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卻被嘲笑千年,是這樣嗎?為什麼?

葉芳鑾


劉禪在位41年和他被嘲笑千年這兩個不衝突,可能大家都有個錯覺,覺得劉禪昏庸無能,其實不然。

劉備死後,說是劉禪繼位,但是當時的軍政大權都在丞相諸葛亮手中掌控著。諸葛亮數次北伐,劉禪就說了兩國實力各方面相差太大,這樣勞民傷財舉國之力去發動戰爭,除了消耗自身的實力並不能取得什麼實際效果,但是呢諸葛亮並沒有採納劉禪的建議。

其次諸葛亮死後19年,蜀國才滅亡的。這十九年你能說不是劉禪的治理下才存活的嗎?

由此可見,劉禪並不是昏庸無能,蜀國之所以滅亡乃是大勢所趨,並非劉禪一人之力能阻擋的!

至於劉禪被嘲笑千年,是因為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可以說是劉禪發明的。

蜀國滅亡之後,劉禪被送往洛陽,司馬昭問他想不想回蜀地,劉禪答到:此間樂,不思蜀!這也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的由來。我們都認為劉禪連自己的國家都滅亡了還有心情吃喝玩樂,所以這也是劉禪被嘲笑的原因。

一家之言 不喜勿噴 謝謝



皖北吳奇隆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蜀國後主劉禪才智平庸,斷送劉備創下的大好河山。在蜀國滅亡以後,劉禪被遷往洛陽居住,有一次司馬昭召見劉禪,問他想不想念蜀國,劉禪卻答道這裡挺好的,不思念故鄉。因此被大家嘲笑了數千年之久,那麼劉禪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我們知道劉備的一生都在奔波中度過,年過40才有子嗣。劉禪於公元207出生,可是這個時候,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擊敗,劉禪也落於敵手,幸得趙雲拼死相救,才能以脫險。後來孫夫人想要回江東,差點把劉禪帶走,也是被趙雲救回。也就是說劉禪兩次差點陷入敵方之手。

在公元223年的時候,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但是軍政大權都被諸葛亮掌握,所有事情都是丞相一個人說的算,在諸葛亮發動北伐之際,劉禪曾經和他陳述過自己的想法,認為這種空耗國力的北伐取得不了什麼效果,反而勞民傷財,但是諸葛亮沒有采納,率領蜀軍六出祁山,劉禪只好聽之任之。

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獨掌朝政,掌握了國家大全,直到公元263年鍾會率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之後,軍隊直至成都城下,劉禪直接投降,蜀漢滅亡,有些人認為劉禪軟弱無能,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可是就是因為劉禪的投降,才能避免黎民受到戰亂之苦。在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想念蜀漢的時候,劉禪的回答是保命的做法。並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昏庸。而且在諸葛亮死後的19年蜀漢才滅亡,完全可以說明劉禪還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請把你的想法寫在評論區。


東方未明哥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蜀國滅亡時,沒有堅持抵抗就投了降。二是在被俘虜後,他在司馬昭面前說:“此間樂,不思蜀!”於是就誕生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形容一些人沒心沒肺,只知道貪圖享樂。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劉禪的能力並不比他的父親劉備差,而他統治蜀國長達41年之久,是三國時期皇帝中在位最長的。劉禪之所以能夠如此長時間的坐穩江山,主要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劉禪很有智慧。劉禪接班時,蜀國剛剛被吳國大敗,而在此之前,他們又丟了荊州,關羽、張飛、黃忠等猛將先後身死。可以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而此時,魏國還對他們虎視眈眈,吳國與他們撕破了臉皮,南方的孟獲也躍躍欲試,可以說,蜀國隨時可能傾覆。


但是,劉禪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先是按照劉備的遺言,全權任命諸葛亮治蜀,極為信任。他還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並立為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關羽的孫子。通過這一波操作,穩固了荊州老班底,穩定了自己的核心團隊。

實際上,據《三國志》記載,劉禪的聰明也獲得了諸葛亮的高度認可,說他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禪完全是一個聰明機敏的仁君形象。

