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晚年的書風是超越自我還是迴歸自我?

千千千里馬


弘一法師,是個做什麼是什麼,而不是“做什麼像什麼”的人。

其經歷的豐富多彩,造就了他的藝術氣質的異彩紛呈。但是如果非要去界定什麼,恐怕不是超越自我還是迴歸自我所能涵蓋的。因為,他,一直就“很自我”,自然無所謂超越還是迴歸。

他的境界,已經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評價的。我只能在旁邊看著,膜拜。因為我以為,他的書法,已經超越了所謂的“風格”和“藝術性”。

甚至可以理解為“回到了寫字的初始狀態”。

亦所謂“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李叔同先生自17歲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兼習辭賦、八股,又從津門書印名家唐靜巖學篆書及治印,並與津門同輩名士交遊。求學涉及音樂,詩詞,書畫等,同時翻譯,著書。

演出話劇《茶花女》,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先生31歲開始,輾轉各校任教,涉及音樂、繪畫等。35歲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相往來。

《送別》只是70餘首詞曲之一。

李叔同先生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奇才。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最早把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學貫中西,並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音律、精金石、善演藝,嫻熟西畫理論和繪畫,且各領域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37歲時,李叔同先生受馬一浮之點化,於佛教“漸有所悟”,39歲春節期間在虎跑寺度過,取名演音,號弘一。

自此,世間有了“弘一法師”。

1942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弘一法師63歲,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弘一大師修持弘揚的是律行,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圓寂前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



弘一大師的書法,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對他的書法,魯迅先生這樣評說:“樸拙圓滿,渾若天成。”

與大師本人的自評何其一致!

這正是“只有大師才懂得大師”!



昭明書館


解釋弘一書法是件麻煩事兒,在大眾認知中,弘一晚年的字並無甚高水平,不如中青年時期。但我可以肯定的說,弘一對自我修行境界的摸索與逐真,絕非凡夫俗子能窺探一二。其晚年的書風臻至化境,已然處於藝術的巔峰,乃迴歸自我之象。

無論任何藝術形態,其思想境界都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在中國傳統藝術哲學思想中,最頂級的書法藝術形態大概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超脫自然

第二種是:返璞歸真

這兩句話,恰恰代表了這兩種形態。欲先理解弘一法師的書法高度,必先理解弘一法師所達到的境界。

第一種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超脫自然”

第二種是以弘一為表現的“返璞歸真” 。

老子曾言: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何為天下式?

說的就是天下的規範,範本,模子。這裡邊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書法乃後人範本,無不宗仿。

王羲之對於書法“法度”的控制已經達到了隨心所欲,變化如龍的地步。這才是後世大家都尊崇王羲之的原因。用摺紙打比方,如歷代書家都是摺紙的高手,但是隻有王羲之一人能用一張紙折出千變萬化,而其餘人都只是學其部分摺紙方法加以創造發揮,才能做出精美作品。

王羲之水平比起後世大家,並沒有強在字形和筆法豐富性上,也就是說並沒有強在外表。

王羲之所以被尊為“聖”,乃是因為其在有限的規矩內生出無限的變化,而且在變化中體現出時代人文韻味。

這種超脫,漸變成自然。就是書法中最普遍的一種境界,是“超越自我”的境界。

超越自我是有藩籬限制的,而王羲之是完善了“藩籬”又超越藩籬,超越自我束縛的人。所以他的字是“超越自我”的代表。

後世書家大多如此,先學規矩,在從有限的規矩中達到一種出入無人之境。

之所以先講王羲之,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弘一。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是書聖,但並不知道王羲之為何無可超越。


字的外形,並不是水平高低的評比標準。就連我們評價一個人都知道,長得好不如人品學識好,為何到書法欣賞上就都成了“外貌協會”呢?

說到底這就是當下書法教育的缺失問題。


看弘一的字,不能從外貌看,而是應該看他超越了什麼,迴歸了什麼。

這是弘一中晚年的字,學佛十幾年。

說實話,從中青年到中晚年的漸變時期,是弘一字火氣最大的時期。

有些“四不象”。

如說佛性,跟55歲以後的作品比起來,火氣特大,甚至還有魏碑的影子,而且用筆也無晚年遒勁圓潤。

如說外形,跟40歲之前的作品比起來,也差了不少。

這個就很容易理解了,書風漸變總需要一個成熟時期。慶幸的是作為律宗大師的弘一最終還是出來了。

達到了“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的狀態,也就是“返璞歸真”的狀態。

何為天下溪?

其實就是願意把自己放低,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能“融”萬物,能“利”萬物,如百川匯聚一般,能融天下溪澗,滋養萬物。

且“德”常在,相傳弘一死前還囑託弟子火化屍體時一樣要驅趕四周的螞蟻,以免無故殺生。


這種精神境界,已經不是凡人了,佛家講的普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弘一的字宛如返璞歸真的“嬰兒”,迴歸自我的本原的狀態。

晚年的字,幾乎筆筆藏鋒,圓潤,毫無火氣,一點都不傷人。跟一個剛出生的小孩一樣,沒有情緒,看待萬事萬物都一樣,餓了就哭,飽了就笑,不會生氣,不會嗔怒。

這就是弘一書法的高度。

弘一可能沒有在技法上超越自我,達到如王羲之一樣千變萬化的狀態,甚至寫字用筆是有一定規律的。

但是弘一回歸到自我最初的狀態了,如天地混元之時,而王羲之乃混元之後自然運行。


在哲學層面,這是兩個極端。


弘一的字,並不能看字形,因為他的精華不在字形上。一個高僧會在乎自己吃穿好壞嗎?那他怎麼可能在乎字形呢?

