年國家計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前身)成立也已經過去66個年頭,66年來,國家計委經歷兩次更名多次機構職能調整,身處建設改革的風雨歷程,變身現在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而這一切,在今年已92歲高齡的“老計委人”——國家發展改革委離退休幹部局的第一任局長於永平的眼中,是時代大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這個部門必須要經歷的成長和蛻變。“從1952年國家計委成立之初,我就來到了委裡,在這扇大門裡一待就是一輩子,我曾經自己悄悄算過,自委機關搬到月壇南街這個辦公點,自己出入這個大門已經17000多次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北樓302室的離退休幹部局小會議室內,於永平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娓娓談起改革開放4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歷的“風雲變幻”,感慨萬千……
誕生與變遷
於永平清楚地記得,國家計委於1952年12月5日開始正式辦公。
據悉,當時我國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向有計劃的建設階段推進,為此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設置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決定。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關於國家計委的內部機構及其運行方式的正式規定,可參見1955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的《國家計劃委員會暫行工作條例》,其中明確指出,國家計委是“對我國多年來實際經驗的概括總結,並吸收蘇聯先進的計劃工作的經驗設立而成的”。
“籌備計委機關成立之初困難重重,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於永平回憶說,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解決職工和家屬的住房問題,購買辦公設備、用品,機關通訊、交通等一系列問題。“當時,北河沿53號作為局級幹部宿舍,其他幹部職工靠租用民房為主。所租用的民房較為分散,約有20餘處,而且房子都很小,如金魚衚衕的一處民房住進8位女同志。大多數同志住在54號院的集體宿舍,宿舍邊上就是機關大食堂,食堂也作為機關開大會的場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白手起家”的國家計委,在風雨飄搖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擔負起了“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編制長期計劃和年度計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有關問題”的重要使命。
其後,中國的社會經濟經歷了漫長的動盪不安時期。“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發展處於崩潰邊緣,當時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中央對機制體制進行了調整,宋平同志重新回到計委。”當時擔任宋平秘書的於永平記憶最深的有這樣兩件事:一是為了保證國家預算合理支配,時任國家計委主任的宋平推動我國加強工程諮詢行業建設,凡是億元以上的國家大項目,必須經過諮詢公司做可行性研究報告,而後報計委,計委審批後上報國務院決定;二是推動加強國家計委對做好計劃經濟的研究工作,擺脫了對地方報來“釣魚”項目的審查工作。
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中國在現代化路線的前提下基本上循著一條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道路前行。“1982年初,陳雲同志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為方針,直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這九年多期間,計劃經濟這一塊慢慢地減少了,而市場經濟這一塊越來越多地佔經濟主導地位。”於永平回憶說。
國家計委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中樞機構,要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理所當然地要首先對國家計委進行人事、權限和職能等的調整。循著1987年秋天中共十三大通過的政治體制改革方案,1988年春便開始了機構改革和國家計委的改組。機構改革,首先決定廢止國家經濟委員會,其全部職能也都劃歸為國家計委。於是,吸收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全面縮小其指令系統,代之以宏觀調控為主要職能的新的國家計委便登場了。這一改革帶來的結果是:改革以前分別擁有大約1540人的國家計委和約1020人的國家經委經過合併以後,人數被削減至1200人左右。
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可以被視為一件載入中國史冊的大事件。自此,經濟政策開始由以“計劃”為中心向以“市場”為中心的方向轉變。於是,1993年實質上以“小政府”為目標的大規模機構改革正式開始進行。在這次機構改革中,對國家計委所管轄的制定具體計劃指標等職能進行了削減,但是與此同時,在產業政策、地域經濟政策、物價水平以及重要產品的市場調節等方面,國家計委的管轄權限有所強化。
更名與改革
1997年黨的十五大之後,在1998年春天第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中央再次作出了行政機構改革的決定。這次改革國家計委的命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即由“國家計劃委員會”變更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與此同時,部門的主要職責放在了管理有關國民經濟全局的事務上,著力制定發展戰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減少繁多的行政審批手續。
“這一次更名對於計委來說意味著機關內涵發生重大的變革。”於永平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計委的變化是隨著時代和國家政策而變,其名稱的變化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重大變化,如允許和鼓勵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前提下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
也有觀點認為,當時的更名象徵著國家計委的構造和機能均發生了質的變化:國家計委曾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面掌控了從宏觀到微觀幾乎所有的領域。但是,隨著它的名稱變更,新生的國發計委幾乎喪失了其在微觀領域的權限,僅僅擔當著制定國家“發展計劃”這一宏觀領域的職能。
