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之戰贏了會怎樣?

小意


這種假設性的歷史問題其實很難說,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說劉備夷陵之戰的目的是什麼?當然不可能是因為《三國演義》小說裡的一樣:完全因為關羽被殺而因怒起兵,連孫權想歸還荊州都平息不了他的憤怒。劉備東征其實是被逼無奈:首先荊州一地本身對蜀漢就有重要戰略價值(孫權不可能像小說一樣提出主動歸還荊州),其次荊州慘敗使得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劉備集團軍心士氣都頓挫,劉備必須反擊。

劉備當時已經很大年紀了(63歲),要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統一大業,這仗必須打;而且劉備集團的軍政人員很多都是荊州故士,不奪回荊州,劉備陣營內部也是軍心浮動。所以劉備打夷陵之戰的目的是:奪回荊州,打痛孫權,但是按照劉備的實力是無法滅吳的,所以這一仗應該是有限的“自衛反擊”式作戰。

那麼如果劉備贏了的話:三國時期的局勢應該是,蜀漢集團由益州一地變為荊州,益州兩地;之後孫劉再次結盟抗曹(就和歷史上夷陵之戰後吳蜀還是要聯盟一樣,畢竟最強的還是曹操,吳蜀只能聯手應對),當然,如果劉備愚蠢到繼續打下去的話,那很可能就是吳魏聯盟了,不過有諸葛亮在,蜀漢應該不會犯這種類似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犯的錯誤——貪得無厭。

不過對於曹魏這可不是個好消息,因為蜀漢是始終把曹魏看成死敵的,歷史上諸葛亮和姜維就不斷北伐,現在蜀國國力更盛,北伐肯定更猛。那麼魏國傻嗎?肯定不傻!所以劉備佔上風的時候曹魏方面肯定會出兵干預,最好三國還是呈現均勢。不過後期魏國和吳國的矛盾會比歷史上緩和,而魏蜀,吳蜀矛盾會比歷史上更深。

那最後贏面最大的是誰呢?還是雄踞北方,資源更強的魏國。


國史拾遺


首先得說,夷陵之戰劉備是不可能贏的!因為缺乏條件!其次,夷陵之戰看似劉備慘敗實則是蜀漢國庫不支所致!比如,在當時,蜀漢全國軍隊十一萬多,人口不足百萬。夷陵之戰劉備起兵七萬二,再加上為其提供補給的人員大致在三十萬人左右。三分之一人口參戰一年,除了每日耗糧是一個天文數字外,蜀漢勞動力嚴重不足,整個生產幾乎癱瘓。要不是劉璋在川中積累二十多年,真心敗不起這個家當!

其次,就算拋除以上因素,讓劉備攻破宜昌,佔領荊州。那麼劉備耗盡糧餉的問題還是客觀存在的!這時候,曹丕不會坐視不管的!曹丕在當時忙於整軍,無暇侵略兩國,但是卻一直保持兩國平衡!比如,蜀漢敗退以後,曹丕不但沒有趁機伐蜀,卻出兵東吳,大家都認為是曹丕太蠢,實則是曹丕不想讓東吳坐強!反過來,劉備擊敗東吳,曹丕也必然干涉,不會放任東吳不管的!而以劉備疲憊之師肯定難以繼續與曹魏對抗!所以,結果只能是劉備被魏吳兩國圍毆!


優己


誠邀,如題。劉備在夷陵之戰輸光老本,辛辛苦苦十幾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擊潰吳軍,歷史又會如何呢?

劉備起兵名為替關羽報仇,實則是想奪回原屬劉備的荊州三郡,或者說整個荊州,甚至,整個東吳,於是我們可以猜測,劉備擊潰吳軍主力後必會大軍直擊孫權。劉備的75萬大軍畢竟是羅貫中老先生自己揮筆加上所謂,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彝陵之戰劉備帶兵不會超過10萬,大概也就7萬多,孫權動用的兵力大約7到8萬左右。

那麼除了這7萬多的人馬,孫權還有後備軍嗎?

