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擁有10萬精銳部隊,卻為什麼不敢直接進攻遼國?

_________冷顏丶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從遼國的起源說起,這個由中國古代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權,始於唐末與五代十國的動亂期,興於同時代的北宋,由於對漢家文化的推崇,遼國內部管理也效仿漢人的制度,將漢人居住區域定為南院,而南院的管理,基本都是漢人為主。所以這段古代的中國歷史,也被近代歷史學者統稱為“宋遼”。

宋朝在建立之初,一直是將遼國視為心腹大患,在開國二祖的兵峰下,也曾偶有過對遼國的勝仗,但想要消滅這個龐然大物,幾乎就是奢望,遼國幾乎佔據大半個北方的實力,也是不能輕易撼動的。其中離趙宋夢想最近的一次,應該就是宋太宗兩次北伐,但第一次高梁河戰役的慘敗,讓趙宋精兵瞭解到了契丹鐵騎的彪悍,在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敗後,這些契丹騎兵的武勇,給整個宋朝留下太多陰影。

遼國的建立,讓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人,那就是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機,在統一草原諸部後慢慢蠶食中原,而他的繼任者耶律德光,利用漢家地區內鬥不斷,從後晉石敬瑭手裡獲取得了巨大的收穫,燕雲十六州的肥沃福地,使遼國這個遊牧民族漸漸向農耕文化靠攏,後經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賢幾代君王的經營,燕雲地區成了遼國的經濟中心,在蕭太后母子手中,遼國完成質的飛躍。

遼國實力的富足,讓當權者有了更大的野心,既然宋朝幾次三番想收復燕雲之地,那不如就痛痛快快的將宋朝趕走,讓大遼染指這片肥沃的土地,豈不是美哉!於是乎十萬鐵騎鋪天蓋地的向宋朝的方向撲來,這時候的宋朝已經是第三任皇帝真宗時期,面對如此局面,宋真宗也是膽顫心驚,差點沒跑到洛陽避難,在名臣寇準的一再堅持下,不得已學著父親趙光義的樣子,御駕親征,前線將士在皇帝到來後,無不奮勇殺敵,在澶州之下終於大敗遼軍。可真宗皇帝真是被遼國的鐵騎嚇破了膽子,急匆匆地與遼國簽下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無論事後多少史學家痛心疾首,但“澶淵之盟”的簽訂讓宋遼百姓安穩了百年,在沒有兵災的年代,宋遼兩國將中國的農業與經濟推向新的頂峰,這兩個東方的超級大國,可以說傲視一切西方國家,無論從政治、經濟、農業、科技上,都是世界最領先的時期。如果不是北宋後期的徽宗專情書畫,對軍事政治任意妄為,與金國合謀滅遼,歷史也許會變了一個樣子。可惜歷史沒有改正的機會,人們總是在若干年後恍然大悟,但歷史的走向依然不會偏改,我們常說以史為鑑,就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我是通遼人,歡迎你再次的來臨,希望留下關注與留言,不勝感激,在此先行謝過






大通遼人


拋開其它政治因素不談,我們單從北宋的版圖來探討。仔細看一看北宋時期的版圖,就不難發現:整個大宋朝幾乎找不到一處適合養馬的地方。

在冷兵器時代,尤其與遼國作戰,如果沒有優質的馬匹,就不會有騎兵;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騎兵,單純依靠步兵,那麼就是去送死!別說在那個單純冷兵器的時代了,就說我們西路軍西征的歷史,那次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一馬平川之下,步兵面對的是快速移動的騎兵。所以北宋時期,可以說,馬匹資源的重要性已經決定了其戰爭格局和外交的走向。



其實,北宋歷位皇帝也不傻,他們也是無數次想弄回“燕雲十六州”。只有得到那個地區,宋朝才有可能在那裡建立起一個養馬區域。但是北宋除了花錢往回買之外,卻沒有任何其它的辦法!因為,北宋沒有足夠的戰馬組建騎兵去奪回這些地區。
我們甚至可以誇張地說,北宋的版圖決定了宋朝生存空間會很尷尬!


茅山夜話


宋朝軍體以步兵為主,騎兵少的可伶,因為失去了河西走廊,與燕雲十六週,使宋朝沒有適合養戰馬的地區,加之宋朝實行重文輕武國策,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加之朝中主和派佔據上峰,所以即使有百萬雄獅也不敢伐遼。


龍貓1235


古代的時候步兵和騎兵是沒法比的,而且宋朝的外行指導內行的監軍制度也使得戰力無限下降,別說什麼外戰勝率高,贏小失大也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