二、劉禪很有城府。劉禪是位少主,而諸葛亮是位老臣,且大權在握,自古以來,這種組合非常容易鬧出矛盾,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而諸葛亮為了防止這種局面發生,在治蜀取得成效後,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留出發揮的空間。而劉禪也是心領神會,知道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開口必稱諸葛亮為“相父”,尊敬至極。而且,不管諸葛亮在前線取勝與否,他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糧給糧,並沒有因為幾次北伐都失敗了而中途對諸葛亮發難。

而在劉禪的內心裡,他是反對北伐的,所以諸葛亮去世後,他立刻停止了北伐。在他親政時,也果斷廢棄了丞相一職,朝政改由二人負責,一人主抓行政,一人主抓軍事,相互牽制。這種巧妙的人事佈局,非常合理,有效防止了君臣不和諧的發生。所以,即使在蜀漢被滅前,一直是經濟穩定、社會安定。而反觀他的父親劉備,雖然在用人上也有一套,那就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但在制度設計上,顯然還是劉禪高明一些。

三、劉禪很有大局觀。諸葛亮當任丞相時,儘管他和劉禪都刻意維護著雙方和諧的關係,但君臣二人並非沒有矛盾。這是皇帝和權臣之間的必然。不過,諸葛亮更是賢相,他治蜀有方,深得蜀地人民的愛戴,這讓劉禪默認了他們這種關係。


四、劉禪也很有原則和分寸。剛才說,雖然劉禪終其一生對諸葛亮非常尊敬,從而讓蜀國保持了穩定,但並不是說劉禪允許人們對諸葛亮不講原則的崇拜。當有人提議要為諸葛亮建廟時,劉禪拒絕了。因為在當年,除了各種神靈,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建廟,享受民間祭祀。因此,劉禪認為此舉不妥。為此,他還專門組織大臣們討論此事,並認為給諸葛亮建廟,也有違諸葛亮生前的願望。

而至於人們常說的“樂不思蜀”,其實也很好解釋。按照正常人的智商,是不會說出這樣接近於愚人才能說出來的話的。可是,以劉禪當時的處境,除了韜光隱晦,沒有別的辦法。而且,他不光是靠這句話活下來的,而是靠常年的隱忍和表演,一旦露出馬腳,被司馬昭識破他還有野心,那也是必死無疑。


歷史秘密


蜀後主劉禪歷來被看作是昏庸無能的典型,“扶不起來的阿斗”正是來自他的原型,他主政蜀漢政權長達四十餘年,之前由於諸葛亮等託孤大臣的輔佐,尚能勵精圖治。諸葛亮等一干忠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縱情聲色犬馬,荒廢朝政,重用宦官黃皓把持朝政,敗壞朝綱,殘害忠臣義士。私通曹魏,終於使蜀漢覆滅。蜀後主遷入洛陽,一日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宴請蜀後主等一干大臣,對劉禪軟硬兼施,旁敲側擊,以蜀地風情的舞姿加以引誘,席間司馬昭問曰“安樂公,頗思蜀否”?劉禪恬不知恥地答曰“此間樂,不思蜀也”。由此誕生出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其所作所為歷來被視為無能,軟弱,昏庸,荒唐的典型來教育後代。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劉禪壽終正寢時,司馬昭派人在其墓中安放了三件隨葬品:犀牛角酒杯(象徵劉禪受降以來在洛陽過著觥籌交錯的生活);舞女穿的百褶長裙(象徵劉禪整日沉迷於美色之中);一雙草鞋(其父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之徒終成霸業,不想身後被其子拱手把江山獻於敵手),三件隨葬品可謂件件極具諷刺之意味。


那年花開YX月正圓


都是三國演義惹的禍,劉禪雖非明主,但也絕非什麼昏君,諸葛亮死後,他還能當了二十年皇帝就證明他並非庸才,娶了張飛女兒,把女兒嫁給關羽後人,鞏固關係、拉攏人心豈是昏君能幹出來的,諸葛亮死後,臣民要為其建廟,劉禪一直反對,說明他對諸葛亮還是有戒心的,而不是傻不拉幾的凡事都聽從相父的,證明他是有帝王之心的


蒙奇D天神


蜀國,蜀國,成也諸葛敗也諸葛哥,成,運籌帷幄,打下江山,敗,排除異己,不用賢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