而“計劃”二字從國家計委的命運歷程中完全消失,是在2003年。2003年3月第十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再次更名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
“2003年5月16日這一天,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的牌子又換成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牌子。”於永平記得很清楚,這次更名將國務院體改辦的職能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的部分職能都劃歸給了國家發展改革委。
在於永平的眼中,從1952年設立“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蘇聯為模型實施“一五計劃”,到1958~1978年期間被捲入政治動盪之中,再到1979~1998年改革開放時期為擺脫文革的後遺症而相繼進行整頓和調整,最後徹底脫離了“計劃”的機能,“國家計委”經歷了一場與時俱進的命運歷程。“毫無疑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從此便擔負起了新的歷史使命,作為國家的中樞機構繼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永平說。
歷史的答案存在於延續之中。實際上,正如有關專家所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自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現代化路線,到上世紀80年代以“計劃”為主導的改革開放,再到1992年以後更加側重“市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允許“公有制經濟”與“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最後到2001年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歷史變遷,均反映了從“國家計委”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機構變遷背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向市場經濟道路邁進的堅定決心。
“時代在變,政策在變,計委也必然要變。改革開放之後國家計委的機構變遷是在經濟領域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所發生的,不難看出,以國家計委為代表的行政機構改革是為了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配合經濟體制的改革而進行的。”相關受訪專家坦言。
成熟與重任
2008年3月機構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工業行業管理、國家菸草專賣局的管理權責,劃入到新成立的工信部;2013年3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被撤銷,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的職責劃入國家發展改革委。
時間軸回到今年3月機構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有關農業投資項目管理、重大項目稽察、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分別整合進入已有或者新成立的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審計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
而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這次“瘦身強體”,被認為是自更名以來面臨的一次重大職能調整。專家認為,此次機構改革到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逐漸從微觀經濟運行中抽身,不斷突出宏觀經濟調控和發展規劃職責,具體包括國民經濟規劃、產業和投資政策、體制改革等。於永平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即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此次機構改革完成後,將更加突出宏觀層面的規劃、調控等職責。
正如何立峰所表示,在瘦身方面,對於應該放給市場,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領域,職能要徹底放乾淨;對於可以由地方承辦事項的宏觀管理和經濟協調的職能,要堅決地交給地方;對於可以由專業部門協調管理的職能,要堅決放給專業部門去管理。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40年,對於中國不斷深進的經濟體制改革而言,國家發展改革委這一機構的變動與成熟,本身就構成了一道鮮明的歷史印跡。如今,打開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網站,26個司局的機構設置赫然在目。職能涉及擬訂並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提出國民經濟發展、價格總水平調控和優化重大經濟結構的目標、政策,提出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的建議等。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佔全球經濟比重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所處歷史新方位,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效引領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而在這一進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核心部門,一直髮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於永平看來,未來,國家發展改革委依然任重而道遠。“今後我委必將能更好地發揮經濟綜合協調部門的作用,推進頂層設計、戰略、各種規劃的組織實施,把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職能發揮得更好。”於永平希冀,國家發展改革委未來依然能緊扣我國發展改革的脈搏,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繼續發力,蹄疾步穩,砥礪前行。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公欣
閱讀更多 中國發展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