實際上還是有的,劉備的確是起季漢傾國之兵,因為劉備底子薄,然而孫權並不是,事實上夷陵之戰後不過一年,魏文帝曹丕立馬起水陸大軍20萬左右,從合肥秋後揮師伐吳,孫吳依然擊潰了他們,這說明東吳的常備軍起碼也有17萬,所以就算東吳折了這7萬人,劉備還會遇見十萬大軍,勝負依然尚未可知。

再者,三國可不是隻有孫權和劉備

很奇怪北方的曹魏在這場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他想幹嘛?不就是坐擁漁人之利嗎。要知道天下州郡曹魏都佔6成多,剩下兩方的軍力加起來也不及曹魏,只能憑藉秦嶺之險,長江天鑑據守自立。所以一旦劉備獲勝,曹魏必會動攻打合肥或西打漢中,先解決孫吳或者說劉備,而後再收拾最後一方。

事實上劉備戰敗去世後,曹丕就立刻佈置了五路大軍伐蜀,若不是有諸葛丞相的神機妙算,三國估計會提早結束。總之,劉備如若勝了。也會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孫權殺關羽、奪荊州的行為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所以夷陵之戰說白了就是雙方圍繞荊州歸屬問題而發動的戰爭。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並大造戰船、準備伐吳。

時間回到219年,劉備剛在漢中打敗曹操,自立為漢中王。漢中之戰後,劉備分封麾下的文武百官,勢力也達到了鼎盛。當時的劉備除了據有益州以外,還有荊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這與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裡規劃的“跨有荊州和益州”的戰略設想基本符合。

東漢十三州(深紅色部分為荊州)


219年,前將軍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益州的勝利,也在荊州發動了北伐戰爭,包圍了曹操的襄陽和樊城一帶。一時之間,關羽軍隊聲勢滔天,連曹操也不得不避其鋒芒、商議遷都的事宜。然而好景不長,孫權趁關羽北伐的機會,派遣麾下的呂蒙、陸遜等人偷襲南郡。曹操與孫權合力擊敗了關羽後,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武陵、零陵全部落入孫權的手中。220年,關羽父子在臨沮被孫權軍隊俘虜後遭到了斬殺。孫權奪荊州、殺關羽的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劉備之前與孫權約定的“聯盟”,更使得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化為泡影。

荊州七郡地圖



因此,劉備稱帝以後立即攻擊孫權,盡起水陸兩軍5萬多人沿江而下,深入荊州地界數百里。為了避免與吳軍水師交戰,劉備又命令蜀軍捨棄戰船全部上岸。劉備在荊州夷陵與陸遜相持了半年之久,始終無法前進,士氣低落、後勤困難,最後遭到陸遜的火攻,一敗塗地。亂軍之下,蜀軍只要依靠焚燒盔甲、糧草堵塞道路,才勉強保護劉備撤退回永安。夷陵之戰中,劉備派出去東征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連隨軍的傅彤、馬良、張南、馮習全部戰死,鎮守江北的黃權被迫投靠魏國。夷陵之戰後不久,劉備在悲憤交加中病逝。可以說夷陵之戰是蜀國丟失荊州以後又一重大的挫折,它不僅使得蜀國奪回荊州的夢想破滅,更使得諸葛亮後來的北伐不得不繞道遙遠的漢中出兵。益州北部山川險阻、路途遙遠,使得諸葛亮北伐多次徒勞無功。如果劉備能在夷陵之戰中取勝,至少有三條路可以走:

最好的結果:統一南方,二分天下

夷陵之戰後,劉備可能會分兵進攻荊州各郡。只要他在荊州重新站穩腳跟,就有機會攻擊長江下游的孫權。平定江東以後,南方的交州也會歸附於劉備集團。事情能夠發展到這裡,中國的“南北朝”時代將會提前到來,最終的結果就是魏、蜀平分天下。不過以劉備的兵力很難做到這種程度,因為孫權與江東的士族集團聯繫密切、民心依附。

一般的結果:奪取荊州,罷兵言和

夷陵之戰後,劉備肯定會全力進攻荊州。當時的荊州7郡已經演變為了9個郡,主要是曹操在南陽郡的基礎上分離出了章陵郡和襄陽郡,其餘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江夏、南郡6個郡都在孫權手中。夷陵之戰的失利會加大孫權防禦荊州的難度,也會動搖東吳的軍心。筆者推測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取勝,或許會奪取孫權佔據的荊州各郡,再與孫權停戰。如果劉備的兵力足夠強大,或許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最壞的結果:平分荊州,吳蜀聯盟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取勝,但又無法徹底打敗東吳,或許會與平分荊州,重新回到214年“湘水劃界”後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歸屬劃分。前提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而雙方又同意何談。就算不能取得整個荊州,劉備拿回的荊州三郡也有利於後來的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可以從荊州的漢水流域出兵,不必再翻越險要的秦川,勞師遠征。


