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寬厚仁慈的朱高熾為什麼能夠勝過驍勇善戰陰險狡詐的朱高煦,最終問鼎帝位?

小崔暢說歷史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做了皇帝,在選擇太子當皇位的繼承人上犯了難。朱棣本身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朱高熾因為是個大胖子,朱棣左看右看都看朱高熾不順眼,甚至還處處打壓朱高熾。可以說朱高熾做太子真的做的很窩囊,整天提心吊膽的。而朱棣則很喜歡二兒子朱高煦,認為他英武善戰像自己,曾經有心想傳位給他,可是皇位傳承不是情感因素決定,而是政治因素決定。朱高熾最終登上皇位,還是因為他具有三大優勢。

第一大優勢,朱棣要想明朝長治久安下去,就必須選擇朱高熾當繼承人。朱棣本身就是通過造反當的皇帝,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最怕就是別人模仿他進行謀反,那明朝還怎麼統治下去啊!再者對內來說,朱棣最忌憚的就是自己的後代子孫以朱棣為榜樣,為了皇權不講骨肉之情互相殺戮起來,只要認為自己能幹就把兄長從皇位扯下來我當皇帝,這不就全亂套了嗎!所以當了皇帝的朱棣這時的心態就變了,如何讓皇權順利的傳承下去不讓後代子孫互相殘殺才是朱棣最需要考慮的。唐朝的李世民不也是面臨一樣的問題嘛,當年謀反做了皇帝的李世民是最重宗法制度的了,他一心想要自己的大兒子李承乾當繼承人,結果李承乾不爭氣最後被廢。李世民後來選擇李治是因為李治好脾氣,他當了皇帝不會對兄弟下狠手。同樣的道理,朱棣也一樣的心態,就想政權能安穩下來,就必須按照以前的宗法制度選擇朱高熾當繼承人,是做穩妥的,畢竟朱高熾這個人憨厚仁慈不會對兄弟們不好。宗法制度雖然有弱點,但是在穩定政權上面還是不錯的,因此朱棣儘管很喜歡朱高煦,但是在皇位上,情感不能替代政治。

第二大優勢,就是朱棣越來越不喜歡朱高熙,對朱高煦的行為越來越反感。以前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確實做出不少功勞,朱棣也對他說過要他好好幹,世子有病,萬一沒了讓他繼位,從此野心的種子就在朱高煦心裡生根發芽。朱棣當了皇帝后,朱高煦野心也膨脹起來,依著朱棣的喜愛,處處想把大哥拉下馬,自己當太子。他經常跟人說,自己挺像李世民的。朱棣聽後就很不爽,你是李世民,我就是被你脅迫的李淵啦,也許李淵都不是,最後會被你幹掉。天家無父子,政治沒感情可言,朱棣肯定要防著朱高煦謀反啦,你朱高煦要當李世民,門都沒有。朱棣知道朱高煦的野心,心裡越來越不喜歡他,甚至讓他到藩地就藩,結果朱高煦在藩地結交地痞流氓日夜想要搞掉太子,朱棣就把朱高煦調到南京附近看著他,就是在眼皮子底下看著朱高煦,讓他家老老實實做人。總之朱高煦這一生都在謀奪皇位,朱棣就很反感他,所以對憨厚的朱高熾是肯定的。也許出於愛護兒子的心態,朱棣知道朱高熾當了皇帝不會為難朱高煦,可是如果朱高煦當了皇帝,朱棣其它子孫還能活嗎?因此選朱高熾當皇帝是再好不過了。

第三個優勢,就是文官集團支持朱高熾。對於那些有著儒家思想的文官來說,他們是最重傳統和宗法禮儀制度了,為了捍衛傳統制度,甚至可以和皇帝死諫死磕到底的,不要看輕書生的戰鬥力啊!在朝堂上,為了宗法制度一頭撞死在柱子上一點都不驚訝啊!人家朱高熾才能不錯,又是大兒子,你朱棣憑什麼不讓朱高熾當繼承人啊,就因為你喜歡朱高煦所以不讓朱高熾當皇帝,想都不用想啦!文官集團都是一致支持朱高熾的,朱棣雖然是個強勢的皇帝,但是不能壓制文官們的情緒啊,朱棣統治天子還要依靠文官們,所以朱棣是不能輕易就廢掉朱高熾的,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就讓朱棣頭疼的了。在朱高熾最後當皇帝時,文官就發揮了關鍵作用。朱棣在出徵過程中病死了,當時的文官楊榮當機立斷封鎖消息,把朱棣屍體用錫器的棺材裝好,秘密的向朱高熾通報信息,就這樣由於楊榮處理得當,朱高熾順利做了皇帝,朱高煦還矇在鼓裡一點都不知道朱棣的死信呢!

