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宽厚仁慈的朱高炽为什么能够胜过骁勇善战阴险狡诈的朱高煦,最终问鼎帝位?

小崔畅说历史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做了皇帝,在选择太子当皇位的继承人上犯了难。朱棣本身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朱高炽因为是个大胖子,朱棣左看右看都看朱高炽不顺眼,甚至还处处打压朱高炽。可以说朱高炽做太子真的做的很窝囊,整天提心吊胆的。而朱棣则很喜欢二儿子朱高煦,认为他英武善战像自己,曾经有心想传位给他,可是皇位传承不是情感因素决定,而是政治因素决定。朱高炽最终登上皇位,还是因为他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大优势,朱棣要想明朝长治久安下去,就必须选择朱高炽当继承人。朱棣本身就是通过造反当的皇帝,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最怕就是别人模仿他进行谋反,那明朝还怎么统治下去啊!再者对内来说,朱棣最忌惮的就是自己的后代子孙以朱棣为榜样,为了皇权不讲骨肉之情互相杀戮起来,只要认为自己能干就把兄长从皇位扯下来我当皇帝,这不就全乱套了吗!所以当了皇帝的朱棣这时的心态就变了,如何让皇权顺利的传承下去不让后代子孙互相残杀才是朱棣最需要考虑的。唐朝的李世民不也是面临一样的问题嘛,当年谋反做了皇帝的李世民是最重宗法制度的了,他一心想要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当继承人,结果李承乾不争气最后被废。李世民后来选择李治是因为李治好脾气,他当了皇帝不会对兄弟下狠手。同样的道理,朱棣也一样的心态,就想政权能安稳下来,就必须按照以前的宗法制度选择朱高炽当继承人,是做稳妥的,毕竟朱高炽这个人憨厚仁慈不会对兄弟们不好。宗法制度虽然有弱点,但是在稳定政权上面还是不错的,因此朱棣尽管很喜欢朱高煦,但是在皇位上,情感不能替代政治。

第二大优势,就是朱棣越来越不喜欢朱高熙,对朱高煦的行为越来越反感。以前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确实做出不少功劳,朱棣也对他说过要他好好干,世子有病,万一没了让他继位,从此野心的种子就在朱高煦心里生根发芽。朱棣当了皇帝后,朱高煦野心也膨胀起来,依着朱棣的喜爱,处处想把大哥拉下马,自己当太子。他经常跟人说,自己挺像李世民的。朱棣听后就很不爽,你是李世民,我就是被你胁迫的李渊啦,也许李渊都不是,最后会被你干掉。天家无父子,政治没感情可言,朱棣肯定要防着朱高煦谋反啦,你朱高煦要当李世民,门都没有。朱棣知道朱高煦的野心,心里越来越不喜欢他,甚至让他到藩地就藩,结果朱高煦在藩地结交地痞流氓日夜想要搞掉太子,朱棣就把朱高煦调到南京附近看着他,就是在眼皮子底下看着朱高煦,让他家老老实实做人。总之朱高煦这一生都在谋夺皇位,朱棣就很反感他,所以对憨厚的朱高炽是肯定的。也许出于爱护儿子的心态,朱棣知道朱高炽当了皇帝不会为难朱高煦,可是如果朱高煦当了皇帝,朱棣其它子孙还能活吗?因此选朱高炽当皇帝是再好不过了。

第三个优势,就是文官集团支持朱高炽。对于那些有着儒家思想的文官来说,他们是最重传统和宗法礼仪制度了,为了捍卫传统制度,甚至可以和皇帝死谏死磕到底的,不要看轻书生的战斗力啊!在朝堂上,为了宗法制度一头撞死在柱子上一点都不惊讶啊!人家朱高炽才能不错,又是大儿子,你朱棣凭什么不让朱高炽当继承人啊,就因为你喜欢朱高煦所以不让朱高炽当皇帝,想都不用想啦!文官集团都是一致支持朱高炽的,朱棣虽然是个强势的皇帝,但是不能压制文官们的情绪啊,朱棣统治天子还要依靠文官们,所以朱棣是不能轻易就废掉朱高炽的,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就让朱棣头疼的了。在朱高炽最后当皇帝时,文官就发挥了关键作用。朱棣在出征过程中病死了,当时的文官杨荣当机立断封锁消息,把朱棣尸体用锡器的棺材装好,秘密的向朱高炽通报信息,就这样由于杨荣处理得当,朱高炽顺利做了皇帝,朱高煦还蒙在鼓里一点都不知道朱棣的死信呢!