歷史的荒野


蜀軍8萬,吳軍兵力10萬,總共也有將近10萬.在後勤方面,蜀軍派趙雲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麼,而作為進攻國方的蜀國,每天冒著烈日行軍,這使士兵的士氣和身體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單單是天時,蜀軍還可以依靠士兵的數量取勝。但沒了地利,為陸遜創造了偷襲的好機會。蜀軍駐紮在樹林茂密的地方,雖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沒有辦法對抗吳軍的進攻。最致命的是,劉備沒人和,在出徵前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馬良勸他不要駐軍在樹林茂密之處也不聽,這為陸遜的進攻創造了很好的機會。所以劉備的失敗是必然的。

但是我們現在假設說,如果劉備在這場戰役中勝利的話,那麼關羽失去的荊州三郡,肯定會被奪回來。至於開始割讓給東吳的三個郡,很可能得不到。我這麼說是有依據的,在歷史上劉備兵敗夷陵之後,陸遜就開始退兵,是認為曹魏會趁隙攻擊,果然在三國演義中曹魏是這樣做的。反之如果蜀漢勝利,曹魏就會和東吳達成同盟,進攻蜀漢,以此來消耗蜀漢的實力,即便勝,也是殘勝。

不過這次勝利,不至於蜀漢的中堅將領損失殆盡,還給諸葛亮開闢了一條從荊州北伐的道路,不至於北伐時期過於艱難,蜀漢可以從兩路進軍,可以使曹魏應接不暇。至於諸葛亮的北伐是否能夠勝利?這倒是不能保證,但是蜀漢的實力一定比歷史上更加的強大。


熙清說歷史


作為皇叔粉,我是真心希望夷陵之戰劉備能打贏的。



當時的戰況東吳連敗數陣,已是退無可退人心惶惶。如果陸遜再不帶來一場勝利,東吳的老將很有可能會發動兵變,奪取白面書生的指揮權,皇叔在順勢圍殲東吳最後的有生力量。所以夷陵之戰若能打贏吳國必然滅亡!



滅了吳國,皇叔在領土上坐擁兩川和江東,荊州也迴歸了,兵員賦稅源源不斷,加上治國小能手諸葛亮的管理,可以說和曹魏旗鼓相當了。



接著意淫。諸葛亮在沒有荊州的情況下,北伐都差點拿下長安。而如果夷陵打贏就可以和江東兩路出兵,而沒有後顧之憂!相信北伐戰爭的成功率會極高,即使一次北伐不成,可以在兩川和江東發動車輪戰,魏國肯定吃不消的,早晚會GG。



可惜歷史不是三國無雙,我想誰贏誰就贏,夷陵之戰若能打贏,皇叔必能光復漢室江山,就不會有什麼三國歸晉,五胡亂華了。




加菲仙人


夷陵之戰,是劉備伐吳時的一場重要戰役,劉備在這場戰役中大敗而歸,蜀漢軍隊損失殆盡,劉備不久也病死白帝城,使得本來蒸蒸日上的蜀漢從此走了下坡路。很多人不禁為劉備惋惜,認為是他的一時疏忽大意致使輸掉了戰爭。其實,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其實很難取勝,即便勝了夷陵之戰,也很難消滅孫權集團。



第一,戰略方向上的錯誤。劉備伐吳的重要原因,是孫吳背信棄義,偷襲奪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劉備和關羽是結義兄弟,憤怒之下,才要舉兵報仇。但伐吳之前,諸葛亮等人苦苦勸阻,因為蜀漢的主要敵人是曹魏,應該繼續堅持“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戰略,伐吳只能使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諸葛亮主張對孫吳還是應該採用外交手段進行斡旋,不宜兵戎相見。但劉備和張飛不聽,堅持伐吳。這就犯下了一個大錯,就是戰略方向上的偏差。我們都知道,如果戰略思想上有誤,是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的。

第二,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剛才我們說了,劉備伐吳的戰略是極其有問題的,是不太可能取得勝利的,因為受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伐吳根本不是明智之舉。