朱棣以藩王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就給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例子,導致明朝後期藩王的問題總是處理不好,對政局產生重要的危害,朱棣還是要背這個責任的!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1424年,太子朱高熾得知朱棣的死訊,他立即和楊榮、蹇義和楊士奇等人商量,如何順利地繼承皇位,又不激起朱高煦的反抗。


經過一番策劃,楊榮等人認為朱高熾應該先登基稱帝,加強京城的治安,並派人到應天鎮守。 自從遷都後,應天的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應天在明朝的影響仍然很大。想當初,朱高煦遲遲不肯離開應天,目的之一就是想借開國之都應天的名氣鬧事。朱高熾派去鎮守應天的人,是明朝歷史上很出名的太監,人稱王景弘。

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太監,可見太監在明朝的地位很高。朱高熾這個小小的舉動,預示了後來大明朝的發展趨勢之一,太監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朱高熾登基了,朱高煦才知道朱棣的死訊。在這之前,朱高煦就像被矇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從表面上看,這次朱高煦的失敗,是因為消息不靈通。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朱高煦的失敗,根源於文官集團的反對。

他沒能當上太子,因為解縉和黃淮等人不喜歡他;他陷害朱高熾的陰謀被揭發,因為楊士奇、楊溥和楊榮等人反對他; 他想趁朱棣死發動兵變卻沒成功,因為金幼孜和楊榮等人沒給他一次機會。 文官集團不僅輔助朱高熾登基,還為朱高熾的統治出了很大的力。
朱高熾身體不好,腦子也不怎麼好用,面臨大事的時候,需要諮詢老練的楊士奇、處變不驚的楊榮和隨遇而安的楊溥。朱棣改組的內閣有七名成員,到朱高熾的時代,內閣成員也有七名,但不是每個人說話的分量都一樣重。因為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人在朱高熾的內閣的分量很重,人們將朱高熾時期的內閣稱為“三楊內閣”。 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稱帝,他的年號是洪熙。朱高熾稱帝后,“三楊”不僅被加封官品,甚至還被授予其他部門的職務,例如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楊榮兼任工部尚書。如此一來,“三楊”就不僅僅是提供諮詢,還能過問其他在職大臣的行政事務,在必要的時候能對政治施加影響。“三楊”與朱高熾是一條心的,有他們的支持,朱高熾在施行相關政策的時候,就容易多了。


Readerplus


成祖朱棣的兩個皇子都很優秀,朱高熾體胖但不弱智背後有文官集團的支持,朱高煦隨父征戰南北,頗有建樹!朱高煦也非狡詐陰險之輩。朱高熾早就被立為太子,但朱棣並不十分滿意,曾幾次想廢掉立朱高煦。就是沒有痛下決心。在此等情況下,兄弟二人各使手段你爭我奪,但在朱棣心裡還是傾向於朱高煦的。因朱棣本武將出身,朱高煦從靖難開始就跟隨左右,得父身傳!並頗似朱棣。甚得朕心!朱高熾雖為太子,知道父皇並不喜歡自己,從立為太子起一直都膽顫心驚,唯唯喏喏!但他敦厚仁慈又是嫡長子,很受文官集團的推崇。朱棣和當朝大臣解縉的一次對話,就一句:好聖孫:決定了兩個人最終的命運。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噡基十份優秀,甚得朱棣喜歡!歷史的天平開始向朱高熾傾斜,最終朱高熾成功繼位。他雖執政時間短暫,確締造了一個盛世的開啟!集中體現在一個仁字!


有始有終329


帝位傳承事關帝國長治久安,帝國君主在挑選儲君時,不會單純考慮個人愛惡,還要受制於多重因素,朱棣最終傳位於朱高熾而非更欣賞的朱高煦,有多重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原因:一是立長立嫡的宗法傳統。由於朱高熾是嫡長兄,天然具有優先繼承大統的優勢,這是朱棣在考慮繼承人選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二是文官集團的鼎力支持。文官集團特別是內閣成員均為科舉考試出身,飽受儒家文化薰陶,更傾向於文化素養更高的皇子,而漢王朱高煦愛好武力,遂不為文官集團所喜。三是朱高熾兒子朱瞻基深受祖父喜愛。這可能是朱高熾能繼承大統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不立朱高熾為儲君,其子朱瞻基勢必無法繼承帝位,為了帝國的長遠發展考慮,加上朱高煦平素作風蠻橫,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做為帝國儲君。


滄海拾遺錄


主要在於皇位繼承製度以及所謂的好聖孫!!!首先,明朝作為蒙元以後的漢人政權特別注重帝位傳承的合法性。朱元璋在兒子死了後也不能傳給其餘的兒子,最後傳給孫子,說明在帝國制度下傳給合法繼承人阻力較小。。而朱高熾作為嫡長子繼位較為名正言順。朱棣本身就是造反起家的,壓力很大的,他自己肯定是深有體會,這就決定了朱高煦繼位可能性較低。。。其次,二人性格不同,朱高煦飛揚跋扈難以接近,朝臣大部分不願意接受一個強勢帝王,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淫威下瑟瑟發抖,所以比較希望一個弱勢帝王。最後,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好聖孫。朱瞻基受到朱棣的賞識,這點康熙和乾隆的味道了。


鑫鑫向


朱高熾絕不缺乏城府和心機,他能把這些東西藏在身殘志堅老實寬厚的外表之下,就已經勝過朱高煦了。

況且朱棣自己心裡知道大明財政已經被他玩成了什麼操性,不可能讓同樣能玩的朱高煦上臺。


六味地黃安神口服液


明仁宗是朱元璋欽定的燕王世子。正統地位無法挑戰。


北漂叔叔


你的問題屬於自問自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