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清朝王爷有封地有实权,但明朝王爷有封地无实权,背后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历史上,有两个很相似的时代,它们有很相似的开国史,在一个时期它们都有很强的国力,但是经过岁月的流逝,它们却始终没能一直站稳脚跟,最终被历史淘汰。

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我所说的这两个朝代,就是元朝和清朝。这都是我们中华历史上非常鼎盛的王朝,其中明朝皇帝朱元璋时期更是把国家军事实力提高到极致,在当时周围的外邦以及部落都不敢入侵明朝。到了清朝,康熙盛世和乾隆时期都是万邦来朝的局面,军事力量也很强。

但是大家是否发现,就这么两个年代相近的王朝,他们的王爷的权利却是截然不同,一个是被折磨的苦不堪言,另外一个却是位高权重。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那首先我们介绍一下王爷跟皇帝是什么关系,王爷其实就是跟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都觉得是皇帝的哥哥或者弟弟,其实连叔叔伯伯都是可以分封王的。因为皇帝即使继承皇位,皇子血亲那么多,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根基,他们只能给这些人封王并给予一定的权利。

那形成两代王朝的王爷权利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明朝王爷开始分析,在朱元璋在位的那段时期,王侯是具有很大权力的,因为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他的基业都是自己身边的誓死追随者打下来的,所以他对于这些人给予了极大的信任,那个时候王爷手中权力极其之大,可以参议朝政。

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但是后来,靠武装夺取政权的朱棣却对此视为心头之患。首先我们简略说一下朱棣的称帝史。朱棣并不是接班人的候选者,他当时作为王爷身份在外的朱棣只能心中发痒。太子最后死了,本来朱棣心想该轮到我了,但是太子的儿子却即位了。他即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藩王权利,朱棣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于是直接武力夺取政权。

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继位之后的朱棣心想,我随随便便的政变就能得到皇位,藩王的力量是不可以忽视的,所以他立马变本加厉地折磨各路藩王,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分解他们的土地,还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所以,这便是造成明朝王爷苦不堪言的原因,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未雨绸缪是最好的防止措施。这样子一箭双雕,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实力,还消除了隐患。

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但是明朝覆灭之后,清军入关。清军的王爷是很尊贵的。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清军的本源是外族人,不是中原人。他们靠着明末时期明朝已经是气息奄奄,才爆发农民起义,一举进入了北京,清政府才建立起来。

清军数量比较少,但是骁勇善战,不过中原人齐心协力是很大可能把他们赶出去的。所以他们内部必须保持团结,而且清朝时期的亲王可都是立下战功的,皇帝在他们眼里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存在,是获得他们认可的人,所以清朝亲王权力很大。

明朝王爷有封地,但手里没实权,清朝王爷有封地又有实权,为何?

但是在清朝中期,也是采取了削弱措施的,皇帝把藩王的军事储备、封地都进行了削弱,但是却保留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是结合明朝经验进行完善的办法,藩王们待遇不减,权利还在,对政事还有话语权,所以是不会起二心的。

对于明清王爷权利差异就到此结束了,其中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璀璨时代都是有颠覆的可能的,从前朝吸取经验是很正确的做法,还有就是对待别人不可以赶尽杀绝,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