首先,從政治軍事上來說,當時的形勢是,曹魏統一了北方,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可以說曹魏是一家獨大,而且時時都在想著滅掉孫權、劉備。劉備伐吳時,其實北方的曹丕一直都在密切注視戰爭的走向,如果劉備勝了夷陵之戰,曹魏肯定會有軍事動作,而不會放任劉備消滅孫權集團、使蜀漢發展壯大。

其次,當時蜀漢立國不久,當方面都不穩定。劉備伐吳是在自己稱帝三個月之後進行的,當時的情況是,劉備剛剛奪取了西川和漢中,人心不穩、局勢不穩,南方的少數民族控制區域還時常作亂。很多人說劉備伐吳不帶諸葛亮等於自己作死,其實諸葛亮勸阻劉備、劉備心中不悅只是其中一個小因素,最主要的是當時蜀漢建國不久,必須要有一個能力超強、威望極高的人來留守主持大局,除了諸葛亮,好像沒人能夠勝任。但是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劉備伐吳的時機根本不成熟。

再次,孫權集團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劉備伐吳時,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代,控制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民富物豐、基礎牢固,而且孫權手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孫權又很會用人,夷陵之戰就是他力排眾議、堅持啟用陸遜而取得的勝利。夷陵之戰前,劉備軍隊勢如破竹,取得了一些戰術層面的勝利,但是孫權集團的主力沒受什麼損失,而且如果陸遜堅守不戰的話,勞師遠征的蜀漢軍隊是拿他沒辦法的。即便沒有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也還是有其他辦法的,而且即便是劉備贏了,恐怕也是慘勝,根本沒辦法徹底消滅孫權集團。


老眼讀書


正常的夷陵之戰想必大家都很瞭解,這裡不做多說,就按照題主的提問咱們一起推演一下。

夷陵之戰勝利,將會徹底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東吳將退出爭霸舞臺,只剩下魏蜀爭霸的局面。



本來蜀國地處偏遠,雖然諸葛亮隆中對說西川沃野千里,其實不然,遠遠比不上中原富庶之地與江南。蜀國大敗吳國,才真正有了與曹魏爭霸的雄厚資本。

此時,荊州重回蜀國懷抱,而且吳國已滅,隆中對的第三步也已經沒了後顧之憂,雖然雲長翼德陣亡,但是可以派遣其他大將駐守荊州,待機實施隆中第三步。



此時我認為不應該立刻與曹魏交戰,要想穩勝,最好休養生息,待兵精糧足,自兩川兵馬出漢中,荊州出兵夾攻曹魏,諸葛亮總攬全局,讓馬良輔佐趙雲出兵荊州,步步為營,以正道御兵,一點點蠶食曹魏領土。

這個時候,即便司馬懿這等絕頂謀士不再韜晦,亮劍出征,在天下大勢面前也不過苟延殘喘而已,終會被覆滅。

蜀漢得以統一天下,延續漢朝氣運。



這樣安定個二三十年,待劉備諸葛亮這一輩故去,劉禪登基繼承大統,因昏庸無能致使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二次黃巾起義",繼而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爭鬥不休,屆時某一位諸侯擒住劉禪,挾天子以令諸侯,爭殺不斷。

就這樣,劉禪成了第二個漢獻帝,天下再次紛爭不斷,重演漢末風雲。

所以,劉備夷陵之戰不能勝。


靖阿雪


很多朋友關於三國曆史的瞭解是基於《三國演義》的,但《三國演義》裡的敘述很多不符合史實,夷陵之戰尤其如此。三國演義中劉備是舉七十五萬大軍東征,以優勢兵力被東吳擊敗的。實際上夷陵之戰中吳蜀的兵力基本相同,都在五萬人上下,本文的分析也是基於歷史真實,並非三國演義。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最後一戰,定鼎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夷陵之戰的輸贏其實對於兩方都有偶然性,東吳勝了劉備,主要是戰術得當和運氣成分,並不是實力勝於劉備。


在東征之前,所有的勸劉備東征的人,包括蜀漢諸葛亮、趙雲,東吳諸葛瑾等人,理由都是“國賊是曹魏,應該先伐魏後伐吳”,並沒有人認為劉備會打不過東吳。

實際上,劉備起於草莽,從一個織蓆販履的小販,奮鬥了一輩子變成了季漢的皇帝。無論是魏蜀吳三方,臣下也好敵人也好,都公認劉備是當世人傑。反觀孫權,繼承了父兄基業,除了保住了江東一片以外,到死都沒能突破合肥擴大地盤,靠著偷襲得到荊州,當時的人都認為劉備一來孫權就得敗,甚至連孫權自己也沒有信心,所以屢次求和。

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劉備出人意料的大敗,蜀漢只能偏安益州一隅,註定了滅亡的命運。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了呢?

