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無緣無故的,有時莫名其妙的,有時頭昏,腿軟的發脾氣。請問是什麼原因?

那個誰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有原因,不管這個原因是直接的,還是需要深層次探究的。


按照心理學領域傳播最廣、影響最深的學派——精神分析的觀點,那些看上去無緣無故發的脾氣,其實都來源於早年的情結或創傷。這個早年更多在6歲以前,甚至在3歲以前,當事人幾乎沒有什麼記憶。


因為母親易怒的個性,或者母嬰互動過程中嬰兒的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或者嬰幼兒的情緒不被允許表達造成的。長期生活在被他人的憤怒之火攻擊的環境中,人自動習得憤怒,憤怒成為一種人際互動的工具;而需求未得到滿足,自然產生消極的情緒,表達憤怒為的是滿足需求,渴望得到及時的關注;而嬰幼兒的情緒特別是負性情緒不被允許表達,就會壓抑下來。無論是作為工具來使用的憤怒,還是需求不被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都會使得當事人的憤怒情緒,被壓抑進入潛意識中,形成創傷或情結,表面看來似乎是忘了,其實它在等待時間釋放。


這裡還需要普及一下關於負性情緒的知識。通常人們總以為負性情緒是不好的,表達了憤怒、抑鬱、恐懼、嫉妒、悔恨、焦慮等等負性情緒,是非常可怕的,表達負性情緒的人品質是不好的,甚至把負性情緒比作糞便,誰釋放了負性情緒誰就是隨便拋擲了糞便。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負性情緒與正性情緒一樣富有價值,正如感冒了就會流鼻涕一樣,它提示我們內心出了狀況,需要及時關照。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那麼無論對待兒童還是成人,都需要關注到負性情緒的出現,更多學會用建設性的方式去表達,而非隨意不分時間和場合釋放負性情緒。


那麼,對待無緣無故發脾氣也是一樣,當事人需要在精神分析師的幫助下,學會探究自己的潛意識。分析發脾氣的情景,究竟是哪些因素激發了憤怒,是某句話某個詞,還是某個動作,某個眼神,或者是某些人和物?可以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與潛意識建立連接。這個分析的過程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是當事人自己的解釋,而不是分析師的。這個解釋會增加當事人的自省能力,它促使當事人在每一個忍不住想要發脾氣的場景中,給自己3秒鐘的時間,慢一些,再慢一些,直到看清楚那個憤怒發生的過程,然後使用建設性的表達,釋放憤怒。


經過多次的練習,當事人可以脫離分析師,獲得自省能力。那麼發脾氣就是一件可控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