朱棣以藩王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就给后世开了一个不好的例子,导致明朝后期藩王的问题总是处理不好,对政局产生重要的危害,朱棣还是要背这个责任的!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1424年,太子朱高炽得知朱棣的死讯,他立即和杨荣、蹇义和杨士奇等人商量,如何顺利地继承皇位,又不激起朱高煦的反抗。


经过一番策划,杨荣等人认为朱高炽应该先登基称帝,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人到应天镇守。 自从迁都后,应天的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应天在明朝的影响仍然很大。想当初,朱高煦迟迟不肯离开应天,目的之一就是想借开国之都应天的名气闹事。朱高炽派去镇守应天的人,是明朝历史上很出名的太监,人称王景弘。

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太监,可见太监在明朝的地位很高。朱高炽这个小小的举动,预示了后来大明朝的发展趋势之一,太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朱高炽登基了,朱高煦才知道朱棣的死讯。在这之前,朱高煦就像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从表面上看,这次朱高煦的失败,是因为消息不灵通。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朱高煦的失败,根源于文官集团的反对。

他没能当上太子,因为解缙和黄淮等人不喜欢他;他陷害朱高炽的阴谋被揭发,因为杨士奇、杨溥和杨荣等人反对他; 他想趁朱棣死发动兵变却没成功,因为金幼孜和杨荣等人没给他一次机会。 文官集团不仅辅助朱高炽登基,还为朱高炽的统治出了很大的力。
朱高炽身体不好,脑子也不怎么好用,面临大事的时候,需要咨询老练的杨士奇、处变不惊的杨荣和随遇而安的杨溥。朱棣改组的内阁有七名成员,到朱高炽的时代,内阁成员也有七名,但不是每个人说话的分量都一样重。因为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在朱高炽的内阁的分量很重,人们将朱高炽时期的内阁称为“三杨内阁”。 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称帝,他的年号是洪熙。朱高炽称帝后,“三杨”不仅被加封官品,甚至还被授予其他部门的职务,例如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杨荣兼任工部尚书。如此一来,“三杨”就不仅仅是提供咨询,还能过问其他在职大臣的行政事务,在必要的时候能对政治施加影响。“三杨”与朱高炽是一条心的,有他们的支持,朱高炽在施行相关政策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Readerplus


成祖朱棣的两个皇子都很优秀,朱高炽体胖但不弱智背后有文官集团的支持,朱高煦随父征战南北,颇有建树!朱高煦也非狡诈阴险之辈。朱高炽早就被立为太子,但朱棣并不十分满意,曾几次想废掉立朱高煦。就是没有痛下决心。在此等情况下,兄弟二人各使手段你争我夺,但在朱棣心里还是倾向于朱高煦的。因朱棣本武将出身,朱高煦从靖难开始就跟随左右,得父身传!并颇似朱棣。甚得朕心!朱高炽虽为太子,知道父皇并不喜欢自己,从立为太子起一直都胆颤心惊,唯唯喏喏!但他敦厚仁慈又是嫡长子,很受文官集团的推崇。朱棣和当朝大臣解縉的一次对话,就一句:好圣孙:决定了两个人最终的命运。因为朱高炽的儿子朱噡基十份优秀,甚得朱棣喜欢!历史的天平开始向朱高炽倾斜,最终朱高炽成功继位。他虽执政时间短暂,确缔造了一个盛世的开启!集中体现在一个仁字!


有始有终329


帝位传承事关帝国长治久安,帝国君主在挑选储君时,不会单纯考虑个人爱恶,还要受制于多重因素,朱棣最终传位于朱高炽而非更欣赏的朱高煦,有多重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是立长立嫡的宗法传统。由于朱高炽是嫡长兄,天然具有优先继承大统的优势,这是朱棣在考虑继承人选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二是文官集团的鼎力支持。文官集团特别是内阁成员均为科举考试出身,饱受儒家文化熏陶,更倾向于文化素养更高的皇子,而汉王朱高煦爱好武力,遂不为文官集团所喜。三是朱高炽儿子朱瞻基深受祖父喜爱。这可能是朱高炽能继承大统的最关键因素。如果不立朱高炽为储君,其子朱瞻基势必无法继承帝位,为了帝国的长远发展考虑,加上朱高煦平素作风蛮横,朱棣最终选择朱高炽做为帝国储君。


沧海拾遗录


主要在于皇位继承制度以及所谓的好圣孙!!!首先,明朝作为蒙元以后的汉人政权特别注重帝位传承的合法性。朱元璋在儿子死了后也不能传给其余的儿子,最后传给孙子,说明在帝国制度下传给合法继承人阻力较小。。而朱高炽作为嫡长子继位较为名正言顺。朱棣本身就是造反起家的,压力很大的,他自己肯定是深有体会,这就决定了朱高煦继位可能性较低。。。其次,二人性格不同,朱高煦飞扬跋扈难以接近,朝臣大部分不愿意接受一个强势帝王,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淫威下瑟瑟发抖,所以比较希望一个弱势帝王。最后,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好圣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赏识,这点康熙和乾隆的味道了。


鑫鑫向


朱高炽绝不缺乏城府和心机,他能把这些东西藏在身残志坚老实宽厚的外表之下,就已经胜过朱高煦了。

况且朱棣自己心里知道大明财政已经被他玩成了什么操性,不可能让同样能玩的朱高煦上台。


六味地黄安神口服液


明仁宗是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正统地位无法挑战。


北漂叔叔


你的问题属于自问自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