我認為,就算打勝了,也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種可能——收回荊州全境

蜀漢的疆域鼎盛時期,即公元214年劉備收蜀。當時的劉備集團佔領了益州和荊州的絕大多數地盤,孫權和曹操只在荊州擁有幾個縣而已。也就是在那年,東吳向劉備提出了“還荊州”,劉備集團強硬對待,劉備親率部隊與關羽回合,準備暴力對抗,雙方劍拔弩張。但就在談判的關鍵時期,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必須回軍去防禦曹操,所以不得已之下,劉備只得妥協,讓出荊州三個郡給東吳,以求吳蜀聯盟不要破裂,史稱“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之後的地圖大概如此,也就是關羽北伐時形勢圖,所謂“大意失荊州”不是丟的整個荊州,而是丟了關羽掌管的荊州三個郡。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利,則荊州對於東吳來說根本沒有守住的可能。揚州(也就是江東)靠著東吳水軍有可能自保,荊州陸戰,在生力軍失敗的情況下,不可能守得住。而且劉備還需要防禦北方曹魏的進攻,不太可能一口吞下東吳,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勝利之後,劉備集團佔據整個益州和整個荊州及漢中。

第二種可能——南北朝

如果劉備一鼓作氣呢?

這個一鼓作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劉備夷陵之戰巧勝,讓東吳徹底喪失了抵抗信心和能力,一鼓作氣快速佔領江東。另一種可能是佔領荊州之後養精蓄銳,曹丕像個傻子一樣按兵不動,等著劉備二次東征佔領江東。

如果吞併東吳,劉備將會擁有這樣的疆域——

南北朝將會提前到來,季漢政權與曹魏隔江對立。

其實哪怕吞併東吳,佔領整個南部中國的劉備政權在實力上也依然不如曹魏,因為人口和生產力要遠遜於北方。

但是,當時是一個重要的窗口期。

在劉備夷陵之戰時,曹操新喪,曹丕繼位。曹丕這個人評價一直很一般,志大才疏能力有限,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治國理政和軍事上的能力都勝於曹丕。佔據整個南方的季漢,如果戰略得當,北伐未必不會成功。

其他可能——大亂鬥

其他的可能性,就取決於曹魏集團了。

如果劉備戰勝後,曹魏相約和劉備一起進攻東吳,有可能東吳一部分會被曹魏所得。別以為劉備不會跟曹魏合作,所謂的“漢賊不兩立”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為了在夷陵之戰前減輕曹魏壓力,劉備在曹操死的時候還親自派使者去弔唁。

而如果曹魏趁劉備後方空虛進攻漢中的話,則結局未可知。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劉備很可能跟動物議和而回兵救援,那樣的話,局面就沒法預料嘍~


小約翰


劉備打東吳,表面上是給關二爺報仇,其實背地裡早就想拿孫權這個柿子捏捏了。

三國鼎立後,曹操死了,他手下很多大將都老了,但他堅持“唯才是舉“的方針,還是聚了不少人才。再加上他的修養生息政策,使得國力大增,三國裡,曹魏的實力最強,曹魏不好惹。

從來都不缺野心的劉備,迅速把目光轉移到了孫權身上。諸葛亮曾說過,只有經營好孫劉聯盟,才能保證蜀國的安全。劉備為什麼不聽他的話呢?

第一,他賭曹魏不會出兵打他。劉備在漢中打得曹操滿地找牙,滅了曹操將士的威風,很多人都怕起蜀國來。劉備很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我不打你就燒高香,你哪還敢動我?

第二,經過孫權的數次交往,早就把東吳的實力摸清楚了。

所以,他放心攻吳。即使在夷陵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仍不退兵,意思很明顯,就是吃定孫權了。

要是他在夷陵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一定會順勢滅掉東吳,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馬上會調轉槍頭攻打曹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