很多人看到現在“高僧們”開奔馳、用蘋果,娶妻生娃很不舒服。

可為何看到一個字如嬰兒一樣質樸的弘一書法時,又開始肆意批評呢?

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

說到底,一句話可以解釋:世人皆重表象,而輕本質。


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都是追本逐真的人,他們即便看不懂弘一的字,也能看懂弘一字中的心性,也能看出弘一字中的哲學境界。

至於書法評論界中以美醜論英雄的“外貌協會”們,跟當下追捧漂亮小鮮肉的腦殘粉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篇文章寫了,估計評論區一片罵聲。我寧願欣賞一個有高度的已故大師,也不願意屈從一群無知的暴民。被罵又何妨?被罵不會出人命,無知才會出人命。


希望大家不要做一個只會看錶象的人,如有喜歡,請點個關注,謝謝。


梁宇航


我在之前的回答裡說過,我佩服弘一法師。我沒有崇拜的人,如果有,弘一法師算一個。

李叔同出家,是他的人生追求,毅然決絕地出家,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距眾生越來越遠。

李叔同的書法到弘一法師的書法的轉變,是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的投影。他以虐己苦行僧的生活追求律宗;他距離紅塵越來越遠,路越走越荒蕪,心越來越悲涼,書法越來越淡然;字由心生,他的書法印證了他的心境。

有人說,弘一法師的書法不是人寫的,這句話有道理。從書法的雄強到不食人間煙火味、潔淨、無慾無求,標誌著他的書法昇華到一個高的境界,甩開了嫵媚或雄壯或古樸或華麗,從天到地的距離。他的人生步入凡夫俗子不可理解的階段,他的書法步入了藝術的頂峰,他的人生道路供人們啟發、羨慕、膜拜、思考。

我再次說,將來有機會我要去他的紀念館看一看。追尋大師足跡,步入化境人生。向大師致敬!!


賀蘭山夜話


弘一法師是一個奇才,原名李叔同,很多人熟悉李叔同都是從他的一首《送別》詩開始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今千里酒一杯聲聲喋喋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弘一法師的這首詩,走過了半個世紀成為了絕唱,每當朋友送別,同學畢業耳畔都會想起這首詩。

很多人都認為弘一法師只是一個出家人,但是弘一法師卻是一個全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的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口中的奇才,在戲劇,佛學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詣。

那麼,談到弘一法師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書法,弘一法師晚年的書法究竟是超越自我還是迴歸自我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引用田蘊章老師的觀點來說明,田蘊章老師曾經在他的講座裡就提到過弘一法師的書法,他首先肯定了弘一法師在其他方面的造詣。

然而,弘一法師的書法在出家前和出家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面貌,就像是兩個人寫的。




這是弘一法師出家前後的書法對比,可以看出,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的書法已經完全脫離了書法的條條框框,變得消散,甚至有些想小孩子的筆體,但是這和弘一法師出家後的心境和思想境界都是有關聯的,他已經無意於書法,寫字只是表達他心境的一個介質,正所謂是“無意於佳乃佳”!他心中沒有任何掛礙,因此他晚年的書法是天真的,浪漫的。

我們現在來評價弘一法師的書法,不能單單看他的字,而是應該結合弘一法師的個人經歷和心路歷程,這樣才能對他做出一個完整的評價。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鐵匠論書畫


弘一法師是近代史上一位高僧,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弘一法師的原名叫在李叔同,在他的前半生,他是一位美術教育家、著名音樂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一位多才多藝,才華橫溢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一首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歌曲就是出自他的手。

1918年正月十五,李叔同皈依成為佛弟子。後半生,他勇猛精進,嚴修律法,慈悲度世,成為佛門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出家後諸藝俱舍,獨書法不廢,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

弘一法師早期書:筆鋒銳利,才氣縱橫,反映了一個青年的才華和蓬勃朝氣。

中期的時候,法師書風轉型,是漸漸佛法的過度期,他的書法:骨骼挺勁,筆畫稍瘦,平淡沖和,與世無爭。

晚期的書法:火氣消盡,圓潤含蓄,歸於平淡。他說:“見我字,如見佛法。”讓讓人感受到寧靜淡遠,超凡入聖的至情,童趣與高度修養相結合的博大深邃。

我是“櫻桃書院”,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櫻桃書院


如果書法可以度人,相信弘一律師會寫出非常賞心悅目的字出來。法師慈悲,透過眼識眼根,直指人心。不著文字相,將佛法心要和盤托出,一眼便可明瞭,而我們卻在研究字體風格,不能因指望月。相信律師已經慈悲無我了,估計也不存在迴歸或者超越。個人看法,阿彌陀佛!


普通人學禪


弘一法師晚年的書法作品與超越自我或迴歸自我好象沒有多大的關係。主要與入佛門的出世與入世有關。


大山堂主人甘肅張安弘


書風平淡樸實,迴歸自我。早有慧根,心嚮往之,歷盡繁華,返璞歸真。


東籬茶客899


個人認為弘一法師是在迴歸自我,把佛法和禪意注入書法中,又不著痕跡,若隱若現,苦有若無。


陳志明先生


就事說事,就書法說書法,與迴歸呀超越什麼什麼的自我呀有毛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